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湘南地区12个传统村落为例,利用空间句法的轴线分割模型分析,选取可理解度、连接值和平均深度值3个指标,对村落的整体空间和街巷空间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特征同时受地形与水系的影响,地形较为开阔和平坦的村落整体空间可理解度较强,分布在狭长山谷及蜿蜒绵长的水域两侧的村落空间的可理解度较弱;(2)街巷空间连接值最高和深度值最低的区域大多位于村落的中心处,是村落的主干道或建筑物密集区;(3)街巷空间可分为鱼骨状、棋盘状、核心状以及放射状。最后,针对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3点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给传统村落形态更新提供了一种深层次的研究视角。文章引入"基核"的作用机制,探讨"空间基核"的概念、特征和应用,并以福建省琴江村落形态更新为例,探索传统村落形态更新的适宜之路。  相似文献   

3.
选取湘南地区9个典型的传统村落,运用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从传统村落的区域特征、边界形态及道路结构三个层面,构建了多层次、综合性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量化体系,分析了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结构。结果表明:(1)湘南地区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村落大多沿道路、河流分布,最终呈现带状边界形态。(2)村落空间整合度都处于较低的范围,道路结构可达性与可理解度不高。各村落整合度较高的部分主要分布在靠近河流水系以及干道区域。(3)村落内部道路呈网络状且布局齐整的村落与其他村落相比,可达性较好。(4)湘南地区形成特色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呈现出村落空间形态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主要受到山水环境、宗族血缘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省90个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测算了传统村落总体结构类型和各区域的分布类型,综合分析了贵州省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县际分布、区域分布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认为应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规则,注重传统村落对贵州省民族风情旅游效应问题,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保护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现有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态研究,尚未从整体视角系统分析文化景观基因信息链的空间形态特征。本文以张谷英村为例,结合文化景观基因信息链,运用形态特征基本分析模式探究信息链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空间组织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张谷英村文化景观基因信息链空间形态特征的基本类型有等级型、文脉型和风水型。等级型的民居信息链依宗族礼制的秩序演化,呈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丰”字形;文脉型的耕读信息链以耕读文化为脉络隐性发育,呈线性模糊、散点分布的串珠形;风水型的龙形风水信息链是在山水环境和风水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呈虚实相间、巨龙戏珠的树枝形。(2)三类信息链都彰显了联通性、有序性、向心性和韵律性的空间组织规律。(3)信息链的发育和形成主要受自然山水、宗族血缘、儒家礼制和风水思想四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其生存和发展呈现出与现代社会的高度不适应性。通过对福建省永安青水乡的实证调查,从其空间形态变化获取其演变的轨迹和独有的特征,归纳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困境,如区域经济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无从发挥;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风险度较高;新技术、新理念推进缓慢;生产和销售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思考,要发展传统村落经济,必须为其署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经济战略,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指导,加快观念更新,尝试新技术,并为其提供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的辅助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组织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自主演化的理论,对传统村落形态演变研究有着重要启示.结合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阐述传统村落形态的自组织特征、演变过程和演变序参量,辨析自组织演变和城乡规划的关系,提出传统村落形态更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2013年伊始,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雾霾天气,PM直逼最大值;西北地区沙尘暴和极端气候持续不断;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又出现严重的干旱。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天空湛蓝、绿树成荫、稻米飘香、泉水叮咚,这就是生态绿色家园——哈尼村落。本文将以田野调查为拮据,揭开哈尼族传统村落生态文明的神奇面纱。  相似文献   

10.
以通道县皇都侗寨为例,采用实地考察、参与式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空间重组的特征及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空间重组可分为功能、形态、结构三个维度;(2)皇都侗寨景观基因空间重组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景观基因重组差异化明显,其中吊脚楼、侗族大歌、侗锦的空间重组最为明显,分别表现为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结构艺术化、空间形态创意化;(3)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重组机制是内外合力作用的结果,政府、企业、村民、游客是皇都侗寨景观基因空间重组的四大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9,(1):21-28
以101个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赣闽粤边际地区(赣州、梅州、龙岩三市33县)为研究区域,使用ArcGIS10.2中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梳理了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客家传统村落数量多、密度大,呈现南多北少空间分异特征;二、客家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西北坡和西南坡;三、客家传统村落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县;四、总体而言,建县时间越早客家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越多;五、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受自然、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完善传统村落火灾应急方案理论,对传统村落火灾脆弱等级进行科学评价,基于传统村落火灾脆弱性内涵,选择19项指标构建传统村落火灾脆弱性评估体系,以兰溪村为例对其火灾脆弱性进行半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兰溪村火灾脆弱性居中等水平,比重:中脆弱>强脆弱>微脆弱。(2)传统建筑系统对兰溪村火灾脆弱性的影响最大,其历史局限性直接影响脆弱性的高低;自然条件系统影响最小,地形、气候、水源等指标因子对脆弱性的影响在城镇化过程中被弱化。(3)传统建筑、村落人口、意识行为是影响兰溪村火灾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以修水县黄沙镇箔竹村为例,从人居环境现状、选址格局、承载的文化遗存和传统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箔竹村的资源特色和开发潜力,提出保存原有空间形态和建筑形式、维持传统生活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打造大地农业景观和重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措施,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促进传统村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以"中国传统村落"白鹭村为例,首先叙述了客家传统村落保护的格局与困局;继而,从确保对客家传统村落文化元素特别是古建筑的保护、处理好客家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人"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好建设美丽乡村与客家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保护与利用并进等四个方面,对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利用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地理学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汾河流域164个传统村庄为例,对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汾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以晋中市为核心的高密度区和位于临汾市翼城县、襄汾县的双核心次密度区;在市域尺度上,传统村落分布集中且以聚集为主,分布于晋中、临汾、吕梁三市;汾河流域三大分区传统村落分布不均且呈现集中分布态势,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其次是下游地区;汾河流域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整体水平较高且差异较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联系和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导则》提出要"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推进旅游发展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一时,各地各领域都开始探索"旅游+"发展模式。在"旅游+"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旅游政策、旅游活动、旅游规划、旅游宣传和旅游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地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以铜陵市龙潭肖村的保护和利用为例分析了在"旅游+"视角下该村发展的问题,提炼了该村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规划、资金以及产品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从演进韧性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村落社区演进韧性的具体内涵,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构建传统村落社区演进韧性评估体系,并以皇都侗族文化村为案例地,分析其演进韧性评价的结果.研究认为传统村落社区演进韧性评估体系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组织和生态5个一级指标和就业率、社会固定投资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水资源等24个具体指标.皇都侗族文化村社区演进韧性整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沅陵瓦乡人建筑文化是其代表性文化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几千年来,以传统木质房屋为代表的沅陵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闪耀着瓦乡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力,是瓦乡人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沅陵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因此,培养瓦乡人的文化保护意识,坚持求真求实的原则,充分挖掘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价值,加强沅陵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