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方敏 《出版参考》2009,(17):25-25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恰当运用成语,可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若不了解成语的出处和既定含义,就会犯望文生义、自相矛盾、南辕北辙、褒贬不当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恰当运用成语,可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若不了解成语的出处和既定含义,就会犯望文生义、自相矛盾、南辕北辙、褒贬不当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有些表现为新闻官司,其中最多的是民事纠纷,当然也有刑事的、行政的、经济的,从我搞的专业-一刑法学的角度来看,有些问题值得重视。从新闻报道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记者、编辑的法制水平不能适应需要,讲法律问题外行话太多、界限不清,这样的例子在电视、报纸、刊物、广播中屡见不鲜。如:罪与非罪界限不清的问题。人权问题涵义广泛,涉及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究竟是属民事问题还是属刑事问题,由于触犯法律的性质不同.处罚也自然不同。这两者都违法,但不一定都构成叙罪。就拿诽谤来说,是否一有…  相似文献   

5.
在报道各种犯罪案件时,常见用错法律概念的现象,粗粗分析,大体有以下诸种: 一、混淆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两者无论在性质上、适用对象上都不同。后者是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依法对罪该逮捕的现行犯,重大嫌疑犯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而前者则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采取的一种行政处罚手段,被处罚的人只是一般违法或犯了错误,而没有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6.
不用滥用“前科”这一法律概念,前科,是指那结曾经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罚的人,刑满释放以后又重新犯罪的,对其前罪和所受刑罚已执行  相似文献   

7.
陈效卫 《青年记者》2020,(31):35-36
<正>国名简称是国际新闻报道的高频词,出现的频率甚至常常高于国名自身。遗憾的是,国名简称误用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误用如果出现在我国近邻身上,就更不应该了,应当及时纠偏,避免以讹传讹、将错就错。"孟加拉国"而不是"孟加拉":并非短才是简称  相似文献   

8.
新闻单位在报道刑事犯罪案件时,常见用错法律概念的现象,就笔者所见,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混淆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两者无论在性质上、适用对象上都不同。前者是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依法对罪该逮捕的现行犯、重大嫌疑犯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而后者则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采取的一种行政处罚手段,被处罚的人只是一般违法或犯了错误,而没有构成犯罪。二、缓刑与“缓期执行”不能混同。缓刑是对一定刑期以下剥夺自由的刑罚有条件地不予执行。  相似文献   

9.
段小红 《新闻战线》2015,(3):227-228
新闻媒体被称为"社会瞭望哨",新闻记者也被誉为"社会良心"。但在新闻传媒业日益发达的当下,新闻采访权特别是舆论监督权,呈现出滥用和冒用的趋势。新闻源于人类活动中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需要。邸报是我国最早用于信息传播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此后,虽然名字多变、种类剧增,但新闻工作者的宗旨和使命没有变,即为大众采集、收录、编撰和传递新闻信息,直至今天,新闻报道依然遵循这一宗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普法的深入及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现在,新闻作品中法律常识错误越来越少了。比如,把未经审判的人称作罪犯,将治安处罚与刑事处罚混为一谈等现象基本很少见。但是,法学毕竟是一个专门的领域,要在涉法报道中做到稳妥、准确,光有粗浅的法律常识显然是不够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多学习法律知识,懂得法律的逻辑,最大限度地避免工作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医学论文中常见误用χ2检验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巧玲  何以平 《编辑学报》2004,16(3):187-189
对医学论文中χ2检验的几种常见误用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其正确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医学论文中错误应用x2检验分析定性资料时,主要是误用x2检验处理单向有序(分组变量无序、指标变量有序)列联表资料和双向有序属性不同R×C列联表资料.选取公开发表的2篇x2检验误用的案例,辨识存在的错误,指出正确用法,为医学编辑处理类似稿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医学研究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但因其涉及的因素较多,统计方法较为复杂,部分研究者未咨询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专业人员而盲目套用统计学方法,造成其在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时出现诸如自变量选取和纳入、统计模型选择、结果表述和报告时误用错用情况的发生。本文选取公开发表的医学论文,举例分析文章中logistic回归误用错用的情况,指出其正确应用方法,为医学期刊编辑处理类似稿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徐烨 《新闻传播》2010,(4):83-83
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类似于"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语言,被我们认为是模糊信息。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记者只能运用模糊性语言来达到相对准确,而有些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所事有的新闻报道权,在整个新闻活动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在采访和报道两个环节上,是新闻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的延伸.其中采访权是基础性权利,报道权是目的性权利.尽管新闻报道权在法律层面上存着不确定性,但就其法律属性而言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利而非权力.  相似文献   

16.
法律术语是表示法律专用概念的词语,一般情况下不讲求词汇的变换,不能交互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它在法律的语境里反复出现,被习惯所确认和固定,进而形成了一种规则.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自由与新闻报道限度是新闻报道的一对互相矛盾的法律张力,新闻报道自由是新闻报道的法律"推动力",新闻报道限度是新闻报道的"牵引力",新闻报道的这一对法律张力,只有协调统一,才能充分实现新闻报道的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静 《新闻世界》2012,(8):230-231
随着舆论监督报道的增多,由此带来的新闻侵权和纠纷也随之增多。新闻报道究竟如何规避法律风险?本文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对策:认真核实消息来源、报道内容要客观真实、报道方式应注重平衡、收集保存好采访证据。当然,要想绝对避免新闻纠纷的产生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正视纠纷,积极应对,消弥矛盾,争取和解,才是规避风险的上策。  相似文献   

19.
产生新闻纠纷的主要途径就是缘于新闻采访的程序、方法和语言。新闻纠纷日渐增多有两大原因: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水平逐步提高,而大部分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新闻法制建设落后于我国整体法制建设的水平。对新闻报道的程序、方法、语言合法性的忽视和缺乏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如何避免法律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韬 《新闻窗》2011,(1):62-63
不少新记者人行时最先接触的是政法类报道。这类报道条理清楚、故事性强,相对比较好写,也比较受读者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出现法律错误。一篇新闻报道,如果事实不清楚,法律定性、用词不正确,轻则贻笑方家,重则以讹传讹、误导读者,甚至引发诉讼。陷自己与媒体于被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