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一文,对金庸的作品颇有异议。这一下无疑在文坛内外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激起极大的反响。本期特摘编王朔的文章及金庸的回应。欢迎来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朔者,何许人也?同窗的玩笑话是——就一写市井黄书为生的流氓。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其实王朔是个在痞子文化蓬勃发展的年代里因为写痞子文字而出名的痞子写家。关于他写的字,褒贬共存,争论不休。但可以肯定的是王朔的书卖火了,他发财了!  相似文献   

3.
久闻王朔之“骂”名,但始终不得见其庐山真面目:孤陋寡闻的自卑心理作祟,我决定根据他的言行给他塑个像,摆在家里独个欣赏,到时候还可以跟大伙儿吹嘘:“我见着王朔啦!”  相似文献   

4.
王朔是出了名的"顽主",从上世纪80年代出书写剧本,到今天随便一句小话,都立马能掀起狂澜,那影响力可不是盖的。骂名人.踢精英,还有从不暗淡的诽闻,哪一样不是轰轰烈烈。说到另类、叛逆、特立独行、嚣张跋扈,谁敢跟他媲美。王朔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2007年,王朔的收官之作《新狂人日记》面市,《新狂人日记》收录了王朔这一年  相似文献   

5.
王朔与王朔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点 ,它蕴含着颇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本文联系时代社会和作家作品的实际 ,依次从三个方面对王朔进行了阐释 :一、他作为新发迹的文化个体户的代表 ;二、在文化上他追求都市潜意识的快意释放 ;三、在文体上他创建京城侃爷式的新京味小说。  相似文献   

6.
从调侃话语看王朔小说人物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小说以调侃的语言将神圣和严肃、优雅和粗鄙统一起来,使小说体现出幽默的特点。实际上,其调侃的话语下隐藏着一种强烈的悲剧感。本文通过对小说中调侃话语的分析,并结合作家所处时代及其由此产生的创作思想,来阐述顽主、知识分子和女性人物的悲剧性,以此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处于商品经济浪潮下人们的心态和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7.
从王朔的小说看丰富多彩的詈语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詈语就是骂人的话,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研究得十分不够。“痞子”王朔的小说里包含着有限但数量极多的詈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詈语世界的丰富多彩。詈语可分为贬称对方为动物或物品、卑贱残劣的人、小子晚辈、排泄物的;辱骂对方长辈的;有关性器官与性淫乱的;辱骂性直接评价与判断的;诅咒性的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最近,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一文,对金庸的作品颇有异议。这一下无疑在文坛内外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激起极大的反响。本期“文学视点”栏特摘编王朔的文章和金庸先生的复函,以及金庸研究专家陈墨先生的文章。下一期本栏将推出金庸为本刊的题词和一组中学生谈金庸的文章,标题为《说不尽的金庸》,欢迎广大中学生来稿。  相似文献   

9.
王朔现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  相似文献   

10.
王朔的恋爱和婚姻,和他成为著名作家一样具有传奇色彩。他的夫人沈佳旭,是位很漂亮很温柔的女士,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高才生。俗话说,诗穷而后工,王朔潜心读书写作,他和沈佳旭合作中篇《浮出海面》,他感到生命的四周有一种巨大的磁场在骚扰着他,使他时而沉重,时而轻飘,他知道那是命运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王朔PK韩乔     
韩乔生老师在某一年解说中创造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中国汉语的结构作了一次颠覆性的调整,之后大仙和张弛又将这一语言特色发扬光大,让汉语向一个真正不靠谱的方向上发展,每句话都让你感觉停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不知所措,措手不及。  相似文献   

