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松 《文教资料》2014,(33):46-47
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决定》的出台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充分的法理依据,符合国际惯例。本文就国家公祭日的内涵,以及设立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做出解析。  相似文献   

2.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行,南京市民和全国各地人民群众一道,以最沉痛的心情,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是一堂历史必修课,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牢记苦难的历史,坚守和平的未来。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多么重要。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中华儿女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祭仪式是高度凝聚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的政治仪式,是增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仪式时空唤醒记忆以提升身份认同,仪式符号表征意义以增进文化认同,仪式操演规范行为以强化政治认同。这一作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时空局限、符号单调、操演刻板等问题,影响国家认同的范围、基础与实效。要扩展仪式传播途径,延伸认同范围;丰富仪式设计内容,营造认同氛围;注重仪式双向互动,激励认同行为,进而增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4.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铭记抗日战争,缅怀英烈,悼念惨遭日寇杀戮的死难同胞,山东威海市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在传承民族的苦难记忆中,增强民族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多的信心和决心。营造浓厚的氛围。各中小学校依托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校园网、文明小博客、学校文化长廊和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利用国旗下讲话、入队(团)仪式、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屠杀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浩劫,为纪念死难者,我国已设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是帮助我国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材料。以公祭读本纳入江苏省中小学必修课程为例,分析其编写背景、内容特色及其课程实施,阐释公祭读本对中小学南京大屠杀专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时事     
《中国教工》2014,(8):14-15
在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上午10时,习近平、俞正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1000多名各界代表一起参加纪念仪式。习近平在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7.
"国家公祭日"是2015年的高考热点。通过阐述"国家公祭日"的历史背景以及与教材的链接点,再结合相应的试题,望能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复习、掌握这个高考热点。  相似文献   

8.
周一早晨例行着升国旗、奏唱国歌的仪式,让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们感到尴尬的是——站着近3000学生的大操场,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无怪乎随后校长在讲话中说:“非常惭愧。”站在学生后面,看着那些连国歌都不愿唱的高中生们,作为历史老师的我,想到的不是南郭先生,而是60多年前那场南京大屠杀。在随后的历史课上,带着清晨的思索,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三段素材。第一段素材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个台湾老兵、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他们2000多人被5个日本兵押到草鞋峡去屠杀,在行走的路上他感到不对,和其他人商量拼上几十条命杀掉5个日本兵大家逃命,然而回答他的是,除了沉默还是沉默。不知道那2000人在草鞋峡面对日本人的大量机枪是怎么想的,要不是那个老兵躲在尸体下面逃过了这一劫,我们  相似文献   

9.
常识,一般指从事各项工作以及进行学术研究所需具备的相关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公民社会,公民需要怎样的史学常识?本文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学生熟悉的史实为例,以史学阅读作为支撑,以追问为路径,以家国情怀为皈依,在关注史实、关注群体、关注个人层层深入的探寻中,找寻史实与学生在历史时空中的连接点,追问“他们是谁”。从方法论的角度和学生一起探寻调查者们、记录者们、研究专家们是如何拨开迷雾,探寻历史真相的。追问常识,铭记民族受难史,感悟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这是公民教育的当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皇室“是日本在世界上优秀的原因”?“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观被大力强化。在介绍新学问和思想动向时,伊势松阪(三重县)的本居宣长的学说:“通过研究《古事记》,发现在接受儒教和佛教影响以前,日本人思想朴素。特别是皇室,一脉相承,万世一系,是日本在世界上优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文化意蕴,不只是体现在引经据典、妙用诗词等包含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刻的是其讲话中的深刻思想内涵。面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认识与行为应当是——文化基因,精神命脉: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凝气聚魂,强基固本:全面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开放包容,美美与共: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制定抗战胜利纪念日,顾名思义,是以此纪念抗战这一伟大的事业,纪念抗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并以此作为政治宣传重要手段和途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纪念仪式活动,象征性地表达出其政治意蕴,但作为社会舆论的媒介,对此纪念日的态度和观感则表现不一。国民党政府领导下的官媒比较认同官方的意识形态,从而进行带有官方和党派色彩的舆论宣传和政治鼓动,但也有一些媒介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现实感、较少偏颇的政治立场,能够对抗战胜利纪念日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议。  相似文献   

13.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相似文献   

14.
15.
"公祭"一词自古就有,但意义与今天不同。公祭的历史语义,有"国君之祭"、"朝廷宗庙祭祀"、"宗族共祭祖先"三种。古代公祭分别在国家(大)、地方(中)、家族(小)三个层面展开,所践行的是儒家中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长幼尊卑有序的礼仪等级制度。现代公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兴起,其内容和形式糅合了西方国家纪念性典礼和传统公共祭祀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公祭的实践主体已逐渐由中央政府转向地方和民间,并开始朝着"公天下"的方向延伸。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公祭在举办形式上仍需进一步改革,但这并不影响公祭本身的历史进步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叙事视角,主要是指叙事者观察并讲述事件或故事的角度。对于历史著作的历史叙事来说,多视角相比较单一视角似乎有着更多叙事功效。文学作品的历史叙事视角,相比较多人物视角叙事,从固定的一两个人物视角叙事似乎更成功些,这也许是文学与历史在叙事上重人、重事的不同特点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其叙事视角很难严格限定在某一两个人物的眼界范围。但是,与历史著作稍异而与文学作品相同,电影艺术对历史叙事视角的独特选择,不仅仅是作者的叙事策略而已,它还对观众的审美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明德  辛木 《老年教育》2008,(5):24-25
近几年,各地“公祭”之风四起,愈来愈多的公祭大典让人感到,祭拜历史人物已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9.
城市纪念日体系建构是一种仪式化传播,它能将城市过去的信念和市民的正常面貌保存、保持下来,传递社会记忆,传承民族精神。带有象征意义、记忆功能和观念传播的城市纪念日体系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仪式类型,既能让市民在重温历史过程中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能在建立城市标签的同时突出城市特色,从而让人们记住这个城市。文章从传播仪式观视角下,以哈尔滨城市纪念日体系为示例,探析城市纪念日体系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及建构路径,以期推动城市纪念日体系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残酷的浩劫之一,侵华日军的暴行震惊了世界,冲击着人类文明的底线。文学书写是梳理、记忆、反思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空间,现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学书写很多,从战时至今历时时间长,从中国、日本到英语世界涉及国家地区广。但是相对纳粹屠犹的文学书写,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还需进一步加强表现战争的深度与广度,以期在记忆历史、追问人性、维护文明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