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媛宁 《母婴世界》2013,(7):128-129
某天爸妈们突然发现宝宝再不需要哄着入睡了,只要抱着他的小包被就能安然入眠,尚来不及高兴,又发现宝宝一天都不能没有小包被,否则就不肯睡!大件事,宝宝恋物成癖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恋物志女孩     
余莹  miji Lay 《音乐世界》2010,(8):110-119
女孩是爱美的,女孩是购物狂,女孩爱时尚.女孩爱打扮得与众不同。暧暧的春天,分享少女们的最迷恋单品+扮靓必杀技。恋物志女孩的时代,正在进行时……  相似文献   

3.
幼儿的恋物行为源于缺乏安全感.结合案例,对幼儿恋物行为进行初步的介绍,分析了幼儿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帮助孩子克服恋物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小美有一只绒布熊,她非常喜欢这个绒布熊,走到哪儿抱到哪儿,去幼儿园要抱着,去公园玩儿也要抱着;睡觉抱着,吃饭的时候也抱着。爸爸妈妈怎么劝说也拿不掉这只备受宠爱的“小熊”。有一天,妈妈强硬地把“小熊”夺走了,小美一下子变得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毛绒玩具是幼儿尤其是女孩儿的钟爱玩具,爱它本无可厚非,可小美为什么对这只小熊会依恋到如此程度?难道小美恋物成瘾了吗?  相似文献   

5.
梁宁熙 《母婴世界》2011,(10):94-95
很多宝宝都会“借用”一些“外物”部分来代替、缓解对妈妈的依赖,有时是一块柔软的毛毯、一件旧的衣服、一个玩具,有时是被子的边缘、衣服的袖口等等。宝宝各种各样的“依恋物”都能投射出他们的内心。  相似文献   

6.
刘伟 《文教资料》2014,(30):24-26
中国审美文化中具有一些很独特的,对器、物的迷恋行为。排除较为原始直接的与性和生殖有关的意象外,在拉康式精神分析的层面上可以看出一些更为隐晦的恋物行为来。在这些恋物行为的背后却显现着中国文化原始时期彻底转型所带来的结果,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分别代表着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于象征界对大他者父的形象进行猎捕的不同转向。正是这两种不同转向,奠定了中国文明里象征意义上父的形象与母的形象,创造了不同的欲望以及“对象a”或“物”,从而产生了中国千年审美历史中对不同器、物的偏执型爱恋。  相似文献   

7.
《学前教育》2011,(3):50-52
升入大四后,我去幼儿园实习了一个月。班上有个男孩每天兜里都要揣一包面巾纸,如果发现面巾纸没了就哭。一天早晨,他一来园又哭了,原来妈妈没给他带面巾纸。  相似文献   

8.
“恋物成瘾”是在青春期时对于某些异性的穿戴和使用的饰品等的特别“关注”,借此唤醒性兴奋,获得性满足。多发于男性。是同酒瘾、烟瘾等类似的成瘾行为,与道德水平和意志力无关,是一种身心疾病,需要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9.
颜仕英 《现代家教》2003,(11):25-25
编辑同志: 我女儿小慧今年5岁,从来没有离开过那只她从1岁时起一直玩的玩具鼠。不论是到爷爷奶奶那儿还是到叔叔婶婶家,甚至到外地旅游。旧玩具鼠一直是伴随她的第一  相似文献   

10.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后,适应新环境、新学习方式和内容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堂常规训练过程中所面对的学生个性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记录了对"怪宝宝"乐乐另类"小动作"的辅导过程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最蓝的眼睛》中的“恋物”悲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黑人女性波莉及其女儿佩克拉在白人强势文化的压力下丧失自我,用“恋物”的方式填补心理缺失,双双沦为白人文化意识形态的牺牲品。她们的“恋物”悲情是殖民主义对民族进行叙述建构的结果。作品以此强调保持民族文化尊严对第三世界国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详细地诉说了人生极端的生存境况下的种种变化与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其核心思想是倾诉了人生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沧桑感。这与存在哲学的人生观是很相近的。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况味对存在哲学来说是很好的注脚。作者所言说的是无限人生的沧桑,而且通过特定意象的塑造使得这种感觉具有无限的感染力。而且通过情节的构造表现出价值观的冲突,并在冲突中见证人生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极昼与极夜是南极景观之一,它给人们对这块神秘的土地以更丰富的遐想。所谓极昼,就是太阳永远不落,天空总是像白昼那样明亮,这种现象也叫白夜;所谓极夜,就是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如夜晚那般黑漆漆的。在南极洲的高纬度地区,那里没有一天24小时的昼夜更替。昼夜交替出现的时间是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改变的,纬度越高,极昼与极夜的时间也就越长。在南纬90°,即南极点上,昼夜交  相似文献   

14.
田静 《早期教育》2010,(9):45-45
【案例】幼儿L入园第一周情况周一:L第一天来到幼儿园.像其他孩子一样边哭边闹.偶尔会听见他嘴里重复说着:“被被。被被……”教师不明白怎么回事,就指着小床上的被子告诉他:“被被在床上。”这时他哭得更凶:“被被,被被……”尤其是午休时.站在门口边哭边要“被被”。下午。教师将情况跟他爷爷讲,他爷爷说:“L从小养成了抱小被子睡觉的习惯,不过其他时间很少要被子。”  相似文献   

15.
16.
1980年上映的电影《庐山恋》和2010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庐山恋2010》,两者虽然名称相同、题材相似,但故事内容上却相去甚远:在爱情模式上,由单纯的两情相悦改变为复杂的三角恋;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从欲说还羞改变为激情狂放;在爱情阻力因素的设置上,由政治因素置换为经济因素,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爱情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魏晋以至唐代,儒、释、道三教不断调和而以儒家伦理、政治思想为基础与核心,这一切使道教神仙思想被极大地世俗化、人生化了。随着道教“仙境说”与“地仙说”理论的提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女神逐渐转变为人性化、人情化特征鲜明的女仙,古老的入神恋故事开始向人仙恋故事过渡,并由最初的修道主题向勃兴的婚恋主题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七角楼》中的物不仅仅是主体情感的承载或附属。这些物以多种形式进入故事线:小说以七角楼及其内部陈设对平琼家族后人发出质询作为故事的起因,而花园和火车则分别代表了平琼家族后人逃离物质禁锢的两次徒劳的尝试。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来看,小说在故事情节和话语层面都凸显了物的存在,展现了物对人物内心情感和认知可能产生的多重影响,并借物推动故事进程。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见证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真爱的不懈追求。由于社会、时代、家庭等观念的束缚,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此岸之恋的梦想、此岸之恋的幻灭、彼岸之恋的慰藉的历程,进一步诠释了爱情的永恒性和真爱的跨时空性。  相似文献   

20.
魏晋六朝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成的标志。此时的志怪小说,写仙写鬼者,数量尤多。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魏晋六朝小说中的人神恋、人鬼恋的悲剧模式,探讨其悲剧的共同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