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桢  庄严 《新闻爱好者》2021,(11):70-73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西方国家严重违背新闻专业性与新闻道德对华展开激烈的议题战、宣传战,并将对华舆论攻击上升为由政要主导的国家战略.在具体策略上,主要采取贴标签法、重复谎言法、第五纵队法和栽赃陷害法.为了有效应对国际舆论,应该积极构建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主动设置议题,打乱西方议...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的课题之一。中国目前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仍有偏颇之处,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对外传播,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和谐的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3.
自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经过两年的发展,我国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增进和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以及文化包容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受“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西方国家对我国歪曲化报道以及历史上我国并不注重、不善于对外传播的影响,“一带一路”一些沿线国家对我国的国家形象依然存在歪曲、片面的认识。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我们应当借助此契机积极对外塑造和输出我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顾晓 《东南传播》2018,(4):46-48
国家形象传播是当前政界、学界的热门课题。本文作者运用了举例、对比等手法,依据自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地调研情况,从传播学原理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几种国家形象传播渠道各自的利弊,提出应更加重视民间渠道中"文化使者"的作用,从人力物力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为塑造中国全新的大国形象提供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0,(12):45-57
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全书知识是人类社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性来源于一系列意识形态认同:认同互联网是民主的,认同民主能够实现公平正义,认同透明能防止操纵,认同群体思维优于个体思维,认同流动性的辞书内容能够克服空间、时间和文化带来的偏见,认同全球网民不分昼夜的编辑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均衡",等等。然而,从文本、用户和平台规则出发,分析英文维基百科中存在主权争议的"钓鱼岛"条目,却可以发现该条目正文整体呈现亲日的特征,编辑社群中亲日网民的编辑次数和数量大大超越了亲中网民,平台设定的管理机制无法对活跃用户的不良编辑行为进行实质监管。整体看来,"钓鱼岛"条目并不能实现知识真正的"全面均衡"。在这个意义上,维基百科全书不仅仅是人类知识储存与传播平台,还是国际话语斗争与协商平台。  相似文献   

6.
2010年全国两会上,公共外交议题受到关注.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建设,为中国各方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公共外交是传统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良好载体,也将使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塑造更灵活且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唐婧 《今传媒》2016,(7):52-56
通过研究国外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对中国社会重要议题的反馈来研究中国国家形象,是互联网时代对外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德国民众对中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议题的认知也不仅停留在德国媒体报道的层面和深度.论文主要分析《时代》周报和《明镜》周刊网络版中2013年11月1日至2015年4月31日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层面报道后网络读者跟帖,并以此为基础比较网络读者跟帖与媒体报道中中国形象的异同.最后,从对外传播内容、方式、途径需更注重针对性的角度,提出精准塑造中国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在国际社会中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对外交流中,国家形象宣传片作为软实力的文化筹码,比起硬实力的展示更易被国际社会接纳,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宣传片溯源最早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可追溯至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苏联曾经制作了一系列黑白纪录短片——《苏联新貌》,该系列短片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扭转了西方人眼中苏联是落后农业国的印象。1966年,日本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并首次将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两会蕴藏丰富的新闻线索,能够传递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科技等诸多重要领域发展方向与进程的信号,因而成为海内外媒体报道竞争的热  相似文献   

10.
11.
台海区域因两岸关系问题而成为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因其承载着国家统一、主权完整、民族复兴等一系列历史使命与核心利益,也牵系起两岸同胞乃至全世界中华儿女的目光与心思。2005年10月,在福建这块与台湾一水共生的土地上,一个因应时势发展而生,为对台对外文化交流与媒体合作而长的电视媒体海峡电视台成立。历经七年的探索与实践,海峡电视台建构起"立足海西、横跨海峡、辐射海外"的"大海峡"发展战略,秉持着"携手两岸赢世界"的核心理念,矢志不渝地朝既定目标推进,已经成为福建唯一、两岸唯一乃至全球唯一的独具"海峡特色"的新兴传媒,其探索与实践引人关注,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全国两会上,公共外交议题受到关注。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建设,为中国各方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公共外交是传统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良好载体,也将使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塑造更灵活且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城市对外形象塑造和传播过程中,"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出的要求对其多维度和多层次拓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一带一路"战略对城市对外形象重要内涵和城市形象美誉度提升的指导性作用,也需要借助文化传播和城市对外形象的融合来进行体现,如此势必需要不断强化两者融合的力度和强度,以辅助城市对外形象的传播尽快进入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和平稳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这一工作前进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因此,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和共情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文章以媒介融合为视域,通过对“讲好中国故事”过程当中的媒介使用情况及效果观测,从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探讨如何通过媒介创新与拓展强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塑造什么,怎么塑造,如何传播,是经济发展之后的中国媒体需要考虑的。在公众视野里,英国总是与两个名词密切相连"BBC"与"英伦风格"。如同人们谈及法国时会说"法式浪漫",谈及德国时会说"日耳曼人的严谨"。这些标签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向全世界输出国家形象的主题词,并且借助媒体将之建得更完整、更易于传播。在建构国家形象过程中,媒体是最为重要的力量。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频道众多,节目产出  相似文献   

16.
周凯 《出版广角》2011,(4):11-12
图书对外交流已经取得相当成绩,并且成为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极其重要的一环。翻译在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洁 《现代传播》2023,(3):84-92
在社交媒体中,普通个体开始作为传播主体,不仅拥有便捷的传播渠道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而且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信息生产、传播与增值均发生于个体互动之中。这使得社交媒体中逐渐形成一套由个体传播为主导,以个性化、感性化、碎片化、裂变式和聚变式为特征的传播逻辑。个体传播可以扩大国家形象塑造信息的辐射范围,增加讨论热度,提升接受程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观的个人主义书写与宏大的国家形象塑造之间也存在冲突的可能性,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规划性、规范性、理性和完整性。科学把握并运用社交媒体中个体传播逻辑的规律和特质,充分发挥个体表达的独特优势,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刘祥平  许芊芊 《新闻知识》2023,(1):48-54+94
本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以《华尔街日报》2000年至2019年有关中国对外援助的112则新闻报道为例,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华尔街日报》通过对关键词的选择,同时利用主位推进模式、霸权野心的预设和隐秘表达观点的话语互文,虚构出中国利用对外援助称霸世界的国家形象。报道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从“不值一提”变为“机会主义”再到“野心勃勃”的变化,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折射出,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受到意识操纵,他塑形象的建构过程彰显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菲南海冲突"为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在南海问题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如何的?这样的话语结构在国际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传播"效果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本文选取了2014年3月10日至5月20日的新华社和《中国日报》关于中菲冲突的英语报道,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发现:中国在这次中菲冲突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主权:坚决捍卫;归责:谴责菲律宾;解决问题:不接受仲裁;对第三方的态度:反对美国介入;旁观者:不影响与中国关系。然后,本文又通过研究《菲律宾每日闻讯者报》和《纽约时报》在相同时间内对中菲冲突的报道发现,中国对外传播话语结构的二次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有国家利益冲突、双方对于南海、中国的观念落差以及中国政府的声音很难影响国际媒体等。  相似文献   

20.
"后真相"是相比于客观事实,情绪和个人信仰更能影响舆论的特殊现象,"后真相"时代便是这一现象成为普遍的时代。经过2016年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两大"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后真相"的使用量开始迅猛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后真相"对于一个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一个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要面对"后真相"时代对国家形象传播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难题,并要表现出一定的应变与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