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特性,政治地位以及宪政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其在当今我国宪政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为了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党内把握我国宪政发展的基本走向,创立稳定的政治环境,适时地把党科学的改革政策上升为宪法规范,发挥党在实现宪法中的带头作用,协调各种宪政推动力量等。同时,党还必须科学处理党的权威与宪法权威,政党推动与政府、公民推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政党已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现代民主政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政党政治。实行政党政治、完善政党制度是现代宪政民主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代议制发展起来的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文明、民主、规范的政党制度是实现和推行现代宪政的基本条件,也是现代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清党政关系、党民关系,推进宪政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开始的,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宪政一次次擦肩而过。今天,我们又站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走宪政之路。因此我们应积极培育中国的宪政文化,为宪政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宪政建设提供政治基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为宪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宪政、法治与政党制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重构,并对宪政与法治背景下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开始的,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宪政一次次擦肩而过。今天,我们又站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走宪政之路。因此我们应积极培育中国的宪政文化,为宪政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宪政建设提供政治基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为宪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杨荣清 《大学时代》2006,(8):5-6,13
我国对宪政的追求已有百年,但今日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宪政,究其原因,主要有宪政文化的先天不足、宪政建设动力的缺失、宪政制度建设有缺陷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等,面对这些困境,我国的宪政之路该怎样走?本文认为,应积极培育中国的宪政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宪政视阁下推进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在保持基本宪政框架稳定的前提下,着眼于宪政秩序的构建和宪政体制的完善,既可以保持政局的基本稳定,又可以使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自身建设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验:面临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历史方位变化所带来的巩固基础的考验;面临冷战结束后世界政党格局的嬗变所带来的外部压力的考验;面临全球范围内“全民党”思潮的风行和国内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发展趋势的考验;面临改革积弊犹存的传统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考验;面临我国入世后开放型经济所带来的趋利避害的考验;面临我国参加国际人权公约所带来的履约义务的考验。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经受考验。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宪政、宪法、法治三者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宪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社会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代中国曾开展过多次宪政运动,制定过众多宪法或宪法性文件,进行过多种宪政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但最后都失败和废弃了。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市场经济的比重较小是经济因素;农民的数量过多而市民的数量过少是阶级因素;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主题是时代因素;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统治是国际因素。探索、总结这些社会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宪政建设为核心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宪政国家与宪政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介绍了宪政的含义、宪政与宪法、法治的关系,分析了宪政国家以及宪政化的概念和发展状况,提出宪政化在宪政国家形成阶段具有重要作用,是宪政国家生成条件之一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点为中国传统化转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征税权是将私有财产变为国家财产的一种公权力。无论对公民还是对国家来说,征税权均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权力,因而必须从宪法的高度来约束。我国的宪政转型及法治建设有赖于征税权的立宪。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宪政的论述,是对革命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探索的凝结和升华,是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升和超越,具有丰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蕴含社会主义宪政的“基因”,社会主义宪政是对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宪政是保证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制度设计。就我国而言,加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利于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文章主要从制度层面概括建国以来我国宪政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分析宪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未来我国宪政建设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一个开放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它承认人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多元化,主张兼容并蓄。而宽容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凝结着人类祖先世代相继的生活知识和政治艺术,它经过历史的蒸馏而沉淀于宪政中的共同内在精神。宽容存在一个从宗教宽容到宪政宽容的发展历程,美国的制宪运动使得宗教宽容精神上升到宪政层面,宪政蕴涵着宽容精神,当今社会应构建体现宽容精神的中国宪政。  相似文献   

16.
目前,村民自治权的非独立运行是我国村治实现的根本性制约因素。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某些基层权力关系的宪政构造不完善。为此,必须立足于整体,对基层权力关系进行相应的宪政完善,以保障村民自治权的独立运行,进而真正实现村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主导型宪政发展道路虽然有其现实合理性和积极作用,但极易造成宪法与公民之间的分离,致使宪政发展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公民动力,并最终影响宪政发展目标的实现。一些学者提出的让宪法走进公民生活的主张虽利于增强宪法与公民的亲和关系,但仍难建构二者的理性关系。为充分发挥公民对我国宪政的推动作用,应构造宪法与公民的三重关系,并妥善处理这三个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以基层政权建设为主要手段构筑起了国家政治权力体系。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家政治权力在与地方政治力量互动中经过了复杂多变的博弈,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地完成了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建构。当下,对于这一历史时期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的研究还有待提升,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对新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体系建构研究从宏观层面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从古典宪政的力求避免暴政,到限制政府白由裁量的依法治理,到用经济社会力量限制政府权力,再到社会选择理论,传统宪政的发展走入了两难境地。新宪政论从两个向度回应:一是在理论上倡导有限而负责的政府,二是制度设计上要求一个不同于彻底参与式民主与讨价还价式审议民主的政治制度。用新宪政的观点来看待中国,一方面,传统宪政的限权对中国依然有意义;另一方面,培育公民社会是一个有效的落实手段。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由于全面抗战的需要、共产国际的影响和中共政权建设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了以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宪政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宪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独立性,能正确处理权威与民主的关系等重要特点,它对当前的政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