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福建自宋元以来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明代福建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随着中外使节往来、华人向海外移民、私商贸易等渠道源源不断向海外传播。这不仅促进东亚、东南亚诸国造船航海技艺的提高,而且对福建自身造船航海技艺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从<明实录>中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夕有关造海船的记载、历史上福船在远洋航行和海战威力方面所居优势地位以及明初福建海防和造船业格局等诸方面分析,福船应是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而与郑和同时为中官、且在洪熙、宣德中曾四次奉敕出使琉球的柴山亦称自己所乘福船型册封舟为"宝船".由此可以认为,同为福船的宝船与册封舟只是一物二名而已.因此,我们将较可信的静海寺残碑和<前闻记>下西洋题本摘要中有关郑和船只的记载,与明朝后期册封琉球使臣们所撰<使琉球录>中关于册封舟形制的详细描述相结合并加以研究,相信有助于人们对郑和宝船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福建与琉球的交流最为密切。在明代正、副册封琉球使臣的29人中,闽籍4人,他们在中琉友好关系中发挥了特殊的区域优势。其中,潘荣的《中山八景记》是作者仅存的一篇涉琉游记短文,弥补了此次册封琉球无“使录”类著述传世之不足。谢杰的《使琉球录》与《〈琉球录〉撮要补遗》,则详细记载了往封琉球的过程,在琉期间的政治外交活动、生活起居、文化交流,以及琉球社会的风土人情等。尤其是《〈琉球录〉撮要补遗》一书,首次揭示了日本觊觎琉球的野心,并提出了一系列御倭谋略。潘荣、谢杰的涉琉著述,有助于了解与研究闽籍册封使在中琉历史关系中所具有的区域优势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福建是通交琉球的门户,福州琉球馆在当时的中琉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本文利用中日有关史料,考察了琉球馆名称的由来,梳理了明清时期琉球馆的历史沿革,并从政治,经贸,文化诸方面再现中琉间,尤其是琉球与福州地方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琉球与中国的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明朝初年。在长达500年的“册封制度”下,“礼乐范式”是两国建立良好政治关系的重要桥梁。在“通琉球”中,福建作为中琉交往的唯一口岸,“闽人三十六姓”成为中琉礼乐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琉球宫廷的御座乐、路次乐等音乐也深受中国礼乐文化的影响,主要用于各种仪式、宴会、军队仪仗中。透过琉球御座乐、路次乐的研究依然能够触摸到中国明清宫廷雅乐、宴乐等仪式音乐的温度。  相似文献   

6.
船,先秦叫舟,汉代叫船。在现代汉语中,“舟”与“船”是文言与口语的差别。早期的舟,是选巨大独木剖开挖空而成的,船则由木板制造。所以成语“木已成舟”,说“舟”不说“船”,说“木”不说“板”。用木板造船,大概起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战船中最有名的是楼船。秦始皇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中国士大夫在中琉交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士大夫册封琉球,精心培养琉球来华之留学生,并在日本吞并琉球的事件中各抒己见,商议对策等。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的交往,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与琉球的外交关系,反映了明清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8.
“琉歌”是用琉球传统方言表现的抒情性短诗,以8、8、8、6的4向体音节排列为主要格律,同时也是和着三弦音乐,用琉球方言演唱的短诗彤歌谣。琉歌是日本冲绳以及周边一些地区特有的乡土学形式,因而在整个日本学领域中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然而,有着大约500年发展历史的琉歌作为日本诗歌学家族中的一员,尤其是作为琉球诗歌学的主流形式之一,如今依然保持着其旺盛的生命力。本从琉歌的格律、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发展变迁等方面的特点着手,以实例进一步分析探讨。介绍这种特有的学形式。  相似文献   

9.
嘉庆五年出使琉球的赵文楷是清朝历任册封使中对下属约束最严格、自身最清廉的一位。他限制封舟贸易的货物数量和种类 ;减少册封使团庞大的日常生活开销 ;免去琉球国王为册封使所设的 7次国宴 ,并拒收国王赠送的礼金。这既切实减轻了琉球的经济负担 ,又融洽了中琉关系。赵文楷等人还就书法、语言文字、诗歌等与琉球人士进行广泛、密切的交流 ,促进了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由于在海途遭遇风暴和海盗的双重打击 ,赵文楷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回国 7年后 ,就猝死于任上 ,时年 4 8岁  相似文献   

10.
琉球原是中国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向明、清朝贡,明、清两朝均派遣使臣对琉球诸王进行册封。钓鱼岛位于前往琉球必经的航路上,册封使臣前往册封琉球诸王,均以这些岛屿为航海标志。在明代《筹海图编》中,台湾、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都在福建海防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11.
船是江南水乡的重要交通工具,而游船则是明清江南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明清时代,江南游船的经营区域广泛,游船种类因时因地而异。随着时代的进步,游船的制作技术也不断改进,采用新材料、新式样,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游人。游船业的发展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和商业贸易往来,从而提高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明清江南地方政府游船业的正反两方面的政策、做法及其效果,使我们对旅游服务业应采取较为弹性的态度,深入挖掘江南传统旅游文化资源对推进今天江南乃至全国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谢杰是明万历七年(1579)奉命册封琉球王国副使,在中琉关系史上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闽籍使者.其生平事迹,虽史有所载,然多语焉不详;其著述情况,更是著录不一.本文根据近年所钩稽,首次披露了鲜为人知的<东岚谢氏宗族>中所载的有关谢杰身世的珍贵史料,从而对谢杰生平事迹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并对知见的谢杰十余种著作,作了全面的梳理与考证.  相似文献   

13.
以所见明太祖亲撰外交诏令为主,结合明人关于文体的阐述,对所见中外史籍中的洪武朝外交诏令的各种类型,逐一举证进行辨析,探讨明代外交诏令文书的源流、存在形态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4.
英国牛津大学荣誉中文讲座教授龙彼得教授发现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下简称《明刊三种》)为我们了解明代闽南地区的戏剧、南音及方言口语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出版的《明刊戏曲弦管选集》是该书的校订本。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校订本在校勘、注释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校、失注或误校、误注等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在校注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科学校注明刊闽南方言戏文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朝鲜与明朝进行的宗系辩诬事件,持续长达近两个世纪,最终获得圆满解决。在这漫长的宗系辩诬交涉中,明朝与朝鲜属国之间外交渠道的不通畅暴露无遗。当东亚封贡体系面临外部巨大冲击时,必然走向全面瓦解。  相似文献   

16.
明朝对李氏朝鲜的冠服给赐是明朝对朝鲜外交礼仪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历代冠服给赐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明朝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以及朝鲜的实际情况对不同人员赐以不同品级的冠服,并将冠服给赐与对朝鲜王室的册封相结合,展示了明朝与朝鲜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反映了明朝的等级尊卑观念与制度,是明朝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7.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时期福建宗教文化随闽籍移民传入台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福建祖庙为根、台湾开基庙为枝、台湾分灵庙为叶的宗教联系,为了维持和强化这种联系,闽台宗教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往来关系,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关系更加密切,大批台湾善男信女来福建祖庙进行谒祖,客观上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升华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促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重要成员,作为闽地阳明心学的早期主要代表,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诗人。通过认识诗人对明代闽派、"前七子"复古派及其阳明心学的多重贡献,可以进一步客观地定位其在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坛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