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开展大范围长时序耕地时空动态及演变研究是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提取出1990-2015年赣江流域耕地数据,并采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此间该流域耕地的动态演变及时空格局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90-2015年赣江流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规模呈现萎缩态势;耕地的主要来源与去向与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密切相关;空间分布由南向北趋于集聚,逐渐由多而零散密集向少而集中密集变化;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呈现先减后增.本研究对赣江流域耕地资源保护、有序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基尼系数、Moran’s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揭示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以有效地认识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其空间联系的结构,认识其内在规律性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对空间格局成因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内需,振兴农村消费市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川西北高原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景观格局的角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分析其生态风险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草地和林地面积变化显著,草地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60.68%减少到2020年的59.03%,林地的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30.62%增长到2020年的31.94%;(2)川西北高原生态风险整体呈现西部、东北和东南地区高,东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2010—2020年区域生态风险等级由高向低转化了72.834×105hm2,而生态风险等级由低转化为高的面积为66.845×105hm2,生态风险整体降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景观格局的生态风险变化分析是区域的生态风险管理的科学基础.本文选用区域综合风险分析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GIS技术和FRAGSTATS3.3软件,根据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网1980s以来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生态景观类型提取、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和生态风险要素中的风险源、风险受体和风险效应计算,系统的分析赣江上游区80年代以来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六种景观类型中,聚落景观增加明显(从0.90%增加到0.97%),林地、农业景观和水域占比在波动中略有增加,草地和其他景观呈下降趋势.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分析显示研究区自1990s以来生态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基于风险"三要素"的变化机制分析表明,赣江上游区风险源主要来源于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的变化.人为因素是本区生态风险水平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ArcGIS10.2和ENVI5.1软件支持下,以准格尔旗2000年、2010年和2018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准格尔旗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8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草地和耕地处于减少趋势;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内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林地、草地、耕地及未利用地等地类转换较剧烈;准格尔旗2018年较2000年的高生态风险指数有所上升,中低生态风险指数有所下降,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局部高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6.
从自然成因与结果表现两方面,选取8个单项指标,构建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GIS技术,研究2000~2010年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特征,并对其生态脆弱性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程度有小幅下降,流域生态脆弱性均值由0.4468下降至0.4181。(2)将流域生态脆弱性划分为5个基本类型,2000~2010年间湘江流域极强脆弱、强度脆弱类型区栅格数量比重分别下降了2.04%和13.47%,中度脆弱、轻度脆弱和微度脆弱类型区栅格数量分别增加了1.13%、3.01%和4.45%。(3)湘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显著,具有集簇分布的特征。生态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空间格局伴有破碎化的发展趋势。生态脆弱性显著性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娄底、永州市辖区;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罗霄山、南岭地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山东省17个市2005—2006年人均工资变化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总体空间统计指数Moran’sⅠ与局部统计指标LISA,体现了在山东省的区域范围内17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关系,总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地区发展不均衡,区域间城市差距较大的特点。文章最后针对这种区域不均衡状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域R&D活动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统计学对中国1990-2002年期间省域R&D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对全局的Moran’sI统计分析表明:省际R&D之间存在着空间自相关;Moran散,点图进一步揭示了省际R&D活动水平的总体差异。对局部的Moran’s I分析确定了RInD活动的空间集聚模式及空间演变态势,说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省际间R&D水平总体差异在空间上确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R&D活动的地域性很明显。  相似文献   

9.
