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叶诗人穆旦的诗歌采用理性、间离的人生态度和关照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客观化抒情模式。从文本层面上说这正是由于采用了戏剧化的抒情手法。穆旦诗歌实践的成功证明了戏剧化抒情是新诗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戏剧化是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徐志摩在新诗戏剧化方面做了尝试,引入了戏剧性场景、戏剧性结构、戏剧性诗学观念和戏剧性对话等,努力探索现代诗歌的戏剧化体式,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牛汉“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也表现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四十年代与“文革”时期相比,牛汉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形象的改变体现了诗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充分揭示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艰危处境以及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反抗。  相似文献   

4.
牛汉“文革诗”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汉在“文革”时期创作了30多首诗歌,具有悲壮的美学特征,是悲剧美与崇高美的和谐统一。由于“文革”是一个“吟罢低眉无写处”的特殊时期,诗人在表达上广泛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故又具朦胧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胡春莲 《鄂州大学学报》2009,16(4):58-59,66
牛汉一生经历的苦难太多,他不同时期经受的苦难不同,决定了他感受苦难的方式不同,不同时期他的创作体验、人生境界不同,因此他的诗歌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德国19世纪印象主义作家奥托·尤里乌斯·比尔鲍姆的长篇小说《褒国的美女》改编自中国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改编的小说没有采用传统小说的模式,利用情节和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采用了戏剧语言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原著的悲剧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当代诗人队伍中 ,牛汉被称为“世纪常青树” ,其 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愈老弥坚的趋势 ,并在众多“归来”诗人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采。对于牛汉而言 ,苦难的历史记忆不仅没有消磨他的生命意志 ,反而再次激活他的个性和诗性 ,他努力完善和创建着自己的诗歌观念、诗歌哲学体系。这体现为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超越有限 ,追求无限”的空间哲学意蕴。 80年代以来 ,牛汉诗作中的时间性被日渐淡化 ,他有意识地将个人的诗绪转化为立体的空间意象 ,把时间空间化 ,以此来完成精神的游牧 ,在空旷的无界限的场内 ,诗人不断地超越自我 ,奔赴“远方”拓荒 ,追求自由丰美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戴望舒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他的诗作大多具有一种内在的韵律,回荡着一种诗情起伏的节奏;他通过暗示、通感等多种手法抒情,用全心灵的关照去创造诗歌之美,在当时的中国诗 坛上发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0.
牛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与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作者追溯悠远的血缘,歌颂土地与亲情,抒发劫后余生的感慨,努力开拓出了具有哲学意蕴的艺术空间,是当代的重要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11.
牛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与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作者追溯悠远的血缘,歌颂土地与亲情,抒发劫后余生的感慨,努力开拓出了具有哲学意蕴的艺术空间,是当代的重要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12.
1992年从美国回来后,翟永明诗风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普拉斯”式变为“戏剧化”。翟永明诗歌的“戏剧化”包含如下内容:其一,以戏剧为题材;其二,写现实如戏剧;其三,“细微而平淡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3.
白先勇一贯主张将写作题材与写作技巧的高度统一作为批评小说的重要标准,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他的一些小说创作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化特征,而这既与他“将传统融入现代”的艺术追求相一致,又正是白先勇小说独特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的诗歌中广泛应用了小说化手法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是,由于“小说化”与“戏剧化”、“非个人化”以及诗歌“大众化”概念之间的交织纠缠,使得“小说化”手法的内涵却并不清晰。考察“小说化”手法这一概念的来源和发展,辨析它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呈现卞之琳诗歌中“小说化”手法的清晰内涵。  相似文献   

15.
吕煜 《现代语文》2009,(9):127-128
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描写了一个一贫如洗的青年作家和一个暴饮如牛的女读者共进午餐的场景。小说充分利用了戏剧手法,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舞台化的描写,对矛盾冲突也进行了戏剧化的表现,同时对小说情节也做了戏剧式的安排。毛姆在小说中对戏剧因素的巧妙借鉴与成功运用,营造出了一个复杂兼有讽刺意味的戏剧氛围,小说的戏剧化特征也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6.
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缩影,是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见证。书中苦难的生活让人心酸,但里面弥漫的友情、父爱和生命最初的快乐,却让人倍感幸福。让我们走近牛汉.走进文本,去感受那份爱。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以她独具魅力的创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戏剧化的倾向:矛盾冲突集中化;景物描写意指化;人物形象"脸谱化";对白独白的大量运用和人物心理的动作化。这些戏剧化的特征拓展了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于坚的诗歌写作呈现为两个向度:对神性自然的讴歌和对日常生活的叙写。于坚以自然为抒写对象的诗歌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索;在对日常生活的叙写中,其诗作风格体现出戏剧化的特征,抒写了个体真切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科技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个基本分支,既有人类传播的共性,也有其特殊的性质。科技信息通过大众传播途径迅速地扩散与传递,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科技信息逐渐显露出一种戏剧化的倾向,虽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要,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文章从信息的编码过程寻找戏剧化的文本性根源,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寻找其社会根源,以此实现科技传播的本源性功能,推动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的戏剧化倾向,是文艺继承发展规律的体现,它主要表现为:反映生活集中化,情节线索鲜明化,矛盾冲突紧张化,情节发展生动化,结构形式特殊化,人物语言个性化,它为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