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的书实在是太多了.看着自己的书橱常常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实在拿不定主意.我觉得阅读经典或许是条捷径。这段时间我把自己的“深度阅读”聚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上。  相似文献   

2.
正曾经,我们把学校比做山头,而教师就是"山大王";曾经,我们把学校比做一座神庙,教师就是"神";曾经,在我们眼里教师是"知识富豪",是"完美无缺"的。长大后,我成了教师……教育专家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说,"学校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学生就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现在,同样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终于明白:教  相似文献   

3.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及其实现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和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越来越多元化。现代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习者"、"研究者";既是"教学者"、"管理者",又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己及朋友"等,这些角色统一于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4.
王虎 《教育》2011,(24):50-51
湖南省浏阳市第十四届课堂教学决赛的课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本文就此次决赛涉及的焦点问题"构建高效历史课堂",谈谈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以此对课堂教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前提:优化"三维目标"案例: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是"角色体验,感悟历史",针对"国共合作"在屏幕上展示当时不同阶层的看法,要求学生扮演角色,体验当年的"唇枪舌战";另一位教师则是"创设情境",播放北伐战争时的歌曲,教师扮演记者去  相似文献   

5.
感谢有你     
我爱读书,是个标准的"书虫"。上小学时,我就经常借邻家大姐姐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看。看着我每月追在人家屁股后面借,望着我一看到书就放光的眼睛,爸爸就会信誓旦旦地说:"等你上了初中,爸爸一定给你订一份。"上初一时,爸爸兑现承诺,当我第一次抚摸着属于我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时,它薄薄的,小  相似文献   

6.
一位将要上一节公开课的高中英语教师困惑地说,“按照教材的教学建议,我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可我担心这样课堂上会显得‘冷场’,学生阅读时我没什么事,这会被认为是一节好课吗?”这位教师的担心是有代表性的,它反映了在看待师生角色关系上的一种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7.
从出道到现在也拍过不少电视剧,有没有哪个角色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单蔽.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前段时间在播的《冷枪手》,我在里面饰演了一个特工的角色,在造型上有点类似于霹雳娇娃,就很好看,又是蕾丝,又是皮衣,但你要知道,我们拍这部戏的时候刚好是7、8月份,最热的时候,虽然皮衣穿着好看,但40几度天气下实在是受不了。  相似文献   

8.
孤岛品茗     
孙晶:上孤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考验,这使人想起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孤岛的开拓精神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可是,你的"孤岛"与鲁滨逊的孤岛不同,有"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物质生活,到这样一个孤岛上去体验体验岛上的生活也是挺好的事。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不要岛上物质的帮助,给自己一次机会,在岛上某个一无所有的地方落脚,看自己是否能生存下去,要真的不行的话,我会主动去富足地方"求援"的。长时间在岛上难免精神空虚,要我说带什么"孤岛读本",我想带的是《十万个为什么》,说实在的,在生活中我也常会问一些为什…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术教育》2006,(9):49-51
徐国庆:寻觅打开职教理论顽石的钥匙 非常感谢<职业技术教育>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得以梳理这些年来的求学、治学经历.其实我还很年轻,并没有太多经验值得同仁借鉴;所取得的成果也实在非常有限,每当走进书店或打开杂志,读到朋友的力作,内心总有个声音在反复告诫自己"你还很浅薄",顿感愧疚不已,赶紧关上书房门,静心阅读与写作.因此,这篇"个人自述",恐怕主要还是我个人"总结经验",作为思考下一步研究路径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0.
正案头放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扉页上还有不久前自己留下的两行字:十年后重读此书感恩,重新出发……这本貌不惊人的书,是教育局十年前发的,但它对于我,意义非凡———它改变了我的教育生活,进而扭转了我的生活方向。2003年,新课程改革刚启动,教育局就组织全县十几位"好读书"的教师成立读书班,开展教育名著阅读活动,读的第一本书即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是我第一次拥有教育专著,作者名字似乎曾听说过,但长长的名字念起来还有些  相似文献   

