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汉毛亨《毛诗诂训传》有很高的训诂价值。《毛传》保留了不少先秦古汉语中词的本义用法。《段注》引用《毛传》求证许书本义,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段注》对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及在古代经典使用的假借义,也以《毛传》为例作了有益的探讨与阐述。  相似文献   

2.
段注中有些标示“假借”或“借”的地方并非指一般汉字的音同音近的假借,而是属于词义的引申。将其称为段注的假借引申,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类讨论,说明“假借引申”与段注听说的“严人,物之别”的转移引申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以“假借”或“借”指称词义引申是段注的条例之一。  相似文献   

3.
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存有无充分依据而擅改《说文》的弊病,将段注本《说文》的一些条目与《原本玉篇残卷》、《篆隶万象名义》等书相比照,可以明显地见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周圆 《文教资料》2010,(21):31-32
许慎《说文解字》以说解字的本义为宗旨,段玉裁为其作注主要是注重发掘字的本义来佐证许说,而在此基础之上,《说文解字注》还注意由本义推求引申义和权衡假借义,本文就《说文解字注》的这几个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颂”的本义的研讨 ,关系到颂诗形态、起源、创作主体、流变等问题。因此 ,以往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揭示了颂诗的本义 ,虽然至今尚无一致的结论 ,但这是进一步研究颂诗问题的起点。正因为如此 ,如将各家论点予以概括 ,明其立论依据、相互间的传承关系 ,进而评其得失 ,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颂诗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张娅莉 《现代语文》2007,(12):118-118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对"说文学"的贡献在于其对<说文>义例系统而全面的阐发.据统计,其中有二十条是关于"传注"与"字书"的论述,这些论述在发明许书通例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传注与字书释义的异同.本文试图将其并作系统整理,并加以总结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朴学大师段玉裁花费了将近四十年功夫写成的力作,其书不仅是文字学、音韵学的经典巨著,而且堪称训诂学的巅峰之作。王念孙曾盛赞此书“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段注自1815年问世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推崇,研究者多多。  相似文献   

8.
《段注》作为一部权威性的语言巨,其释义方式独具特色。段氏关于汉语词汇形、音、义、三互求的统一观;以本为基点,探讨词义引申演变规律的基本理论;辨析同义词、注重“含俗语”等释义特色,值得当今辞书编纂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学术界对《段注》引申的主要研究日益深入。从研究内容上看,有的关注于引申术语或体例,有的侧重从引申材料出发探讨相关理论,有的则对《说文解字注》及其引申进行全面评价,既为今后对《段注》的全面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传统训诂方法的研究一般多注重“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而对“因求义”较少论及。其实,“因求义”是历代训诂家常用的一种重要训诂方法,它注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区分与确定词义。段玉裁在《说解字注》中多次提到这种训诂方法,认为它在区别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同义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段注中有关“因求义”的大量语言事实与以《说》释义与《诗经》毛传为代表的训诂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因求义”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出土文献流传视角,楚竹书传承字新见本义可分为二类:战国前各类文献皆未见的新出本义和战国前传世文献已见的准新出本义。这些本义数量少,使用频率低。战国前出土文献的局部面世和文献内容的字义选择,造成了这种本义呈现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2.
探讨类的本义,有助于理解“人类”为何称“类”.从目前流行的几种字、词典来看,学界一致认为类的本义是种类,即一般物种的种类.这与先秦文献的记载是不相符合的.种类一词指称一般的物类最早发现于东汉文献.但经考证,类的本义是族类或说是人的种类,而一般物种的种类等是从族类引申出的.  相似文献   

13.
时下现代刻字提倡“主题创作”,希望以此走出一条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哲学、并具民族特色之路。对“字”的本义与“刻”的原生态进行深解,当是“主题创作”可承使命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4.
误读是阅读的普遍现象,古今皆然。传统阅读观否定误读,认为曲解本义;现代阅读观肯定误读,认为它是诱发创造的契机。语文课阅读教学主张辩证地对待误读,一方面要求避免误读,坚守文本的一元本义,维护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倡导合理的误读,拓展文本在当代的引申义,保护多元读解的创造性。本义与引申义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同存共荣。  相似文献   

15.
判定变读构词类型,必须区分原始词、滋生词的本义及引申义,并明确是何者参与构词;滋生新词需改变读音,而引申新义则不需要;同一词类变换方式,或为滋生或为引申,并不固定.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比较《苔丝》这部小说的原著和“张译”与“吴译”两种译文,通过具体选段译语的评估与分析,对哈代的名篇———《苔丝》进行再认识,找出两个中译本各自的特点。文章主要从理解原意方面,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一系列重要的翻译问题能被检查出来。想要重新翻译这本小说,人们也许从现有的问题中学会更多,促使他们自己翻译得更好。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可分为六段,六段之间在逻辑结构上高度一致,其共同逻辑指向是“小知不及大知“.“小知“代表惠施的境界,以出仕为官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大知“代表庄子的境界,否定以出仕为官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大知“境界即是“逍遥“.“逍遥“的本义是“无为“之乐,具体涵义是心存高远,不汲汲于功名.郭象、支遁二家对“逍遥游“的阐释,都不合其本义,问题出在不顾文理,没有认清《逍遥游》的内在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8.
象似性是对任意性的挑战。象似性根源于人们认识世界的体验性。人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世界,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经验。这一过程就是将客观世界范畴化、概念化的过程。汉字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经验结构的表征形式,映照了这一过程,从而使语言活动与认知现象处于一种相互印证的状态。汉字是表义的组合符号,是中国文化"援物比类,比类取象"的意象思维的产物。因此汉字的意象形态与其所表示的原型义之间是最具象似理据的。  相似文献   

19.
许慎《说文解字》训释“京”字本义为“人所为绝高丘”,分析甚为牵强。马叙伦、郭沫若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些观点缺少有力的佐证。本文根据“京”字的甲骨文形体,根据元代王祯《农书》所绘制的作为古代农具的“京”的图形,根据古代的文献材料,根据“京、囷、廩”三字的同源关系,从形、义、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认为“京”字的本义应该是“方形的大谷仓”。  相似文献   

20.
回顾过去,学界对词义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相关研究仍存在可改良之处:缺乏对词义建构模式及意义演变机制的探究。本研究于认知视域下总结归纳出了汉语词意义建构模式和意义演变机制,并展现出了"红"、"白"等词意义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