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模型,并提出深化策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经验:消除主体行为惰性,规避思政建设偏差,破除思政执行梗阻,提升行动育人效果。深化策略:提升能力,实现有效组织动员;建设制度,深化高效质量管理;共享资源,达成广泛协同辅助;塑造价值,巩固支撑教学教研。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得出新发展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现实困境包括,育人规范塑造缺失、教师“非言语行为”偏形、课程体系尚未健全、教学监管执行欠佳、“过程性评价”机制缺位等。动力机制:政策支持驱动力、教学改革生长力、思政育人需求力、问题凸显迸发力。优化路径:革新顶层设计组织保障,严促体育教学改革落地;增设教学场域化氛围体验,营造教师“主体性自觉”行为养成;完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逐级夯实“立德树人”理念,构建“信息+”监管模式;补足全过程评价短板,打造“寻因弥足式”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3.
陈立春 《体育科技》2023,(4):114-116
电影《夺冠》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排,讲述了中国故事和集体记忆;以真人原型为基础,找寻国家、集体和个体的精神轨迹,挖掘“女排精神”“体育精神”的价值所求,为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探索提供了思路。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基本内涵的探析,认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坚守体育课堂,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价值导向,以体育知识、技术等为载体不断挖掘体育课程思政重要内容资源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协同效应,聚焦体育项目教育、行业育人,深化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4.
戴志鹏 《体育科技》2022,(5):143-14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个案调查法,讨论了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问题。研究认为,聚焦课程目标,以成果导向教育的价值取向,细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标准;夯实课程内容,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构建“导入型”“嵌入型”“自主型”和“实践型”创新成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实施,以线上线下、教师团队、校企合作和项目导师教学,创新创业多元教学模式;深化课程实效,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呈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效。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育与教育科学学院自2018年起,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就定位于“以‘体’育人、入脑入心”,融道于术、铸魂育人,全面强化课程思政入脑人心,着力夯实学校体育育人质量。一、“落得实”:全面统筹部署、细致规划设计,确保课程思政走深走实学院领导直接负责课程思政工作,夯实主体责任,加强体系建设。在思想引领上,学院领导着重强调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总结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并交流沟通的基础上,组织全院教师,完成了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案的修订完善,确保课程思政走“实”。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和内在困境进行探究,并提出优化路径。“双减”政策对实现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形成育人主体合力、完善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资源提质增量、健全多元评价体系的价值。内在困境:共育机制作用缺失,学科应试问题突出;学段课程衔接不畅,课程内容融合欠缺;教师队伍建设不足,资源配置覆盖不均;纵向评价手段单一,横向评价维度片面。优化路径: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突破应试教育思维;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坚守体育教育理念;优化师资配置建设,推动资源精准覆盖;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完善科学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克豹 《体育科技》2022,(1):142-143+146
分析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体育专修课程回归思政育人理念与育人路径改革,旨在进一步发挥体育专修课程思政育人优势,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研究发现:实施课程思政深化体育专修课育人理念优势在于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育人关系殊途同归,有利于发挥体育专修课程育人成效,符合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助力课程自身回归育人初心。结论:深化课程本身重构对育人理念,努力构建一元教学育人课程体系,运用模块化方式融合专项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重构教学目标与组织练习形式,深化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体育专项教师进行专项思政育人培训,发挥教师自身以身作则示范作用,深化教师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院校层次制定有利于体育专修课深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有利政策,促进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以及自发参与培训学习,努力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体育、体验与活动”专业与我国“休闲体育专业”有很多相似之处,介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及教学手段,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概括专业建设中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想法,即培养兴趣、增进理解;夯实基础,强化自学;根据当地情况开展专项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目前应以广为主;增加实习比重;强化师资;编译教材;深化大学和社会接触,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双减”政策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育人优势与发展现实,提出高质量发展路径。现实审视:多方主体联动不足、体育课程衔接不畅、家庭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校内体育资源保障不足、以考定教情况严重。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以明确协同责任为指导,打造多元共育新模式;以强调学校主阵地作用为主线,横纵衔接体育课程一体化;以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为引领,家庭体育作业增关注;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手段,拓宽校内体育资源供给渠道;以回归全面育人教育本质为目标,多维度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戴俊  刘跃  汪庆波 《体育学刊》2023,(1):112-117
术科课程反映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根本,但受传统培养模式影响术科教学存在诸多症结。结合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改革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经验:围绕“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实现理念突破;“实施术科课程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优化教学模式;从“竞技体育传承”到“体育健康引领”,整合课程内容;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革新教学评价;从“技能提升为旨趣”到“教学能力生成为目标”,转变教师观念。最终形成以理念为引领,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为支撑的教学改革体系,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成效、提升育人质量,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深刻剖析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旨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其内涵与价值,贯彻和落实其理念与精神,深入推动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梳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年的发展脉络,提出我国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提升期3个阶段,其继承与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课程性质,坚持“身体练习”,不断强化课程以体育人的本质;(2)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注重“学练赛”一体化发展;(3)课程目标,坚持“课程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目标体系;(4)课程内容,坚持目标引领内容,推进结构化内容体系的整体设计;(5)教学建议,坚持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灵活多样,直面问题提高成效;(6)学习评价,坚持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基于学业质量健全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未来展望: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立足“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优化“全面育人”的内容结构;实施“多元协同”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翁优  黎文普 《体育科技》2022,(5):152-153+156