11.
正写教育随笔需要一种真性情吴:连老师,你最近经常在微信上发"语文教师的文字训练",我看了很有感触。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还能够这样随时随地地做文字训练,很不容易。其中有一篇《美好的世界依赖于自然的赐予》,我很喜欢。连:我自己也很喜欢这一则。反正也不长,不如我读给你听:  相似文献   

12.
"你知道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板块,它穿插于每册的教学内容当中.由于不是考试内容,很多教师对其都不够重视,要么让学生随意地自由阅读;要么教师随意地谈谈,一笔带过;更有甚者,索性对其视而不见.这么好的教学资源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大家都知道,数学教材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只有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真正领会教材的实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教师教学用书》上对如何用它并没有给出建议.到底什么时候用,怎样用,下面我就来谈谈对"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但语文课堂总是出现种种误区:"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文本拓展却"脱离了文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始了,课堂上热热闹闹了,学生却收获寥寥;人文内容多了就滑向了"泛人文化";搞"综合性"、"跨学科"学习,又"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吸收了"新理念",又忘了自己的"老传统";进行"赏识教育",说"你真聪明"、"太精彩了",就又变成"学生无错",教师缺位了……作文教学更是"老大难",也是因为"误区"重重.教师们越来越不知道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教了,误区成了走不出的怪圈.  相似文献   

14.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听课的教师陶醉其中,竟然忘记了记录。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  相似文献   

15.
<正>我读书实在是少,但是我读过的书,实在地告诉我:你知道的非常少,你还有非常多不知道的。所有书教给我的就是一件事情——不要自以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个人的房间》中写道:"若以书而论,每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给你一个庇护,让你安静下来。"确实,一本好书会让我安静下来,会让我有内心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应酬、谋  相似文献   

16.
一、当下教育研究的"地表现象"《江苏教育》有"大家意识",关注真正的"大家",全力将"大家"介绍给大家,影响深远。《江苏教育》更有"平民情结",以极大的热情扶持一线的普通教师,乡村教师尤其受到眷顾。《江苏教育》在推动苏派教学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也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中我发现,教  相似文献   

17.
<正>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我喜欢给学生讲述海伦·凯勒、居里夫人、苏轼和张海迪等名人的生平事迹,阅读这些名人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思想、智慧以及人格魅力,可以给学生有益的启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轮椅上的梦》和《贝多芬传》这三本书是我推荐  相似文献   

18.
冯路 《儿童音乐》2014,(11):46-51
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是《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提出的重要的教学指导性建议,它是针对传统音乐教学悖离现代教育精神,违反教育规律,忽视音乐学科特点,在进行最需要想象力,最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音乐欣赏教学时,将教师个人对音乐的主观感受或《教学参考》、《欣赏指南》上的现成文本作为"标准答案",采取我讲你听的传承式教学,强加给学生,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时至今日,这条教学建议已深入人心,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时,都在努力地贯彻它,但由于缺乏科学、全面、细致的理论与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当,走入了教学操作的误区,在此我试举一个案例:《用音乐打开想象的闸门》。  相似文献   

19.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名篇《一个人的遭遇》,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与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起冠以"遭遇战争"的板块名称.如何带领学生紧贴文本来赏析这篇小说?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题目入手,走进文本:谁的遭遇? "一个人"是指谁,他有哪些"遭遇"? 1.阅读第1节:索科洛夫回到自己的部队里,跟首长谈话的时候,头总是"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联系第3节在自己的部队里,"他们给我吃得很少,但是次数很多",为什么?以此来推测索科洛夫的遭遇—— 主人公遭遇之一:受伤被俘,在法西斯集中营里挨打受饿,长期的肉体折磨加精神摧残……  相似文献   

20.
"语文,就是一个大黑洞."这是我的一句简单的读书批注. 大约是六年前,我读王荣生老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应该看到,让学生自己去"听"、证学生自己来"说",再加上教师是对话者之一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体现了教学对话理论、阅读对话理论的精神,在当前的情势下,作为一种纲领、一面旗帜,也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向真理迈去的第一步,我们只是回到了正确的起点.而这一步、这起点,可能已经混进了某些可能会引向歧路的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