12.
王朔可谓当今家喻户晓的一位高产作家,对于王朔的作品,几乎从青少年到老年,可能都会看过他的一两部影视作品,如《我爱我家》、《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红遍整个中华大地。甚至连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都说:今天的大众文化其实是王朔和王朔的作品召唤来的。为什么这样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却被大多数作家和知识分子冠以"痞子作家"并成为争议最多的作家呢?他又是以怎样的写作风格去征服广大读者的呢?人们喜欢他作品的原因在哪里?他对中国近20年的文坛又作出了哪些影响呢?为什么他惯用的创作手法会也在作家群中掀起一层层波澜呢?甚至连他面对媒体那赤裸裸的狂言也一度成为了流行语的代言人,而文坛上对王朔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坛及文化现象的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王朔文集》自问世以来,可谓毁誉参半,或者说毁多于誉。但无论是毁是誉,王朔确确实实在文坛刮起了一股飓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首先以文学观而言,王朔有所突破。诚如王朔所言,传统的狭隘文学观过分强调了文学的说教性,认为好的文章应该让人看了以后,立刻就能跳下粪坑救人,舍此皆为垃圾。在这一文学观的直接影响下,使文学盲目地向崇高靠扰,正如文革中的一句非常时髦的话——“解放世界其余四分之三的劳苦大众”一样,作家容易形成一种自负的救世情结。而盲目与某种情结相结合,往往会使作品过分地脱离生活,从而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14.
“王文静总是这么的完美,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成绩优异,老师同学都喜欢她,而且家中又有钱,她总是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真好!”刘思雅酸酸地想着。望着远处正走近豪华轿车的王文静。心情不免有些低沉。不过,当看见父亲匆匆骑车而来,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开心地小跑过去,跨坐在后座,哼着欢快的小调,和父亲讲述着校园里逗人发笑的小事。突然,王文静的轿车从眼前滑过,望着脚底倒退的石板路,刘思雅沉默了。  相似文献   

15.
我看     
<正>~~  相似文献   

16.
王朔在世纪末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且声名显赫。他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走红井成为九十年代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他那调侃.若戏的文风以及谋利的商业性写作目的极为引人注目,“王朔现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什国青年报》甚至在s三年1月开辟了一个名为“王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专栏。王朔在普通读者和评论界中引起的反应可谓毁耷参半。有人称他为“一只色彩斑斓的毒蜘蛛”‘,“美丽的罂粟花”’,说他亵读文学和读者,写的只是毫无价fRtt一痞子文学”,“文化快餐”。当然他也不乏拥戴者,他们赞扬他“给人带来了鲜活’”“,是“京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她站在台上,带点诡谲地看着台下的学生;偶尔她口中也会咿咿唔唔的,不知在说些什么。但是,她的听力很好,只要对方猜中或说出她的意见,她就会乐意得大叫一声,歪歪斜斜地向你走来,送给你一张用她的画制作的明信片。她就是黄美廉,一位自小就患脑性麻痹的病人。脑性麻痹夺去  相似文献   

18.
王朔是个牛虻式人物,时时要在化的身上找毛病刺痛一下。他来自边缘的批评当然未必全面和准确,但他牛虻式的刺激仍然会给我们一些反思的可能性。我觉得他其实是批评一种大众化的保守和庸俗的风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她站在台上,带点诡谲地看着台下的学生;偶尔她口中也会咿咿唔唔的,不知在说些什么。但是,她的听力很好,只要对方猜中或说出她的意见,她就会乐意得大叫一声,歪歪斜斜地向你走来,送给你一张用她的画制作的明信片。  相似文献   

20.
缤纷的假期又来到了,当孩子们蹦着跳着去拥抱假期的时候,总会有许多的打算。这个假期你会去上兴趣班吗?众说纷纭的兴趣班带给了孩子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孩子们自己说吧——1.同学们,暑假有些什么打算呀?享受型珊珊:出去旅游,去海南。小玉:学会骑自行车,然后跟同学一起出去兜风。冬冬:把空调开一下,然后把冰箱搬到房间去,一边吹空调,一边吃东西。刻苦型孙冰:复习功课,因为马上要升初中了,要做一些衔接的准备。当然还要抽点时间锻炼一下身体。小程:把作业做完,然后再去学英语,我英语不够好,需要加强一下。劳逸结合型佳佳:作业做完,然后叫上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