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扑克牌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项娱乐活动.但是,你知道吗,扑克牌上的"梅花"并非梅花,而是三叶草.在西方历史上,三叶草是一种很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据说第一层叶代表希望,第二层叶代表信心,第三层叶代表爱情.在中国,梅花有着类似的象征意义.民间传说梅花五瓣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中的‘梅花”’一课是读写结合的综合课,是主题学习系列课程中的一节.本课从人文、艺术、科学三个层面探讨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意象——梅花.语文、生物、美术三个学科的四位教师先后授课,在跨界混搭中达成了对梅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与建构.  相似文献   

3.
一、梅侍萍就是这朵梅花 也许在周朴园的心里,从一开始,梅侍萍就是一朵梅花.这朵梅花,来自乡野,清新雅洁,纯情不俗,有着梅的傲雪的坚韧,有着不屈的性格.难怪30年后重逢之时仍能让周朴园感到"你的性情没有大变",也许正是这份性情,让侍萍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4.
我的家乡南京是一个迷人、繁华、历史悠久的大都市.   南京有很多迷人的风景.春天,梅花山的梅花竞相开放,远远看去,那粉色的、大红色的、浅绿色的、白色的、桃红色的梅花像五彩霞衣,将梅花山装扮得焕然一新;凑近了看,梅花们有的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聚在枝头,有的一朵独秀.……  相似文献   

5.
我的家乡南京是一个迷人、繁华、历史悠久的大都市.   南京有很多迷人的风景.春天,梅花山的梅花竞相开放,远远看去,那粉色的、大红色的、浅绿色的、白色的、桃红色的梅花像五彩霞衣,将梅花山装扮得焕然一新;凑近了看,梅花们有的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聚在枝头,有的一朵独秀.……  相似文献   

6.
节立春的那天,我的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相似文献   

7.
王力 《文教资料》2008,(12):12-13
陆游不但有壮怀激烈的爱国诗篇.而且他的诗中还有一个嫣然可爱的梅花世界.梅花在他的诗中是一个诗意的对象,也是一种精神气质的象征,是他自己的化身.  相似文献   

8.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我国就开始种植梅花了,但那时人们只是将梅子作为一种调料品.梅被植于园林中供人观赏,据《西京杂记)所载,大概始于西汉:“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到了南北朝,隋唐之际,赏梅与艺梅蔚然成风.宋代更是历史上赏梅、艺梅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大量吟咏梅花的文学作品,而且还出现了许多载述梅花的专门著作,如范成大《梅谱》、周叙《洛阳花木记》、张功甫《梅品》,以及宋伯仁《梅花喜神谱》等,都是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呼碧霞 《辽宁教育》2003,(1):100-101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梅花的信息,请你用最简洁的话说说对梅花的认识. 生:梅花是在寒冷的冬天盛开的,不怕冷. 生:梅花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季节里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有香气. 生:梅、兰、竹、菊是四君子,梅是四君子之一. 生:松、竹、梅是岁寒三友.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梅州大地上已昂然生长梅花,其繁盛一直到清代,以致梅州人自称“吾州亦是梅花国”“梅花端的种梅州”.可是到了清末,梅州梅花已经衰败,“城前城后少梅花”“根株拔尽敛英芒”.梅花极具旅游价值,不仅可以欣赏其外在形象美,也可以得到梅花精神和梅文化的滋养.为了开发梅州的梅花,重现当年盛景,将梅州建设为梅花乡,可以将梅州、大庾岭和罗浮山打造成岭南植梅、赏梅、咏梅的“金三角”,以弘扬中华梅文化,推动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胥小伟 《考试周刊》2011,(85):23-24
梅花作为特定的意象,历来为文人墨客喜爱。对梅花的描写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把梅花作为自然物象来歌咏.有描写梅香、梅影、梅花的不畏严寒秉性、梅花作为报春使者等。二是将梅花作为喻体,寄托自己独特的情怀,有思乡之情、相思闺怨之情,以及通过赞颂梅花来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第三是以梅花意象来构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中国的梅花诗大都营构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2.
传闻2 与味之素在在饲用氨基酸领域达成合作. 求证:记者致电梅花生物,其证券部员工称属实. 近日,有部分媒体报道,梅花生物(600873)在饲用氨基酸领域与味之素达成外包生产合作(OEM).根据协议,味之素将从2018年开始,向全球销售由梅花生产的苏氨酸、赖氦酸两类产品.梅花将在味之素的供应链系统扮演重要角色,并帮他们提升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梅花,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来讲,始终是一种难解的情结。不论是他们的诗词里,还是在他们的思想里,都有着浓得解不开的梅花情结。从梅花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创作的诗词中梅花的蕴涵着手研究,旨在揭示古代文人墨客的梅文化和梅花情结。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纯洁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怎样让学生读懂这首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法的。   一、初读明意   1.导语激情、揭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对梅花情有独钟,敬佩之至。因此有“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佳句,北宋诗人王安石咏颂的《梅花》流传至今。   2.教师配乐范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指导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自由读,画出难理解的字词:数枝、凌寒、…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早》(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教学片段一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生1:因为三味书屋后园有梅花,作者觉得美. 生2:因为后园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写,而梅花还比较美,清香扑鼻,颜色洁白,很有韵致,而且开得最早,作者欣赏它,就写了梅花.  相似文献   

16.
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本文就以宋诗为中心,谈谈诗人的梅花情结.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借助音乐、画面,再现梅之风格,梅之品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形成期待1.播放MT《V红梅赞》,让学生感受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盛开,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娇艳的形象。2.教师导言: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向来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所以,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写了一首赞美梅花的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板书课题:卜算子·咏梅)3.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错的,在茫茫大雪中。梅花与雪地融为一体,却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在雪地里,梅花是一位勇敢的战士,不畏严寒,和冰雪斗争。在雪地里,梅花也是个美丽的姑娘,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在雪中翩翩起舞。不管怎么说,梅花都是完美的。  相似文献   

19.
一、扣题质疑,导入新课1.(板书梅花)请学生们朗诵关于梅花的古诗。2.(板书魂)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梅花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文中的事都是作者的回忆。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虽然  相似文献   

20.
灵峰探梅     
寒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灵峰探梅。一走进梅园,只见满园子尽是梅花,有的高高地站在山坡上,有的悄悄地靠在小溪边,五彩缤纷,有红的、白的、翠绿的和黄的。有的梅花还没开,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花蕾中;有的梅花已经全开了,像一个个小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