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品评诗歌,主张“先钻进去”,然后“再爬出来”,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他认为“诗有这诂”,赏诗者应“以意为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赏诗过程,也是一个诗境与赏诗者心情相统一的过程,即寻觅知音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共赏之美”是舞蹈艺术的需要,是人民给我们定下的值得求索的“目标”。而“今未共赏”又是舞蹈更大跨度的美,是舞蹈艺术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赏识教育与其叫“赏识教育”不如叫“识赏教育”。因为只有“识”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赏”人。“识”是“赏”的前提,“赏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识”,第二步才是“赏”。  相似文献   

4.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名写景散。作通过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悲秋”与“赏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赏秋”而“激情”。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思想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5.
文学赏评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古代文论家提出许多真知灼见。择要而论: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是孟子提出的读《诗》方法,意谓读诗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推测作者的本意,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作者思想生平。二,“将阅文情,先标六观”。是说文学赏评要从艺术形式六方面入手及于内容。三,“披文入情”,“深识鉴奥”。是说文学赏评要作审美体验,感其情,又要作理性思维,识其理。四,比较研究,显示特色。文论家常用此法研究各种文学现象的异同优劣,显示其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郑板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赏读一首诗,也得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个个“枝”“叶”,比如诗歌中常常借用的景、物、事、人等等。  相似文献   

7.
译文:王子安,东昌府的知名之士,但总是考不上。接近放榜时,他喝醉睡在卧室里。忽然听到有人说:“报马来了。”王子安说:“赏他十吊钱。”家里人因为他醉了,哄他安静下来,就说:“你只管睡,已经赏过了。”不久又有人进来说:“你中进士了。”王子安大喜,大声叫喊:“赏十吊钱!”家里人又照先前一样哄他。  相似文献   

8.
商代晚期金文始借“商”为“赏”,西周早期始多用“赏”;殷墟甲骨文已借“易”为“赐”,周金文沿用,东周金文始偶见“赐”字。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赏”的出现频率较高,西周中期以后则多用“赐”少见“赏”。句法形式上,殷周金文中“赏”、“赐”二词均以带宾语为主(双宾语尤多),但“赏”所带宾语多为单项,且集中于“贝”;“赐”的宾语早期多为单项,后期多为多项,早期多为“贝”,后期多为物饰类。先秦传世文献《诗经》《今文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国语》《战国策》《左传》中共有“赏”566例,“赐”250例。诸子书中“赏”远高于“赐”,史传书中《国语》、《战国策》中“赏”、“赐”持平,《左传》中“赐”远多于“赏”。句法形式上,“赏”以不带宾语为主,“赐”以带宾语为主;带宾语时,“赏”多带由指人名词充当的单宾语,“赐”带双宾语和单宾语的比例相差不多,其宾语则以指物名词居多。具体词义上,“赏”较“赐”抽象。形式上,“赏”有明显特点,主要表现为反义对用形式的多见和“赏罚”的运用;但“赏赐”连用和对用还很少见。  相似文献   

9.
小学音乐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积累聆听欣赏音乐的经验,而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是“倾听”音乐。如何遵循听赏艺术的感知规律,充分而适当地发挥“通感”的作用,提供多元化的听赏内容,选择多样化的听赏方式,开拓多种听觉渠道,用  相似文献   

10.
智慧的灵羽     
懒惰画面解读:对于一个靠奴隶穿鞋子的人,第欧根尼说:“你还没有获得完全的幸福,除非他也为你擦鼻涕;当你丧失了你那手的用处后,这一天就会到来的。”哲理赏评:懒惰是活人的坟墓。体验画面解读:第欧根尼曾经向雕像乞讨。当问及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回答说:“体验被拒绝的滋味。”哲理赏评:且在心中栽下忍耐的树,虽然其根是苦的,但结出来的果子却是甜的。反问画面解读:一次,有人带了一个孩子来见第欧根尼,并声称孩子天赋甚高且品行优异。第欧根尼就问:“那么他还需要我干什么呢?”哲理赏评:不要把自己吹得太大,小针一刺就…  相似文献   

11.
诗性审美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色,早期文学批评中就已经具有.作为最晚出现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小说评点对作品的“妙赏”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这种特色.“妙赏”是一种独特的、在审美的同时也创造美的诗性审美,小说评点的缈赏”体现在其诗性审美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性美相映相衬,展现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说说炼句     
陈颢 《文科爱好者》2004,(21):71-71
前人诗句中有许多锤炼字句的生动描写: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有一个“推敲”的典故,还作过一首出奇的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三年才作两句,别人如不欣赏,他就不作诗了。  相似文献   

13.
赏识激励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促进愉悦的氛围,形成、进而打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集体,其主要特点是以心灵沟通来激活内心需求,用内部正因素战胜负因素,以挖掘个性潜能。在完成其主旨过程中,“赏”,无疑融贯其始终。其“赏”应是爱与情感的交融,“赏”是对个体的艺术再创造。1“赏”中兼“爱”“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必须贯穿“爱”的主线,如此,赏识激励才有为,赏识激励方能获得上佳效果。首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以慈父慈母之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婴儿落地,父母总是以赏识目光、激励的言语、将温情贯注于自己孩子身上,…  相似文献   

14.
美丽的贝壳     
从本期起,本刊将长期开辟“与你共赏”专栏,帮助小读者们相互交流和共同赏读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将个人的快乐变为大家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西瓜的故事     
<正>嘿嘿!古有看病“望闻问切”,今有西瓜“赏闻切吃”。西瓜,是“盛夏之果”,也是夏天必吃水果之一。今天作文课上,老师就“请”来了一个大西瓜。老师将西瓜放在桌子上,大声说:“今天我们来吃西瓜!”我们听后,都欢呼起来:“居然有免费的西瓜吃,真是天上掉西瓜啊!”  相似文献   

16.
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中记载了南朝文人很多重要的文学集会活动,概名之“文义赏会”、“文章赏会”或是“文学赏会”。南朝时期的文学赏会是帝王宗室、士族文人最主要的社会活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性质、内容、规模都有很大改变,即从最初游园之会的赏乐形式发展到以文学创作为主的交流活动,这种发展趋势极大地促进了文学集团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教育电视的“奥斯卡金像奖”──介绍“日本赏”大奖赛刘雍潜编译由日本广播电视公司(NHK)举办的“日本赏”(Jananprize)是目前唯一具有全球性的教育电视节目大奖赛。它是世界这一领域最权威的奖赏,因而被誉为教育电视的“奥斯卡金像奖”。NHK于19...  相似文献   

18.
诗歌的读与赏相辅相依。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在读中赏,在赏中读。重要的是,我们读赏诗歌的什么呢?苏东坡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一文中写道:“诗以奇趣为宗。”“奇趣”二字,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将其解读为:有意味。笔者对此深表赞同。诗歌的读赏,即是要读赏诗歌的意味,  相似文献   

19.
看山与赏,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审美需求——不喜平。为什么?“平”则“直”,“直”则“板”,“板”则”无惊无喜、无趣无味”。所以,游山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是悬崖飞瀑;赏喜欢的是旋绕于作笔下的匠心独运、曲径通幽、富于变化,即有波澜、有跌宕、有意蕴的章。那么,叙事时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下面向大家介绍常用的八种方法,同学们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20.
1.尝试学字法课堂设计举例 课题:尚字族——赏常敞堂躺掌 教学目标:学完本课,学生能够用“尚,赏,常,敝,堂,躺,掌”正确地把《舒服和辛苦》一文的空白填上(当堂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