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以“水族达人训练营”活动为例,从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确定和实践及研究资源的获得等角度,探讨博物馆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提出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研究情境的构建。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角度,从参与学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到建设博物馆研究性学习实践课程,拓展现有馆校合作项目,深化博物馆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一书聚焦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领域,详细介绍了遍布英国全境、与博物馆教育相关的三项国家研究项目,重点开发和建构了一个衡量学习成果与影响的方法,即“通用学习成果”,它不仅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博物馆学研究的可靠理论参考,更为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带来不少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新馆建设亲历者的角度和视野,提出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应全面存在、深度介入所有展览环节的"内容先导"观点。文章阐述了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与深化、空间、展品、形式、制作、展览公司、研究等七个相关环节和节点的辩证关系,以期达到内容设计与各个环节相互协同、相互配合的状态。可以说博物馆是相关学科、专业及应用技术集成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正本期"博物馆观众"专栏的文章既涉及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全面反思(于淼,王思怡),也涉及到博物馆观众调查与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具体方法(李军,盛洁桦),还有以问卷设计、参与观察、焦点小组、影像记录与行为分析、实验测试以及运用心理学与学习发展等理论方法开展的个案研究(陈成军,王思怡,Rebecca,Kaleen等)。曾经,作为物的专门的收藏、保管和展示机构,博物馆以各种理论和方法研究物、表达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交媒体对博物馆权威影响的探讨、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情况的综合分析、社交媒体促进博物馆教育的策略应用、社交媒体对博物馆管理的影响、行业社交媒体应用指南的发布,这些主题从分析社交媒体应用的可行性到观察应用效果,再到思考应用影响、提出初步的应用规范。而国内研究主题明显分为三个时段,即以借鉴启示为主的萌芽阶段、以传播营销为主的实践阶段、博物馆核心职能实践与探讨阶段,整体上更关注社交媒体应用的正面效应。相对而言,国内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和营销,特别关注现象级博物馆社交平台运营策略;在国内各类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的定量研究中,研究对象类型比较单一;少部分研究关注社交媒体与博物馆教育等核心功能及相关管理机制的影响,但极少关注如何规范社交媒体的运营以确保博物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6.
探究性学习方法作为提升儿童素质的学习方法,与传统教育、启发式教育都有不同之处。本文重点分析了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使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儿童美育,在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界现状及成绩、不足之后,通过介绍、分析笔者亲自操作参与的一个典型案例:首都博物馆与北京三里河第三小学的"博物馆寻美教育活动",总结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博物馆美学教育的心理特点以及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博物馆儿童美育的应用方法和经验,为业内该领域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由教到学”的哲学转向延伸至博物馆领域。随着关于博物馆学习的讨论日益丰富,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行为始终无法绕开学习这一因素成为学界共识。《博物馆学习:作为促进工具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从理论出发,对相关的学习理论进行阐述,将理论研究和博物馆实践相结合,试图架起研究人员和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桥梁,从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人类学等视角开展跨学科研究。本书资料丰富,理论介绍全面,可为我国开展博物馆教育和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如博物馆分众类别研究和学习环境如何分众化的启示,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使我们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开展更多聚焦事物本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1956—2021年高校博物馆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读后发现,研究的主题主要围绕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定位、藏品和教育功能四个方面;但研究人员和机构合作较少,多为独立研究,且核心问题研究薄弱;根据关键词突现功能分析了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合作机制、运营机制、智慧博物馆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观众在博物馆中如何学习、学习效果如何评量等问题长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观众对话作为参观学习的体现,是探究博物馆学习过程的重要材料。基于此,苏·艾伦采用社会文化视角,透过参观过程中的观众对话寻找学习的证据。本文主要目的是介绍该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发现、方法论框架、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自然类博物馆在面对变动与进步极快的自然科学知识发展趋势时,透过重新检视博物馆功能与本质,调整博物馆治理策略,并藉由结合时事、主动沟通、跨域合作、思维深化以及扩大影响等方向进行调整,或可逐步在展示与教育的功能中,与博物馆观众共同建立更为紧密的互动与学习。  相似文献   

11.