为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本身所蕴含的优势以及身体教育功能的特殊性等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利条件;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育人意识、课程考核体系欠完善,是影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未处理好思政教育显性、隐性课程的关系、育人大环境支持力度欠佳,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不利条件。建议:明确课程育人目标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南;挖掘课程教学与评价中鲜明思政元素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保障;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培育学生良好体育习惯是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体育强国、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给我国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选项+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及“选项+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选项+俱乐部”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建议:提升大学体育教师思政育人的政治素养;深挖“专项+俱乐部”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建立和完善“专项+俱乐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这对于我国高校更好地利用“选项+俱乐部”教学载体,开展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为祖国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完全人格塑造为育人导向,开展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分析。结果:在分析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进展的基础上,梳理完全人格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涵,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二三四”育人机制;通过设计和实施“四步循环”育人教学方案,在践行“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实现完全人格塑造在德、智、美、劳四方面的育人目标,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修养完全人格。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厘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内涵,阐释传播能力建设价值与困境,并提出建设策略。价值: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国家形象塑造,提升国家形象亲和力。困境:传播主体协同不足,传播内容生产不优,传播渠道建设质量不高,受众分析不足,传播影响力不强。策略:以协同为基点构建传播共同体;以完善叙事体系为突破优化传播内容;以媒介资源整合为动力加强传播渠道建设;以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受众分析;以提升“内力”为根本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具体途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长期而系统地进行。以网球文化构建网球课程教学目标;将“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融入网球课程教学内容中。在高校网球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体能,在高校教育中全面发挥网球教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王飞 《体育科技》2022,(1):144-146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推动高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重要指标,是完成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文章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及其路径。研究认为:充分挖掘并发挥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凸显体育教育本身的育人价值;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需做到“育体”与“铸魂”同向,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身体锻炼。让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发挥关键作用,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意志品质。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中,需要优化其呈现方式,优化教育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师素养,激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兴趣,教育理念的更新,强化体育实践,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全媒体在深度挖掘和精准凝练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及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运用文献资料、辩证分析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全媒体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具象流变的育人话语、立体多维的内容传播模式、科技加持的育人方式、多方联动的育人主体等时代特征。针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造成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成熟、育人内容传播碎片化、全媒体支撑要素不健全、体育教师媒介思政素养不足等推行阻碍,从顶层设计、理念更新、资源整合、科技加持、能力提升5个方面勾画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蓝图,完善“全媒体+”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育人内容体系,深化全媒体技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度,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思政媒介素养等创新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王锦丹 《当代体育科技》2023,(36):119-121+125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具有共同的旨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体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也可从课外活动中的体育社团、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等方面进行挖掘。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纽带的作用;探索和优化体育课程教材,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探索教师评价标准,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发挥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程标准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法规性纲领,也是见证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及变革的历史线索。研究认为:经过从“形成与改造”到“调整与恢复”,再到“创新与深化”等阶段的嬗变,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呈现出以下演化特征:(1)课程理念从“社会本位”到“学科本位”,再到“学生本位”;(2)课程目标从“增强体质、劳动卫国”到“三基”,再到“三维目标、核心素养”;(3)课程内容从“技术化、统一性”到“基础化、灵活性”,再到“结构化、综合性”;(4)课程实施从“指令执行”到“灵活创生”,再到“因材施教”;(5)课程评价从“体质检测”到“能力评估”,再到“素养评价”。体育课程标准涵括以下时代价值:(1)课程标准内涵立意呈现出从“社会立场”到“学科立场”,再到“教育立场”的流变;(2)课程标准设计思维实现了从“确定性思维”到“灵活性思维”,再到“综合性思维”的转变;(3)课程标准内在逻辑表现出从“体质导向”到“内容主导”,再到“三位一体、课程育人”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