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阶段特征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毒品加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封建的社会开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社会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轨道与进程。随着资本主义文化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他们用资本主义的方式思考中国的问题和前途,这必然对封建文化产生动摇。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勇于探索,推陈出新,使古老的中国文化获得了新生。五四运动中国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学习、宜传马克思主义是进步文化的主流。此时期不仅以救亡图存为重要内容,而且是追求光明抨击封建传统,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反对日本侵略,使进步文化又增加了反帝、反投降、反侵略的内容,在同国民党的反动文化政策的斗争中,近代后期文化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了广泛地传播。究其原因,除了当时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国家落后挨打、民族危亡,有识之士苦苦寻求中国出路,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来指导)外,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因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悟到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大同思想相契合、可融通的文化基因。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思想中相似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制度、平等观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沟通了近代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对近代知识分子传播、接受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经历了从理想追求、群体分化到艰难选择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在世界形成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以及国内国共两党进行着两种前途决战的复杂形势下,自由知识分子持一种所谓的中间立场,把兼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处作为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曾经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党"、"第三方"或"中间派"积极活动在政  相似文献   

4.
前言 从80年代的初期开始,中国学术界的日本研究有了飞跃的发展,各种学会和中心相继成立。大家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亚洲传统文化圈内的国家,日本是如何迅速地发展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其根本的原因和动力究竟来自何方? 我们通常所讲的现代化,就是指一个国家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在许多亚洲的  相似文献   

5.
杨春玲 《时代教育》2012,(7):183+188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革命主张随着中国命运的变化,历经被传统士大夫排挤、与改良派较量的过程。探索其中的因由,我们看到了革命家与传统知识分子在国家被黑暗笼罩下的活动轨迹。  相似文献   

6.
李瑞 《文教资料》2013,(23):54-56,65
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闭关锁国的中国被强行打开了国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大量输入并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21世纪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无不反映出中国对科技落后根源的探索.中国落后的根源是什么?中国何时开始衰落?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中国近代衰落及科技发展落后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科技发展仅在制度上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文化上进行改良,与制度建设并举才能扭转科技落后的现状,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15,(4):12-15
1927年前后,国际社会上出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暂时稳定局面,国内社会乌烟瘴气,广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苦苦探索中国的出路。毛泽东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动秋收起义,他通过对革命斗争的摸索,开辟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方向,开启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化运动由开始的思想启蒙最终转向了政治救亡,这与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心理层面上的矛盾、冲突,以及艰难抉择是密切相关的,民族主义搞扬迫使个人主义不断内敛;对西方明的怀疑导致辞了新一轮化道路的选择;而根植于知识分子心中的传统精神驱使他们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五四新化运动的倡导们就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中探索着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力图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留学生和新式学校出身的知识者 ,先后成为价值观变革的主力。随着传统文人集团的分化和价值观念的新陈代谢 ,士大夫没落和消失了 ,新型的知识分子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导致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之所以不实,依据在于民初复辟运动的疯狂、政坛混乱及民众的冷漠三个方面。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传统的影响,还在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民主宣传浮光掠影、急功冒进。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只有经历若干次甚至比暴力革命更为艰巨的深刻蜕变,民主观念方能深入人心,但这不是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的时代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打倒孔家店,断裂传统,另一方面引进西方,进行改革,所作出的成就之一就是人为地致使了中国新诗的生成.胡适在新诗的变革中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在他的启示下,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3.
许俊 《培训与研究》2003,20(6):51-53
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课题,“轴心时代”的古代雅典和先秦的人伦关系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古代雅典和先秦由于所处时代相同,两种人伦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包括男女两性地位中的“男尊女卑”状况和相同的阶级关系。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政治传统、经济环境的不同,造成两种人伦关系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呈现出不同特点。古代雅典是“家国异构”,以地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为主;先秦则是“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主。  相似文献   

14.
客家是我国中原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其主要特征。客家民系和客家话的形成与南方客居地土著居民直接相关。中原汉人则向南方带去了当时较发达的中原汉文化。客家人文丰富,社会传统经久不衰,民居风俗代代相传。深入挖掘和弘扬客家人文精华,对建立现代中国和谐社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家庭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古就有深厚的崇老、尊老、敬老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家庭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在家庭管理结构上奉行以年长者为尊,在生产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和小农经济模式,在生活上基本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承担着所有成员养老和社会保障的各种责任,赡养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并由此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观念。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当前的农村养老保障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它也从观念层面上制约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需要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沙滩文人在交游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通过对这些诗文的探究,可以发现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深度都发生了新变。它体现了沙滩文人的传统文人的情怀和因时而变的价值观。他们交游的踪迹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是相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变化和近代思想是相契合的,可以说沙滩文人的交游活动,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有计划地进行柔力球运动训练,对缓解中老年人肩周炎症状有一定效果,再辅以药物治疗和理疗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核心素养与中职学生的求职和就业紧密相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结合,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格精神;深入挖掘传统,积淀学生的民族元素和文化意蕴;拓展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强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与创新实践意识。  相似文献   

19.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在剖析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综合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的有益探索。改革的宗旨是力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式,但在如何处理数学推理证明、学生学业负担、教师业务培训、民族教学传统等方面仍有争议。高中数学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加强课程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关注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方式,努力适应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宋元时期士大夫们的笔记小说与诗文集中,有许多涉及吕洞宾的文论、传说故事及诗词。这些文论对吕洞宾崇拜的态度不尽相同,表现了不同的思想观念。而传说故事和诗词,不仅参与了对吕洞宾形象的塑造,同时还表明吕洞宾形象被不少士人与士大夫奉为一种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