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功爵制是西汉武帝时期为缓解财政支用不足而专门设立的新爵制度。政府对该种爵制作出有别于传统军功爵的政策安排,允许中下级爵位获得者自行寻求变现。在一定时期内,武功爵在弥补政府支出不足上的确发挥“国债”作用,即将短期内需要大量支付的赏赐支出转化为可以在长期以爵位收益进行偿还的政府债务,为西汉政府解决短期的财政困难提供缓冲时间。但是,由于在爵位交易中存在着不对称信息以及缺乏长效的制度建设,武功爵逐渐成为西汉政府将战争成本转嫁至爵位持有者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五大夫"爵,于两汉时期,一直是吏六石及高爵(官爵)的分界点。但春秋时期"五大夫"便已被授予,传世文献中,至少可见魏、秦、赵等三国。"五大夫"既是爵名,也是官名。当时能够领兵作战的将领,多必须拥有"五大夫"爵,因"五大夫"是赏给对国家有极大功劳之人。商鞅变法中,得爵"五大夫"者,除了可享有《商君书》所规范的一切高爵权益,还能免除徭役,食邑最多也可高达六百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五大夫"的政治权益虽多和统一前重迭,但秦时的领土,已是由偏处西陲而扩张至全国,史料及新近出土的简牍中,虽未见秦统一后,又增多了哪些权益,但至少在食邑上,恐将随其地域的扩展程度,而得到更高的受益。此外,秦始皇二十八年(219BC),除了授为其遮风避雨的大树为"五大夫",还将陪同其出游及参与议政的大臣,从战国时期的十级门坎,下降至第九等"五大夫"。秦始皇用皇权高举了"五大夫"的尊宠形象,使"五大夫"因此而奠定了更崇高的政治地位,此举或已深植人心,故至汉初惠帝即位,便将"五大夫"规范为官爵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五大夫"爵,于两汉时期,一直是吏六百石及高爵(官爵)的分界点。但春秋时期"五大夫"便已被授予,传世文献中,至少可见魏、秦、赵等三国。"五大夫"既是爵名,也是官名。当时能够领兵作战的将领,多必须拥有"五大夫"爵,因"五大夫"是赏给对国家有极大功劳之人。商鞅变法中,得爵"五大夫"者,除了可享有《商君书》所规范的一切高爵权益,还能免除徭役,食邑最多者可高达六百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五大夫"的政治权益虽多和统一前重迭,但秦时的领土,已是由偏处西陲而扩张至全国,史料及新近出土的简牍中,虽未见秦统一后,又增多了哪些权益,但至少在食邑上,恐将随其地域的扩展程度,而得到更高的受益。此外,秦始皇二十八年(219BC),除了授为其遮风避雨的大树为"五大夫",还将陪同其出游及参与议政的大臣,从战国时期的十级门坎,下降至第九等"五大夫"。秦始皇用皇权高举了"五大夫"的尊宠形象,使"五大夫"因此而奠定了更崇高的政治地位,此举或已深植人心,故至汉初惠帝即位,便将"五大夫"规范为官爵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运用布鲁贝克的“个人自治”观剖析马加爵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其犯罪的本质原因在于他个人丧失自治,没有定好自己的位,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管好自己的人。考生加强自治是防范“马加爵案件”发生的根本手段之一。全人教育是考生“个人自治”的前提,学校的道德引导作用是考生“个人自治”的保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考生“个人自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统治者析岫岩州,设通化、怀仁、宽甸三县,自始通化设治。清统治者以吉祥祈福和文治武功的含义将通化地域取名为“通化”,含有通归王化之意。文中从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对通化设治原因进行论证,阐速了清末通化设治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2-144
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兹全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一书。这是历史学界的一件大事。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编《中国古代社会》,曾作为专著于1991年出版,已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魏晋封建说"的"扛鼎之作",至今已再版三次。下编为《中国中世社会》,是何兹全教授的遗稿,首次面世。《中国中世社会》作 相似文献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