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记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新闻,另一些记者却于无意中“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些记者原定的采访计划落了空,却又遇上“意外之喜”;还有的人“八小时之内”一无所得,“八小时之外”却大有斩获,而这一切除了有机遇的因素在起作用外,还有“无意注意”在“作祟”。 新闻观察中的无意注意是指记者不带任何自觉目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自由观察,从表面上看,这种观察方式既“散”又“漫”,不易找到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电视新闻采访中,观众时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某某镇某某村村民接受记者采访,说得头头是道,大道理一大把,俨然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幼儿园小朋友口中全都是大人话,少了孩子气,显得过于"成熟"……看到这样的新闻采访,不少人会不解地问:这是他们的心里话吗?是记者在忽悠人吧!每当这时,笔者作为新闻队伍的一分子,总是感到汗颜﹕采访对象的语言与身份的不符,使新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不得不承认,电视新闻采访中确实存在提前准备了稿子让受访者念的现象。之所以这样做,或者是稿子先行,受访者配合新闻采访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受访者在镜头前说  相似文献   

3.
杜华赋 《新闻界》2003,(1):60-6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按理说,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在高级宾馆里,找人送些文件、简报来拼凑,有的甚至叫该企业的新闻干事把稿子写好,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然后就向企业有关人员暗示或公开索要礼品和“红包”。有的记者公然带着“情人”来“采…  相似文献   

4.
记者需要新闻敏感,这是新闻学专业的常识。记者还需要有“办法”敏感。什么是“办法”敏感?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常常会碰到采访对象无力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记者最初级的工作是发现并报道这些问题,这是新闻敏感范围内的事。那么,如何解决此类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以免这些问题和困难在其他人身上重演呢?记者应该有自己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或手段方面的思考。笔者把这种思考倾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一项讲究技术性、技巧性的工作,在新闻从业人员实施这一新闻要务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记者适当地运用情感因素,会让新闻更加生活化,有助于探寻新闻价值。情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连接的纽带,记者只有把采访中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新闻作品中,才能让作品更有生气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7.
有 关人士认为 ,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保密的公务活动场所 ,都应该公开并接受监督。而新闻媒体又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中介 ,拒绝采访就是拒绝公众的权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有关监督性的采访往往会遭到拒绝 ,甚至受到暴力威胁。受众拒绝采访的原因有三 :(一)新闻采访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二)新闻采访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利益。(三)采访时机不当。面对拒绝采访 ,记者该如何处置?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应该慎重对待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媒介有必要尊重采访…  相似文献   

8.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9.
刘杰 《记者摇篮》2005,(11):58-58
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采访完毕了.却觉得内容平淡无奇,无从下笔,搜肠刮肚勉强写成文章总觉得索然无味。这种连自己都找不着感觉的文章自然也很难引起听众的关注和兴趣。然而,有时却会惊奇地发现,同样的采访内容,有的记者却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这便是新闻写作中的角度与立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个地方,有的记者能采访到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有的记者却一点新闻线索也找不到;平常一件事,有的记者从中能抓出引人注目的新闻,有的明明重大新闻就在眼前,反视而不见。对此,我深有感触。特别是去年的一次采访,感受尤其深刻。  相似文献   

11.
热点问题新闻采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内容,热点问题新闻在采访环节中需要记者专业的新闻素养和专业的新闻采访技巧,以及深入的新闻挖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新闻采访的全面性。在热点问题新闻采访环节中,由于采访对象不配合、采访环境复杂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新闻采访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因此,为提升热点问题新闻采访的全面客观性,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蔡晖 《军事记者》2007,(2):18-18
军事新闻采访,是对军事新闻事件的整体认知、了解和对素材采集、整理、归纳的过程,是围绕新闻写作而开展的最重要的前期工作。没有军事新闻采访,就没有军事新闻的形成和发布。因此一个优秀的军事记者,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新闻采访者。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军事新闻的采访呢?因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记者对军事知识的积累,并把这些知识成功地运用到整个新闻采访和写作之中去。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对于新闻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艺术性、针对性,这样才能通过新闻采访为人们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下面就对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进行简单阐述,为新闻采访的记者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谁选择谁     
一宪 《传媒》2003,(4):23-23
凭敏感寻找新闻素材,选择报道对象,是记者的职责,天经地义。但在本次两会报道中,代表找记者采访的事却屡见不鲜。记者前来看采访题目,不是向记者介绍“我市通信发展战略”,就是要记者写一写“我省电力事业”。弄得一些记者哭笑不得,把这些题目称作地方行业领导的“家务事”。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下电视台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能够具有清晰的角色定位,掌握科学的新闻采访对策,对于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价值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当前网络环境下电视台记者角色定位和新闻采访对策分析,旨在为实际新闻工作的创新落实发挥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峰  黄娟  王霞 《新闻传播》2004,(5):48-48
笔者从事记者工作十多年了,接触了大量采访对象,其中,多数采访能顺利完成,然而,由于采访对象千差万别,新闻采访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式各样极具特性的人物,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陈则周 《新闻战线》2013,(1):110-111
采访过程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很多人视曝光"猛如虎",因而排斥和阻挠采访。面对"采访难",记者怎么办——传播新闻,是记者的职业所在,而要完成转播新闻的职责,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采访获得。然而记者经常会碰到采访难、拒绝采访等问题,甚至还会因采  相似文献   

18.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9.
新闻工作主要是向大众传递更多信息,同时还有信息收集、整合与发布等过程。在对信息进行收集时,采访作为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相关新闻工作重要环节。只有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保证被采访者的自由谈论,才能更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然而,实际新闻采访中,经常会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其采访频繁出现问题。所以,本文首先分析新闻采访中记者的作用,其次阐述新闻采访常见问题,最后探究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20.
王世枚 《军事记者》2003,(11):64-64
大框框与小框框有一个故事:一歌星要在某市举办演唱会,该市某报派出一名记者去采访,不料记者空手而归,领导问其原因,他抱怨道:“那名歌星被人谋杀,演唱会被迫取消。”领导一听勃然大怒:“歌星被人谋杀不是更好的新闻吗?”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但却给新闻工作者以启示和教育。在此,笔者想引用“大框框”和“小框框”的概念进一步说明。“小框框”就是记者事先获得的采访线索,“大框框”就是新闻记者发现和挖掘一切新闻事件的观念。显而易见,这名记者采访时只带着小框框,而没有带大框框,因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报道新闻的机会。小框框之外有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