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基督教早期修道生活中,罗马帝国上层社会部分成员积极资助修道生活,他们成为修道生活的领导者,并通过宣传修道生活的理念推动了修道生活的发展和兴盛。  相似文献   

3.
公元3世纪,基督教修道制度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对其起源的探究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其思想来源、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对修道制度兴起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作为修道制度的滥觞之地,埃及本土所起的作用也是文章重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邹薇 《现代企业教育》2008,(24):132-133
12世纪拜占廷文化复兴运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这一时期的拜占廷学者不仅研究古典著作,抑在写作中以其为典范,显示出拜占廷文化的优越感。这一时期的文化复兴运动受到拜占廷皇室的重视和推动,在拜占廷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基督教刚刚兴起的最初几十年里,基督徒的主要来源是犹太人,这些犹太基督徒大体上能够遵行摩西律法,他们对犹太民族的批判遵循着古代以色列圣经中自我批评的传统精神;尽管个别基督徒领袖人物死于犹太人之手,但这不过是希伯来人历史上常见的兄弟相残的延续而已。进入2世纪以后,随着外邦人基督徒在数量上获得了压倒优势,基督徒对于犹太教的批判开始由自我反省变异成了肆意的攻击,他们充分利用犹太先知们敦促人民悔改的话语,演绎出一整套反犹的理论。不过,在4世纪基督教正式官方化之前,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仍然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4至9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的基督教化,教俗关系成为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4至9世纪,其教俗关系大致经历了和平共处、教俗争执、君主至尊和教俗分裂四个阶段。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教俗关系呈现出“二元一体”的重要特征。这种教俗关系对帝国君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伴随着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欧美基督教在这种形势下也发生了微妙变化,神学家们都力图创建自己的体系,出现了许多基督教派别。天主教“梵二”会议后,加快了革新的步伐,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获得了新生。当今社会,欧美基督教在国家政治生活、教育、化和伦理道德诸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6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运用《游戏检核表》对其社会戏剧游戏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4-6岁幼儿角色扮演、口语交流、互动和同伴支持水平高,游戏时间充分;但物品假装、如何进入游戏小组、问题解决和轮流技能较低。教师应通过明确自身角色、丰富幼儿游戏材料和经验、提升幼儿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戏剧游戏发展。  相似文献   

9.
历史认识中人本思想提升的一个理论结果,是史学家、思想家对于包括社会结构与历史演进等理论的思考获得深入。古代中国史学家、思想家对于社会结构与历史演进的理论思考,与早熟、发达的国家制度有关,与古代中国特有的史官制度及其文化形态、史学文化传统也有密切的关系。从公元4世纪到16世纪这1000多年观念的发展来看,史家对于社会结构的认识,大致延续了《史记》、《汉书》的传统,体现了大体一致的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即呈天、地、人、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政治制度、选官制度、文化的结构顺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史学家、思想家对于社会结构及其历史演进的理解亦不断深化,尤其是对社会经济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更是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图像等级排列法对4-6岁幼儿对室内环境的颜色偏好进行实验研究,表明:4-6岁幼儿在内部环境里更喜欢蓝色;男生和女生对室内环境的颜色偏好在绿色和灰色上有明显差异,其他颜色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室内环境的颜色偏好在黄色和灰色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颜色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公元4至6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的发展,如何处理与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基督教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面对"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采取了一种"接纳"和"为我所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李在全 《教育学报》2005,1(6):87-94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化》将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学的关系问题,整合成关于20世纪中国学内部的基督教化的意义追问,揭示了20世纪中国学意义的复杂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领域,存在着文化精神研究、文学本体研究和宗教信仰研究三种范式,这三种范式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解释力与学术影响。在当下多元化的学术语境下,应实事求是地检视三种研究范式所体现的学术理念、观照视角和研究方法,总结得失,多向汲取理论资源,积极寻找拓展的话语空间和创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辉煌成果,它同时也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承担着启蒙和救亡的双重使命。这一"先天不足"的历史因素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后天畸形"的隐性基因。当处在一个自由开放的话语环境中时,这种隐性基因还不足以给文学带来致命的破坏。可一旦整个社会的话语环境走向极端,一种精神的后遗症也就开始表现了出来,种种文学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16.
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及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未能实现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征服,转而进攻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历史事件看似偶然,但在它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系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字军队伍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追求是军队转向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拜占廷帝国的衰弱则为转向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创造了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宣传科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这既是爱国主义的进步思潮,又是反封建、倡民主的启蒙思潮,它不但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而且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学术等广泛领域走向现代化。与此同时,它又是一种有着严重局限的片面性思潮。它片面强调科学救国,但在旧中国,科学救不了国;它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另外还有影响范围有限,对科学研究提倡不够等诸多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是经常用来标识五四运动的性质及特点的重要概念。对“五四”的上述定性进行历史解读,并认识其影响,会发现:五四运动期间,已经有人称之为“爱国运动”了,这个称谓是“五四”的最有实际意义的遗产,影响至今;五四运动时期,尚无人称之为启蒙运动,它是后来才出现的,是以“古为今用”的方式,用来应对现实问题的产物;五四运动被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也是运动期间的事,并很快在西方广为人知,可在史实和逻辑上均面临着一定困难。对五四运动的上述定性进行历史解读,展现九十年来国人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和评价的发展变迁,有助于加深理解五四运动,也有助于加深理解近百年来的中国思想史。  相似文献   

19.
近三十年来,对五四前后报刊的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不仅在研究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也均有突破。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将学界有关研究"五四前后报刊"的学术概况进行梳理、综述;同时分析总结学界目前对"五四前后报刊"研究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以期为深化"五四前后报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