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价值的本质价值学的基本问题,是价值的本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西方价值学中有三种基本的态度: 第一,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价值是对象的客观特性,它受对象自身固有的本性所制约,与感知价值的人无关,并不依赖于主体的社会活动。这种观点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主体的社会需要,而只从客观的属性出发,怎么能得出客体是否有用的结论呢? 第二,主观唯心主义态度。认为对象的价值不是本身固有的,而是主体赋予的,它是主观的情感或意志,它反映着人对客体的某种心理态度。这种观点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迫使人们对对象本身抱这种态度而不是抱另一种态度?主观兴趣的“偏爱”无法从个体意识中得到解释,因为主观兴趣本身还需要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价值学应以主体人关涉的各种价值现象为研究内容,是哲学性的学科,其旨意指归于价值判断。因而,不能机械地套用控制论的观点和概念;尤其是不能用生物控制意义上的属于客观范畴的“自控制系统目的”来解释丰富复杂的人类价值现象。  相似文献   

3.
主体感知外物,并不是机械的、纯客观的,它受制于主体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情感的观照。也就是说,当主体与感知对象相遭遇时,总会产生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态度,它体现出主体对现实的取舍,认识和价值态度。所以,写作感知活动与主体的情感是密切相关的,对写作感知的探讨离不开对感知主体情感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功利学初探     
我在拙文《关于价值判断的特质》(《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中曾建议创立一门新学问:“功利学”。我认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功利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填补价值学的一个空白;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个人和社会合理地激发和调节功利价值需要,推进四化建设,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要求。一关于功利学的规定功利学是价值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一门部门价值学。什么是价值?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真”、“善”、“美”是人的三种基本价值要求。另一种意见认为,人的基本价值要求是“善”和“美”,“真”(科学认识)不属于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两个方面。事实认识是对客观世界在形态的研究,由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事实真理”;价值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客观事实现前应采取的态度及主体活动达到的目的,由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而形成“价值真理”。  相似文献   

6.
朱荣英 《天中学刊》1999,14(6):24-25
对价值客观性的理解,不仅取决于对价值客体及其要素的客观性的理解,更重要地还取决于对价值主体及其要素的客观性的理解,这是由于主体的客观性不仅是价值客观性的前提或基础,而且是承载价值客观性的最终形式。从价值观念的确立、主体的内在结构、内在本性、主体的本质力量四个方面来看,价值主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规定性即主体内在要素的实存性、主体生存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理范畴的归属问题,哲学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主观范畴论”认为真理作为“正确”的意识,依然属于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论”则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本性也是客观的,所以真理属于客观范畴.上述观点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下述问题:第一,“主观范畴论”是在“本体论”范畴的意义上考察真理归属问题的,是在主观与客观绝对不相容的对立的思维中获得的结论,那么真理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究竟是属于本体论范畴,还是应该属于认识论范畴?第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时候,是以“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这一命题作为理论前提的,那么,客观性真的是真理的本性吗?第三,“主观范畴论”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过程中,都把真理当作一个“固定范畴”,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以对真理范畴的静态理解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那么真理究竟是一个抽象的固定范畴,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真理不属于本体论范畴,而属于认识论范畴,对于真理范畴自身性质的考察应在认识论中展开,而不应在本体论中进行;在认识论中考察,真理的本性不是客观性,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一致性,真理的实现实质上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入出”:传统的审美态度董希文什么是态度?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认为:“态度是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并对个人所面临的客观对象和与之有关的情景作出反应,产生一种起主导作用或能动作用的影响”①.态度影响着主体对客观对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研究客观过程的规律,但体现着双重主体性:有客观主体和主观主体,前者是被研究的对象,后者是研究者主体。后者通过研究前者的行为及价值,展示自己的价值和理念,是对前者的超越和批判。了解《资本论》的双重主体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懂与不懂 常听人说:“我很喜欢美术,很喜欢欣赏美术作品,可就是不懂美术,不懂得如何欣赏美术作品……”云云。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美的客观对象,同时也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主体,美的客观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就构成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活动、审美习性、审美观点,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讲,人人都懂美术,都懂得欣赏美术作品,所以高尔基说:“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艺术家,他无论如何处处力求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监控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监控是由教学的对象、主体、目的决定的基本尺度和最高境界。以人为本,要求课堂教学监控以人的本性、需要、追求及基本存在状态为本,以人的方式实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监控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监控是由教学的对象、主体、目的决定的基本尺度和最高境界.以人为本,要求课堂教学监控以人的本性、需要、追求及基本存在状态为本,以人的方式实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厌学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与实践领域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理论界对大学生厌学的归因主要集中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分析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本文从价值学视角入手,结合大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以高等教育个人价值及高深知识个人价值的异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大学生厌学问题背后的价值学成因,并对解决办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邱琳 《教育研究》2012,(5):42-47
人作为价值性存在,经历着一个被价值塑造的过程。价值并非独立于人之外,而是内在于主体的人格、思想和行为;教育不仅是价值塑造人的首要方式,也是人追求和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自现代以来,教育的价值本性随着价值基础的危机而渐趋流失,要遏制现代性价值危机、消解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必须还教育以价值本性,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价值教育引领人的价值生存。  相似文献   

15.
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价值分析教育公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教育公平不仅可以满足人的多样化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而且可以使物(或活动过程)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物的价值。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分析问题的视角:社会学视角和管理学视角。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价值丰富的世界”。面对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人的价值追求呈现出多样性。首先,作为不同层次的实践主体,人具有多样化的需要。其次,不同主体在同一环境下具有不同的需要。再次,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具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因此,人们对教育也采取不同的价值态度。人们总是根…  相似文献   

16.
价值取向属于价值哲学的范畴,指一定的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价值主体选取价值标准的方向.价值取向主体经由自身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通过实践以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对主体间关系以及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职教育师资政策的价值取向对价值取向主体自身、政策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客观“物”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对象和基础。离开了物,就等于取消人类一切认识活动。但是,这只是认识结构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只有当物按照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才具有认识和实践意义。物能成为心的对象,是由物的性质以及与之相应的心的力量所规定的。人们要使物的属性满足某种需要,就不仅要发掘其属性,而且要按照自己在社会中历史地形成的本性和需要,按照人类内在的尺度,对物有利于自已属性的价值作出选择和评价,进而发展掌握使用它的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应当“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65页)。人如何占有和利用某物,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和本性,取决于“心”的价值尺度和本质力量,即主体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是人的自由本性以感性的和谐形式在有关教育的协调活动中的显现与确证 ,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社会性、自由创造性、和谐有序性、情感愉悦性、功利实用性 ,是客观性 (审美价值的共同本性 )和辩证性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特殊本性 )的统一 ,表现形态是和谐有序、个性化、公正平等、高效、超越。  相似文献   

19.
审美价值问题是现象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杜夫海纳超越了胡塞尔现象学的逻辑理性思维方式,认为审美价值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存在的。首先,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它就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其次,审美价值是主观的,这不仅是指存在于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是作的创造,它同时还指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有待于读的能动活动;最后,审美价值的存在的根源在于作品对存在深度的揭示,审美价值是存在深度(审美对象的深度和审美主体的深度)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情感与意象问题,是文艺创作,审美心理活动中的核心问题。所谓情感,是人们感受外界而引发的一种较为强烈的心理态度。情感活动总是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着,但情感的发生又有着与认识过程不同的特性,它不是直接对客观对象本身,而是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某种关系的反映,表现为对待客体对象的一定的主观态度和主观体验。情感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内在体验,必然有它渐渐深化的运动过程,也会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