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国际理解"专题。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但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此文的解读是这样的:表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相似文献   

2.
一、说教材 第六册第七单元教材以“赞扬国际友谊”为主题.《卖木雕的少年》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旅行非洲南部,对非洲木雕爱不释手,却因木雕沉重只能放弃。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他一个木雕小象墩。本课语言亲切,叙述详略得当,对莫两奥图尼亚大瀑布一笔带过,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少年送木雕等情节上。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介《卖木雕的少年》为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7课。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第七组27课教学重难点:积累运用四字词组;通过卖木雕的少年的言行,体会他的内心活动,感受他美好的心灵,体会中非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教学过程:一、妙笔生花,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a.填上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b.填上描写人物心  相似文献   

5.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组元。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买卖木雕这一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中国和非洲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一、读文思考,体会作者  相似文献   

6.
课前谈话:1.做猜字游戏。教师出示友的甲骨文的书写,让学生猜这个是什么字。学生猜不出,教师引导:伸出一只手,再伸一只手。学生还是猜不出,师再引导说笔顺。2.为什么友的甲骨文这样来写?二手互援为友。出示  相似文献   

7.
课前谈话:1.做猜字游戏。教师出示"友"的甲骨文的书写,让学生猜这个是什么字。学生猜不出,教师引导:伸出一只手,再伸一只手。学生还是猜不出,师再引导说笔顺。2.为什么"友"的甲骨文这样来写?二手互援为友。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少年和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教学目的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18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难点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的友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影像“走进非洲”。2.揭题、板书课题。二、学习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至第4…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18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相似文献   

12.
《卖木雕的少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7课)是我参加市优质课比赛的课文。这一次的备课与教学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好课,是磨出来的!一、初次尝试,深感肤浅备课伊始,我快速默读了课文,非洲少年的憨厚、淳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了让课讲得大气,也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说,我毫不犹豫地把这堂课  相似文献   

13.
2003年秋天.我开始教初中语文实验班。这是真正的实验班,因为要在两年里完成三年的语文课程。当时我就思考:  相似文献   

14.
15.
笔者近日在一次校内语文教研活动中,听一位教师执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法布尔的父亲让他去放鸭子,而法布尔在放鸭子的过程中只顾着观察各种各样的昆虫,衣兜里还装满了小石子、小甲虫等。晚上回到家,遭到父母的责骂。执教者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角度出发,设计这样一个说话练习的教学环节:如果你是法布尔的父母,你会怎样责骂法布尔呢?  相似文献   

16.
张忠诚 《教育文汇》2010,(10):42-43
近日在《教育文汇》2010年第6期上到席绪鸿老师的文章《〈最大的麦穗〉如何解读》。席老师敢于向教参质疑,认为教参阐释的课文主题"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有点牵强附会。他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苏格拉底是在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引导弟子‘不唯师,只唯实'”。他的解读对不对呢?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近日在一次校内语文教研活动中,听一位教师执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法布尔的父亲让他去放鸭子,而法布尔在放鸭子的过程中只顾着观察各种各样的昆虫,衣兜里还装满了小石子、小甲虫等.晚上回到家,遭到父母的责骂.执教者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角度出发,设计这样一个说话练习的教学环节:如果你是法布尔的父母,你会怎样责骂法布尔呢?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怎样教育?在汗牛充栋的相关文章、书籍中,《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这本书的特点在哪里?诚如作者陈宇所言:一朵艳丽的花,能给人带来视觉享受,但你却不知道它是怎么种出来的。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同样是教师普遍关心的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的热点问题,如规则教育、惩戒教育、说服教育、情商培养、成绩提升等,在呈现通行解决方案的同时,重点阐述了产生这些方案的理论依据、原则,客观地分析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不夸大任何一种方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可目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从设立到落实与最优化相距甚远.下面,笔者结合杨小艳老师设计的<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的教学目标谈谈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