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在艰难曲折中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更是在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中,收获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首这不平凡的九十年,我们发现。许多身处基层的普通党员长期默默奋斗,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成就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教育界尤其如此,为数众多的党员教师,胸怀“强国必先强教育”的爱国信念,长期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在艰苦的环境里,辛勤地耕耘,用智慧和爱守护着一代代新人茁壮成长,倾力撑起了中国教育的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评论》2007,(1):34-3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教育源远流长。在中国思想教育史上,以儒、道、佛三家为代表的思想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占据着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至今仍是挥之不去、摆脱不了的奇特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儒、道、佛三家独具特色的思想价值之外,其教育艺术也充满了智慧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时代中,智慧教育作为信息化教育的表现形态之一,实现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育教学的融合,带动着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智慧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新形态,倍受教育部门与教师群体的关注,不同城市都将智慧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小学智慧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对肇庆小学智慧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高效落实智慧教育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从20世纪开始一直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也成为了当前支持国内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成果来看,以智慧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育软件对教学的助力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农村和城镇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在农村地区推广和应用智慧课堂软件,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智慧课堂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点亮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学生集思广益的地方,教师对于学生答案的处理又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笔者在教育实习中,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以及在课堂上长期的观察,针对教师处理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态度以及原因作出一定的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需要智慧,充满智慧的教育是鲜活的、民主的、深刻的、自然的。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建设的先行者,更需要教育的智慧。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是地域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集体创造和智慧结晶.地域文化包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信息和文化构成,反映着一定地域特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情世俗,体现着地域民众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承载着地域民众宝贵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具有地域性、同一性和亲缘性的文化特点,并发挥着个体行为塑造、族群维系和社会控制以及地域文化自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它唤醒人们求知的欲望,滋润着学生的兴趣,点化着孩子的幸福。教育又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启迪着人们的智慧,丰富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获得最实在的变化。课堂教学最宝贵的品质是真实,在长期的教学与学习中,我们为真实而感动,为  相似文献   

10.
刘伟 《贵州教育》2014,(15):7-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确立长期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特色学校,既包含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又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又表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学校特色不是一种外在的形象包装,而是学校内在教育力量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李斌 《湖北教育》2013,(8):63-64
内容简介当前的中国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诸多问题。但在艰难之中,依然有许多兢兢业业的教师、校长和教育局长们,运用他们的智慧,突破种种束缚,创造出一个个教育的奇迹,推动着教育前行……本书作者以独立而深入的视角观察教育,记录下中国教育艰难前行的一页;更以极具感染力和专业性的写作描述了一批教育改革者的风采,传递着教育改善的"正能量"。改革者从中体会到"吾道不孤"的温暖,教师读者从中感悟教育的智慧,激起教学的勇气。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工具也不断涌现。随着数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智慧教育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的现代化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并成为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本文旨在概述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全面分析智慧教育的推行与实施现状,并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智慧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孕育的"智慧教育",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事物,需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语境中进行理解。云技术、数字化、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入影响着教育领域、教育学情与学习模式的改变,为智慧教育的施行提供了依据,网络化的普及为智慧教育的运营提供了便利。从智慧地球推演出的"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4.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们常常把教师称为知识与智慧的播种者。事实上,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的确是把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一项任务。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但长期的"习焉不察",就把教育价值的选择长期停留在传授知识上。  相似文献   

15.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进行从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探讨我国智慧教育的典型创新实践,对于总结创新经验,促进中国特色智慧教育既好又快地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意义。该文选择晒课、智慧型课程、创客教育、资源全覆盖、智慧学术平台等我国出现的部分智慧教育创新实践加以剖析,挖掘其价值,促进其典型经验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智慧是中国教育智慧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多元立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在文化传统、教育理念、政策规划、课程设计、方法原则、课堂实践六个层面。中国教育智慧的跨文化传播在本质上说,是跨文化实践共同体中不同群体通过对话实现认知、说服、采纳和实施四个阶段的传播过程。其中,边界对象是实现跨文化实践共同体中不同群体跨界的重要载体。课堂作为具体的边界对象,可以有效地促进跨文化实践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协调、反思和改变四种学习机制的发生、发展,进而在不同群体之间生成抽象的边界对象,即共享的中国教育智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事实上,跨文化传播是双向的,跨界过程中的矛盾也成为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在当下特殊国际环境中,要坚持教育自信,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跨文化实践共同体,开发国际化的教育公共产品,对外传播中国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学制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受迫性转向的结果。中国教育打破了自身原有教育生态,强行移植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如果不从文化根性上对中西教育加以辨别,势必会遭受削足适履之痛。放弃诗教,放弃传统教育的德性之维,且没有与引进西方教育对应的信仰之维,必然使中国人面临道德危机与精神困境无所适从,使中国人的诗性气质日渐凋零。中国人的基本教育思维是智慧源自德性,甚至一度将德性视为最高的智慧。尽管德性智慧仍旧以片断式的范畴和命题影响着中国人的灵魂,但由于其文本的退出,这种影响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微弱。因此,要恢复中国人的德性之维,必须重拾诗教遗炬。  相似文献   

18.
成果发布     
《上海教育》2023,(8):26-27
<正>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主论坛上,同时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和智慧教育发展指数、发布智慧教育平台标准规范,发起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倡议和发布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合作倡议。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和智慧教育发展指数蓝皮书以智慧教育内涵阐释为主线,从环境、教学、治理、人才四维度提出16个具体特征,总结中国智慧教育发展经验,向世界发出未来应重点关注的七个议题和五项倡议。报告认为,智慧教育是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与工业时代教育形态有着质的差别。这种教育新形态,新在五个维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先贤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意义,在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指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困境,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申银群 《现代语文》2010,(11):30-32
刘国正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之后推动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代语文教育家,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他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多方吸纳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结晶,透射着语文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