根据景观格局指标体系,从景观类型组成、斑块特征和景观异质性3个方面,对喀什市城市土地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城市土地景观格局,林地和耕地是喀什市主要的景观类型,构成了区域的景观优势,是调控城市土地格局稳定性的主要组成部分.2城市土地景观整体格局中耕地占优势,斑块相对均匀,对景观总体空间格局影响较大.从总体来看,景观多样性复杂,优势度和均匀度明显,具有较高异质性.3通过区域城市土地分析发现喀什市城市土地景观整体上具有明显差异.市外的耕地,林地区域有最高的景观变化特征,市区城市土地景观变化较低,主要是景观结构方面的斑块多样性低,景观类型单一.研究结果可为喀什市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环境,促进绿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5期土地调查数据,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当量因子法对淮安市2000—2019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价值和单项价值进行测算,并进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9年,淮安市各类土地利用均有变化,空间分布差异很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值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各类单项价值变化显著,但空间差异较小。建议淮安市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导向,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建立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管护体系;充分发挥水域优势,做好“水经济”文章;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控制建设用地扩张速度;适当增加园地、湿地和草地面积,以实现淮安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镇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时空演变规律及主导因素驱动力,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并结合适用于镇域网络研究的重力模型、反映LUCC景观格局信息的景观指数,通过引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耕地占补平衡指数、LUCC时空演变综合评价模型来对研究区域进行镇域尺度的LUCC变化情况可视化表达.(1)乡村人口密度越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乡镇,其LUCC变化强度越强,相应的斑块景观破碎度越大、景观丰富度越高、景观形状和结构越复杂,这种LUCC变化规律主要反映在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建制镇用地等用地类型的变化上.(2)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区域LUCC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特别是对区域耕地面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变化上起着直接有效的影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越好的乡镇耕地占补平衡指数波动越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越小,其用地变化类型主要反映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镇域尺度的LUCC主导因素驱动力为乡村人口密度、人均GDP、耕地占补平衡政策,LUCC的变化强度与人口、经济因子呈正相关,与政策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3-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在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及原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但变化较大;耕地、未利用地呈现下降趋势,而园地、林地与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综合度指数稳定在245246之间,虽利用强度较大,但仍有提升空间;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逐渐变大,而优势度指数逐渐变小,说明土地利用程度增强,土地覆被破碎化趋势明显;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退耕、三峡库区水体淹没是导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应强化土地的科学有序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沱江内江城区段的旅游资源进行市场调查、预测和综合考察,认为可以"沿江区的改造建设","沱江水上项目规划","旅游文化节的打造"为核心,制定出利用人造特色资源进行外向带动型综合开发的方案,以此优化内江城区人居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提升两岸土地开发价值,增强内江招商引资吸引力,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化肥施用强度与经济增长的EKC关系,对于平衡沱江流域化肥污染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持续深化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验证2000—2018年沱江流域化肥施用强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二次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沱江流域六市化肥施用强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且均已跨过倒"U"型曲线的波峰点,德阳市、成都市、资阳市、内江市和自贡市在2010年之前均实现跨越,而泸州市在2016—2017年之间才实现跨越,跨越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的大小关系依次为泸州市、德阳市、资阳市、自贡市、内江市、成都市.反映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六个城市种植业发展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地均化肥施用量会持续下降,但化肥污染的问题依然是沱江流域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需加大绿色化肥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建立绿色化肥生态补偿政策,健全化肥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5.
基于Fragstats的徐州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定徐州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应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分别对1994、2000、2005年三个时相的遥感图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并在Fragstats3.3景观格局软件平台上,基于景观尺度对徐州市景观格局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徐州市景观整体较1994年具有更大的破碎度、更高的多样性和更低的聚集度,景观的类型与格局变化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不透水面层逐渐取代耕地和城市绿地。  相似文献   

16.
基于藏羌彝地区自1981年至2020年2月存续状态下的5030家文化企业的分布信息,综合运用平均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中心轨迹迁移等方法,从空间视角分析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状态及演化过程,并对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力系统进行深入规范研究,剖析分布的内在规律及集聚要素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期对该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推进"一带一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现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态经济区各行政区景观类型多样性、斑块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景观类型齐全,以耕地为主,但分布不均衡;景观破碎化水平相对较低,生态环境尚好,但随着人为干扰加剧,一些关键景观要素如湿地、林地、农田等破碎化趋势加剧;该区域还存在湿地退化,林地分布较不均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格局较分散的特点.为防止景观进一步脆弱化,生态经济区应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加强生态功能区划,加强湿地等种子斑块保护,并采取有效生态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为来源的2002—2015年面板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中国各省份人口健康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002年至2015年间,我国人口健康状况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以省际为单位计算的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湖北等中部地区,与全国相比,这些地区人口健康状况处于劣势,且呈现出集聚趋势,相似度也较高。空间回归结果显示,人均GDP、医疗设施状况、环境污染状况以及相关人口学特征都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时空一体化角度出发,采用ESDA的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及nich指数,在ArcGIS9.3和GeoDA空间软件的支持下,利用陕西省1993-2008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陕西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其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陕西省1993-2008年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的计算,可以得出:陕西省高水平的县域人均GDP比率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增加的态势,各个县域Moran’s I指数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增强。研究结论对于揭示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政府决策部门在统筹经济发展上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巩固拓展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构建岷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其2000、2005、2010、2015、2020年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差、较差、一般、良好和优五个等级,并使用冷热点分析工具研究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时间尺度上看,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状况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整体变化不大,总体上呈向好趋势;(2)格网尺度上看,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分布特征相对稳定.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差和较差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东南部,良好和优主要分布在西北部;(3)生态环境的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显著.高值区分布较分散,低值区主要聚集在岷江水系两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