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文化与社会分层”关系的角度,结合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对其阶层理论进行梳理,展现其对文化与区隔关系的论述逻辑,得出“文化成就区隔”的结论。最后在大众文化及消费文化研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布迪厄的阶层理论进行评述,以期得出布迪厄阶层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布迪厄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的社会学家,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实践理论是他的主要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场域、惯习与资本这三个基本概念之上的。实践理论是我们理解布迪厄教育思想的基础。他运用上述基本概念特别是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对教育场域中的各主体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指出教育通过文化再生产实现着社会的再生产。但是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过多地带有社会决定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而通过教育机制,文化资本又可以实现其再生产过程,从而实现社会等级的再生产。这一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有助于理解当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员文化资本生成与提高。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农村转移人员与城市市民在文化资本分配起点上的不公平及农村转移人员在城市的持续性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4.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他的思想理论引领我们进入“作为资本的文化”这一新视闭,重新理解神圣化、经典化的传统文化,透视文化隐秘的真实本质及其包含的复杂运作。本文意在将“文化资本”概念引入儿童教育领域。通过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的解读,尝试着探析儿童文化资本的含义,形态及其再生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而通过教育机制,文化资本在实现其再生产过程的同时又复制着其层级结构。布迪厄的这一文化资本理论有助于探寻当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员的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中国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转移人员与城市市民在文化资本分配起点上处于不公平状态,而农村转移人员早期文化资本的贫乏使其难以累积新的、更多的文化资本,由此导致农村转移人员在城市处于持续性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6.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试图洞察日常生活中个体心智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其生成和运作的规律。文章通过分析布迪厄社会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惯习、场域和资本,揭示出现代等级社会中阶级、文化和权力的联系方式,以及教育如何起着维护和再生产社会等级和结构的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布尔迪厄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可以成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阶层固化成因的理论范式.高等教育是实现个人向上流动的最好通道,但近年来高等教育却不再是实现社会合理流动的渠道,反而成为“阶层固化”的助推器,表现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寒门难出贵子”与“蚁族”现象.社会资本差异与失衡是导致高等教育助推阶层固化的重要原因,家庭社会资本差异导致高等教育机会及就业机会不平等,催生了阶层固化;城乡社会资本失衡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占有不均,进一步加剧了阶层固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使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和惯习概念,探讨家庭阶层背景对中学生文理科兴趣和成绩的影响,并借此透视我国中等教育中的阶层差异固定化状况。基于对全国城市地区初二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以学生的文理科兴趣和学习成绩为因变量,以其家庭阶层背景和文化资本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首先,在学习兴趣方面,来自较高社会阶层家庭的中学生对文科的兴趣明显高于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阶层对文科兴趣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文化资本起作用;而在理科兴趣上,不同阶层学生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在控制家庭文化资本后可见较低社会阶层的学生对理科兴趣更强。其次,从学习成绩看,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低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的学生都显著不如较高阶层家庭背景的学生。再次,作为一种“惯习”的学习兴趣对不同阶层学生的成绩差异有影响,但阶层差异并非主要通过兴趣影响成绩。最后,“家庭藏书量”和“父母教育水平”等文化资本对文理科兴趣和成绩的阶层差异影响非常显著,而阶层差异也主要通过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成绩。这些结果可能喻示着我国中等教育中已出现阶层差异固定化趋势,但阶层间教育获得的不平等仍主要源自物质资源而非内在态度和性情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在社会区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资本”再生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家庭是其主要场所。“文化资本”既是累积性的,也是传承性的,并且和其他类型的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家庭中各种类型的资本对文化资本的获得和继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布迪厄对文化资本及其影响有明确而深刻的论述。与此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子女品格的内在机制;不同家庭文化资本类型对子女品格形成的影响;文化资本对不同阶层家庭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为政府、家庭与个人培育和增加个人的家庭文化资本等方面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底层文化资本”是对文化资本理论的丰富和补充。对底层文化资本内涵的梳理,有助于呈现底层文化资本的限度,揭示其内在逻辑的矛盾、适用时空的有限、前提假设的陷阱。据此,探讨实现底层文化资本转化与延续的条件,提出关注文化资本激活的技能、新旧惯习转换的门槛、教育文化秩序的反思等实践底层文化资本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运用“文化资本”理论对军垦文化进行充分发掘,并制定恰当的政策,可以促进军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促进红色旅游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通过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与再生产理论的分析,联系布迪厄理论的相关核心概念,呈现出布迪厄理论中对现实社会具有批判色彩的综合理论视角。文章试图强调布迪厄理论宗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逻辑,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明晰、以及文化资本的运行逻辑的认识达到一种解读;最后试图通过反观的视角对于新近的发展做出尝试性的预断。  相似文献   

