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性"既是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揭示的语文课程特性之一,也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但是,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课,"讲课文"依然大行其道。面对"讲课文"效率低的现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语文课程的特点,综合当前比较典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样式,尝试以言语实践作为小学语文学习基本途径的教学思想,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儿童语感,培养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2.
3.
咬定"言语"不放松--语文教学本体回归的思考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定为课程的基本特点,虽然具有客观依据,但是,给人留下许多难以操作,难以界定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只有重于言语的实践,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色。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张世禄先生就提出:“如果我们把语言和言语看作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那么.就应该认定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是注重于言语活动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儿童言语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反复高效的言语实践。言语实践的教学主张,站在语文学科的本体论立场上,在言语的滋养中培育人格,在活动的建构中追寻语文真义,在课程的语境中提升言语智慧,语文课程因此有了符合其本体特质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与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及实验稿课程标准相比,"2011版课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尤其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这一内涵与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将引发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学习":言语能力建构的主体回归纵观我国近百年的语文教学,尽管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之说,可基本上还是以"教"为前提来论证"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且还有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谈到:发展独立阅读能力。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阅读议论、理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思考作出判断。写议论文,能做到有理有据。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8.
金晓涛 《学语文》2004,(6):3-43,39
语文教师所教的与学生所学的就是言语。言语包括形式即“怎么说”和内容即“说什么”两个方面。学生在阅读言语作品的时候,往往为它的内容所吸引,大都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但是理解意义必须从言语形式入手。我们感知到的首先是言语形式,语感教学培养的也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言语形式准确、敏锐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高秀 《现代语文》2006,(12):86-87
语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就是把章清晰地念出来。具体地说,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章的理解,引起兆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同时,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更重要的是,在朗读过程中要掌握语言规律,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人生,是在赴一场悠长的约会。由于日常教学的渐进状态,我们的职业冲动会逐渐淡漠;然而,一部分幸运的语文教师,在冲出职业倦怠期后,以登山者的毅力和勇气最终攀至高峰,此时,语文教学呈现出突进状态。能够仰望星空的语文教师,每每以自己的才情和学生的智慧共同演绎生命之课后,总能获得美轮美奂的职业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11.
刘水丽 《宁夏教育》2005,(11):53-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川页应它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现代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且还有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谈到:发展独立阅读能力。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实践就是读写听说的实践,就是言语实践;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是在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大语文观思想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应改变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内外听说读写实践,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真善美的素质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走的大多是内容——意义的套路。即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正如有小语专家所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阅读教学要果断走出以课文内容理解为主体的泥潭,走向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核心的新天地。广大一线教师由于深受以内容分析为主的“教参”影响,要将这种新的理念落到具体实践中,转化为一堂堂有效的语文课,还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本文试图结合笔者的学习和实践展开粗浅的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领悟语言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的表达形式。”“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几句话,道出了《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即语言的表达形式),加强语文实践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言语性”与语文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应予充分肯定。但也有的同志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只是“言语性”。如邹兆文、叶熙钊同志在《试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中指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并认为,“作为本质属性,它首先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属性只能是一个方面的,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对这种把语文课程的本质只看作言语性的观点,我们提出以下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语文教育的基础阵地仍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追求“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课程”,这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全面深入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