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校闹”事件频发,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秩序和正常的家校关系。学校纠纷化解机制的缺位和传统治理方式的刺激是“校闹”的直接诱因,此外,“校闹”的发酵还有其文化根源、法治根源和舆论空间。解决“校闹”问题,需要各方主体形成治理合力,实现综合治理,在完善学校纠纷化解机制、提高公众法治素养、加强校园安全立法、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校闹”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意识淡薄、管理机制缺位、社会舆论纵容、保险政策缺陷等方面,必须加强“校闹”法律制度建设、法治治理宣传、管理机制建构、社会舆论引领、保险政策支持等错施,避免“校闹”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年由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引发的“校闹”事件呈频发之势,对学校正常秩序、教育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严重影响。“校闹”现象产生的根源有法律缺失、政策缺陷、管理缺位、媒体误导、社会误解等方面。解决的办法,最根本的还是回归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律意识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观念先导。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生力军,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提高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适时性,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阐述学校应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农村治理法治化不仅是国家制度层面的要求,也是农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和群众的理性选择。当下,农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如制度建设不规范、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因此,要完善基层治理制度设计、匡正农村司法公信力等使农村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6.
教育法治既是健全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也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和关键策略。当下高校治理现代化正在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过渡转换,其中面临着法治理念的模糊认知、法治体系的有限适用、法治意识的构造缺失等现实困境。推动和实现新时代高校治理法治化,要坚持以顶层设计来定位法治、以系统集成来布局法治、以循法而行来厉行法治,推动高校法治工作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7.
从法律意识角度出发,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有着重要意义,但中国的传统没有法律信仰并阻碍着中国现实的法治化的进程,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理想法治状态的实现,因而法律信仰的培植是必须的;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促进其生成。  相似文献   

8.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方略载入宪法,标志着我国法治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全面理解“依法治国”含义、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性关系、积极培养现代化法律意识,构建民族法治精神等都是大学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顺应新时代要求,以加强法治工作推动学校内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高职院校法治工作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学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职业教育治理的基本方式,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推进职业教育治理法治化。法律是法治的前提,国家法制和教育法规是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法治为职业教育治理“良法”注入基本价值,保障职业教育治理达到“善治”。法治化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应通过构建职业教育治理的国家法体系和教育法规体系实现治理法制化,建立健全国家法和职业教育法执行体制机制,提升治理主体法治实施能力,推动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然而法治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治社会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公民法律意识是影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化构建的难点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性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该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是"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指以伦理性价值为根基,以主体性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法和法律现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法治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校教育承担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应有法治思维,应加强法治教育,推进学校治理的法治化,坚持依法治校。第一,要增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法治观念,增强依法治校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积累通过法律解决纠纷的经验。第二,要结合青少年特点,采取活泼有效的形式,开展法治教育,提高法治知识课程和法治教育活动的教学质量。第三,要通过民主的程序,制定合理可行的校规校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校与以文化人并行是高校治理法治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注重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法治精神,才能更好地构建高校法治体系,推进高校治理法治化的进程。在学校治理法治化上,广东医学院重视制度的规范作用,同时更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一直在探索依法治校与以文化人的实践经验。在依法治校方面,建设学校章程、优化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平衡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利、注重规范建设;在以文化人方面,明确以文化人指导思想、确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思政课改革、提升第二课堂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共同实践领域。法律对于网络败德行为发挥着引导、教育、惩戒、制裁等作用。法治社会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特别的资源和路径。以“权利意识”和“道德底蕴”为重点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培育理性的道德情感;以执法和司法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法治实施能有效提升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强化其道德责任;以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业协会及网络服务使用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治理将增强网络空间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家校纠纷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个人教育利益的追求越来越主动明确,极端化的家校纠纷不断出现,家校纠纷已经出现了解决目标、过程和结果上的异化。其根源在于在学校安全的敏感化、学校秩序至上和教育公正感的缺失。治理家校纠纷,要把握导致家校纠纷的矛盾性质,践行学校的公共责任,建立学校治理的协商机制,增进家校沟通,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校园安全网络治理体系,降低家校纠纷异化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依法治校水平,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从方式方法到能力本领,必须有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学校法治建设,让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亟须回答这一命题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指统领学校治理全局的主导性理念及贯穿学校治理全过程的根本性方式。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有法治本身的理念价值、规则价值、程序价值和文化价值,又有在学校治理中彰显法治理念、依循法律规则、凸显程序正义、弘扬法治文化的实践价值。新时代,应当坚持以法治价值为引领、更新学校治理基本理念,坚持以法律规范为统领、构建学校治理规则体系,坚持以程序正义为核心、强化学校治理程序规范,坚持以法治文化为基础、形成学校治理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对乡村振兴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本文认为目前乡村治理法治化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卓有成效,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仍相对滞后。乡村治理主体未能及时填补社会变化导致的权力空缺,导致乡村治理法治化程度不足,只有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乡村治理法治化中的作用,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绿色法治是我国为解决严峻的生态危机、实现法治本身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对生态法治的扬弃而提出的概念。所谓绿色法治,就是以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性为哲学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法理念为价值取向,以法治绿色化的整体主义为思维方式,以绿色法治化的合作治理为行为模式,以低碳节约的消费方式为生活态度的理念系统和绿化过程。它是绿色理念系统、绿色制度系统与绿色行为系统的有机统一,是理念、制度和行为的天然融合。绿色法治的基本内容和行为要求包括:法律规范科学化是绿色法治的制度支撑;执纪执法法治化是绿色法治的行为要求;司法裁判公正化是绿色法治的最后屏障;守法信法大众化是绿色法治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9.
法治认同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法治认同需要治理思维从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法治接受理论中的法治认同的提法比法律信仰更为理性;法治认同的基础在于作为人性关怀的法治价值而非作为统治的法律工具;建设法治化的小共同体、执法司法正义和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认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校纪检监察机关是高校执纪执法机关,其干部队伍需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法治素养。但在许多高校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缺乏专业的法律人才,直接制约了纪检监察机关的执纪执法能力和工作效率。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选拔校纪检监察干部的方式、调整干部队伍结构、进行干部交流等方式,快速提高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