14.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文化资本理论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本理论认为,相对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言,通过家庭所传递的文化资本具有资本继承性的最佳的隐蔽方式,是一种最隐蔽、最具社会决定意义的教育投资.文化资本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中所获得的学术收益,极大地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所积累的文化资本;另一方面,文化资本又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教育制度通过承认文化资本的世袭性传递而进一步扩大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文化资本方面的差异,从而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对既存社会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关于各阶层文化资本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源自社会上层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总是会被建构成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最终成为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和教育内容。由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携带的阶层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契合度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趋向于学校所代表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以及中上阶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排斥劳工文化与底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教师文化中的这种阶层趋向通过教学过程导致中上阶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大、底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小,后者经由考试、教育分流以及就业渠道会导致阶层再生产。这是学校教育承担文化再生产和阶层再生产功能的内在机制。打破这种现象需要平等对待各阶层文化、树立多元智能观和全面的学力观,教师应走向文化觉醒,成为转化型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文化资本是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而文化资本又是通过教育来实现其再生产的。所以,这种不平等又被复制了下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文化资本的占有上处于劣势。通过对农村小学的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访谈,分析布迪厄文化资本形态中的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如何影响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说明客观文化资本对农村小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资本与文化再生产理论已经在国际上流行很久了。十多年前,笔者在东京大学留学时,研究室里有几台共用电脑的开机密码就是“Bourdieu”(布迪厄)。这个不太好记的法文名巧妙地屏蔽了外人的随意使用,而我们专业之内人人都对它的拼法烂熟于胸。恐怕布迪厄本人未曾料想,自己的大名在日本的大学里竟成了个通关口令式的“文化资本”。 在社会结构尺度上观察现代教育,特别是对大学入学机会差异、大学生发展和出路分化的研究中,以家庭文化资本为主要解释变量的论文汗牛充栋,文化再生产理论一再得到验证。这一理论展现出横贯全球的普适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域,总能成功地揭露由于出身造成的不平等在教育系统中被巩固甚至加强。对此欧、美、日、韩早已束手无策,而中国似也未能幸免。令人不解的是,依据该理论的大量实证研究竟然众口一词地讲出对人生的宿命论解读,还有对教育事业的心灰意冷,这令我们不能马上就将其奉若真理。 面对文化再生产理论巨大的现实影响力,我们是否还能想象其他的受教育动机?文化除了作为一种资本还可以是别的什么?中国传统里保存着未受布迪厄理论影响过的社会现实与理论构想。自古以来,文化是个总体概念,指一个文明体共有的精神财富,而不是个人财产。汉代董仲舒云“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指出精英文化不谋求个人功利。北宋著名的“横渠四句”提倡读书人去担起全体生民的责任,扛起整个文化的前途。讲一个人有家学、有文化说的是他更多地浸染在某种世代流传、全体共有文化之中,习得了相应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个受人尊重的人。现在,要是在研究中借用术语定义他拥有“文化资本”,就仿佛指摘他掌握了以特定方式自我包装、显示优越来压制其他人的技巧——理论化过程中何以会发生如此翻转令人深思。当文化资本说将文化降格成某个阶级的经济趣味、小圈子的利益壁垒和个人传习到的竞争筹码,也就把存在着代表文明传统与价值共识的“文化”从观念中清除了。 出自《周易》的“人文化成”意味着通过人文的方式推行教育可以使社会更加文明化,使个人更加明事理、合人伦。文化的代代相传在中国通常被认为是福祚绵长之事,然而文化再生产却背负着不平等的道德恶名。问题是,在评判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之前,难道不应当具体地了解文化的内容?如果文化教育对人格塑造确有裨益,又何必苛责来自家庭的突出贡献?不问其内容,仅仅将下一代接收到上一代文化教育材料有多有少视为头等大事,显得舍本逐末。 布迪厄揭示了文化的符号性特征,也使具体的文化被抽象为没有灵气和道德感召力的货币。再生产理论引导人们只关注占有货币的多少,忽略其质地特性与成色好坏,因为那不过是民主制取代贵族制后精英文化的残骸。我们既要在西方思想脉络中认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深刻性,也不能忽视其关于现代教育的连带设定。在一个经济等级化的社会,一个人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在竞争中获取符号货币以换取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就是说,能使人内在发生改变,成为更好的人,那种以文化人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人与人的德性差别与所受教育无关,受教育只能带来掌握文化符号上的差别。由此,便宣告了教育本身的无意义。与此同时,在社会层面选贤任能的理想被一并消除,国家教育选拔系统的正当性根基也无从寻觅。 从经验直觉和理论演绎来看,文化资本与文化再生产理论与中国的情况都有很大分歧,而中国的经验与常识未必没有普世性。富有创造力的中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本土思想的独特价值,认真地对待我们的传统可以激活贫乏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个人的文化资本占有是不同的,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讨论式教学中的表现。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平衡的文化能力展示、合理的文化制度设计以及公平的文化产品获得才能减弱文化资本对讨论式教学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发挥讨论式教学在构建民主课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涌现。为了避免由于利益失衡而导致阶层矛盾的激化,党和政府应协调阶层利益关系,通过创新阶级阶层思想理论、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阶层合作,引导非政府组织在化解阶层矛盾、促进阶层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促成更广泛的阶层合作,社会才能逐步实现公平正义、团结稳定,国家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追求和谐,维护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