实地参观是博物馆学习中的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形式。到科技博物馆实地参观,被许多中小学作为校内科学课学习的补充。美国研究人员以纽约市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07—2012年学生去科技博物馆参观的情况和学生们在州级标准化测试中科学科目成绩数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实地参观体验对于8年级学生的科学课成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西班牙裔学生和享受免费午餐的学生有更大影响。这一基于观众调查和大量数据分析的研究内容、数据分析过程及其研究结果等,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及博物馆实践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展览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容来对观众施加影响之外,环境设计也同样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评估展览环境的效果、并针对性地发现环境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展览提升总体的教育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文以2017—2018年间在山东博物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博物馆学习相关研究与展览评估实践为基础,从观众的注意力水平入手,计算展厅中各个区域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对展览环境效果的评估。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展厅环境中的“展线”与“照明”设计,对观众的学习效果有潜在影响,值得引起博物馆在环境设计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at the Museum of the Rockies and the Kellogg Center for Adult Learning Research at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conducted a national study of adult museum programs from 1996–1999. A total of 508 adult program participants, 75 instructors, and 143 planners of adult programs in museums were interviewed either via telephone or in person. The study sought to answer three questions: (1) From participants' perspectives, what constitutes an excellent museum program for adults? (2) What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employed in successful and innovative museum programs? and (3) Does the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a museum offer anything unique to the adult learning experience? This research effort is one example of how university museums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l educ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场馆教育是近年来受到持续关注的热点领域。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中2007—2022年场馆教育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文献数量分布来看,场馆教育研究数量在15年间持续上升,研究者主要分布在博物馆学与教育学领域,其中教育学研究视角偏少;从研究热点来看,研究重点关注场馆中的学习行为以及场馆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场馆教育研究目前缺少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5.
Museums are ideal instit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programs. A museum's commitments to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to expansion of learning, as well as its physical resources, offer potentially attractive forms of involvement for various segments of the population. We discuss aspects of a long‐established, self‐funded resident volunteer program that integrates the resources of a museum's field station with seasonal staffing needs, resulting in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museum and educational and career‐advancement benefits to volunteers. The practices used to bring together these objectives are discussed, with the goal of providing an example for museum administrators so they might better appreciate the potential diversity of volunteer programs as methods of broadening museums' roles in society.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tails findings from a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 that studied children learning to 3D print in a museum, an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study design to improve related future programs. We assessed young visitors’ capacity to grasp the technical specificities of 3D printing, as well as their engagement with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shoemaking through the museum's collection. Combining the museum's existing pedagogical resources with hands‐on technology experiences designed by Semaphore researchers, this study enabled both researchers and museum education staff to evaluate the use of 3D‐driven curriculum and engagement materials designed for children visiting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s. This study raises critical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practicality of deploying 3D media to engage young learners in museums, and this paper illuminates the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models for children to put historical and contextual information into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教育已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也受到了博物馆学习情境模型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影响。博物馆学习情境模型中的“情境”与情境学习理论中的“情境”本质并不相同,但是在博物馆学习的研究中易被混同。本研究对“情境(context)”和“情境(situation)”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理性讨论,并建议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以“上位情境(context)→下位情境(situation)”的形式完成从“情境(context)”到“情境(situation)”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Visitors to museum settings have agendas that encompass a wide variety of missions. Agendas are known to directly influence visitor behavior and learning. Numerous agendas are at play during a visit to a museum. We suggest that in a museum‐based learning experience, children's agendas are often overlooked, and are at times in competition with the accompanying adult's agenda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qualitatively analyzes three episodes of competing agendas that occurred on young children's field trips to museums in Brisbane, Australia. The aim is to elucidate the kinds of tensions over agendas that can arise in the experience of young museum‐goers. Additionally, we hope to alert museum practitioners to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children's agendas,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ir museum experience. Suggestions are also made for ways in which educators can address children's agendas during museum visits in order to maximize learning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