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校级赛课活动中,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的课题一样,教学方法却大相径庭:A老师:出示秋游情境:把1块月饼分给两个学生,如何使两个人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后,教师讲解: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帮着分一分。(教师出示月饼模型。) (1)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2)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分的?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3)如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生:半个。 师:分得的结果是2和1时,都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半个”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采撷实例,在分的过程中,使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礼物,你们喜欢吗?只是老师没来得及分好,请你和同桌商量商量怎样分一分好吗?2.学生同桌讨论后动手分。3.汇报交流:你们分得什么?怎么分的?生:把8块糖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4块;(师板书:4)把6块糖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3块,(师板书:3)4.提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一半,一半怎么表示呢?还能用你知道的数来表示吗?(生:不能)那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啊?(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可能有:12、0.5、画图等等)5.小结:小朋友们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了苹果的一半,说明小朋友们都很…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正在讲解知识时,往往会遭遇思维活跃的学生出乎我们意料的质疑:例1: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三下《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时,安排了复习二分之一的环节,讲到"两只小猴平均分一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我分过桃,一个桃没法平均分,中间的桃核根本就分不下来。"老师无言以对,赶忙打圆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平均分'  相似文献   

5.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概念。 1、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有几种折法?(教师收集学生各种不同折法,出示在黑板上。) 提问,(1)折叠后的1份各是什么图形?(2)折叠后的1份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3)为什么折叠以后的1份图形都不一样,但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呢?(4)这样的2份、3份、4份各是几个1/4。 2、让一名学生上台分饼干。 (1)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总数的几分之几?  相似文献   

6.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概念多、抽象,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要结合直观图形与学生操作来组织教学。先认识几分之一,后认识几分之几。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习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开始,教师提问:“把两块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多少?”(生答:1块)“把一块饼  相似文献   

7.
[案例描述] 谈话:4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准备边吃月饼边赏月,把这4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生:每人分到1块.4÷4=1(块)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进行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2.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刀、月饼、苹果、正方形等学生用纸、水彩笔。教学过程:一、情境设疑,引出课题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中秋节到了,兔妈妈有4块月饼,要分给2只兔宝宝,每只得几块?如果2块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听了三年级两位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受启迪,有感如下。【A教师课堂实录片断】1.回顾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列举一个分数并说出其他的含义。2.新授。师:猴妈妈买来一些苹果,把它们放在两个盒子里,准备中午和晚上分给他的4个猴宝宝吃。课件出示第一盒苹果(1个)。每个小猴能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14。师:晚餐时间,猴妈妈把另一盒苹果分给它的4个猴宝  相似文献   

10.
正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  相似文献   

11.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12.
四年级某班正在上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只见老师运用课件出示一只生日蛋糕,请学生把蛋糕平均分成8份.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蛋糕的平均分.教师似乎想渗透一下思想教育,又问:"这8块蛋糕两块给你,两块给爸爸,两块给妈妈,剩下的蛋糕给谁?"这时,一个个学生高高将手举起:"给我们自己吃.""给我们家的狗吃."学生们的回答使听课的教师愕然:给自己吃,竟然还有甚者给狗吃……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一、观察主题图,感知平均分师:(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在分西瓜。生:有的小朋友在分月饼。生:盘子里的苹果被分成了两半。生:鸽子的食槽有分成3份的,有分成4份的。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说说是怎么分的吗?生:都是平均分的。(板书:平均分)二、教学21,理解21的含义师:这块月饼,我们应该怎样平均分?用自己手里的圆试一试。生:我把圆对折,然后沿着折线剪开,就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教师请两位学生演示平均分。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教学21的读法、写法,并让学生举例说…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册第64-65页。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相似文献   

15.
概念教学,一般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和发展四个阶段,本文只讨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引入”,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注意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例引入概念。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要在已学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提问:①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分得多少个?若平均分给3个人、4个人、5个人呢?②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吃,每人分得多少个?③把一堆煤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堆?待同学思考后,教师说明:由此可见以上问题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就需要把一个单位…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防止的几个失误。1. 防止把“平均分”说成“分”。部编教材第三册第1页例1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例2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5个。讲解这两个问题时老师(特别是学生回答时)容易把“平均分”说成“分”,造成概念性错误。“分”是个大概念,它包括按比分(平均分是按比分中的特殊情况)和不按比分。这里讲的是平均分,即每份分得的数  相似文献   

17.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l)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相似文献   

18.
案例二:认识分数 1.由“平均分”引入分数。 师:将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多少?(生:2个)将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多少?(生:1瓶)将1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多少?(生:半块)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这堂课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现把这节课的精彩教学片断整理出来,并作一点抛砖引玉式的反思,与大家一起分享。片断一:分饼导入师:中秋节同学们吃到了什么?生:月饼。师:吴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大月饼(出示一块大大的“纸”月饼)。这月饼里的学问可大呢。老师先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老师有4个这样的月饼平均分给2个学生,每个学生得到几个月饼?你们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生:好。师:预备———开始。生:啪。啪。师:老师有这样的2个月饼,平均…  相似文献   

20.
1.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①教师用水果刀现场把一个苹果平均切成两块后问:这是多少个苹果 ?(师板书: 1/2)继续切后让 5个同学每人拿到半个苹果,再问:谁能根据现在的情形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5=5/2 (个)   ②师:请各组同学把课前分得的两个半苹果取出来,用水果刀把整个的苹果切开平均分给你们小组中的 5位同学。然后编出两道不同的除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③学生操作后小组汇报:   板书:5/2÷5=1/2 (个) 5/2÷1/2=5(人)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