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煜 《语文天地》2013,(10):75-76
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新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思想决定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境界,语文课是最应该让学生思想产生壮阔波澜的天地,因为文字本身就是用来承载思想的。语文课唯有挖掘出文本中能为该学段学生理解、接受的思想,才能真正把学生带人语文的殿堂,从而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学的效果最终要受学生学习状态的制约。当前,在不少语文课中,学生生命主体的自觉性淡化、体验性虚化、独特性弱化、生成性僵化。学生生命主体的缺失,使得课堂沉闷枯燥,缺乏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回到语文本身,回到最初的美好。"生命在场"是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境界的诉求,是课  相似文献   

3.
正回顾多年来的教学历程,我认为,语文教学需要历经如下"三境界":一、第一种境界:体现语文课之"三特点"语文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语文教学必然要体现语文的本色、体现其学科特点,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初境界。第一,以"读"为重,体现学科特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强调让学生"多读",在  相似文献   

4.
林青阳 《考试周刊》2014,(30):24-25
<正>【教学背景】《论语》是"语"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具有立言价值的文体,立志于孔子思想的传播。《中庸之道》一课首先包含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哲学篇章。对学生来说,哲学是一个难以亲近的词汇,孔子说:"中庸其难哉。"从学生的起点和难点出发是教育内容的普遍原则,然而语文课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如何把富有哲理的思想上出语文课的特点,让学生于思想上不糊涂,于语文又学有所得,这是我这节课思考和实践的重点。【教学过程】一、释名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庸之道。看这四个字你有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5.
"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生命,主张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实现和谐的生命教育境界,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有政治觉悟、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的人为目标。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继承中国传统德育精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好的语文课,一般都有真的境界、善的境界、美的境界。一、真的境界所谓真境界的真,指的是课堂要体现老师和学生真实的生命状态,要有原生态的对话、交流,不装样子,不摆架子,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共同度过的一段幸福时光,是师生之间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因为真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重要内容。在众多人格教育资源中,道家人格教育思想是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道家人格思想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不为物役、珍爱生命和大的生命境界。而道家思想的"心斋"与"坐忘",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实践上也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雪松 《语文天地》2012,(18):63-64
于漪老师曾经说:"在学校里顶难顶难的事就是上课。"语文课堂教学究竟难在哪里?难在境界。若要追求课堂教学境界,课堂教学就是难之又难的事。一堂课,如果有"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有教师工整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课堂语言和大方的教学仪态,已经算是规范的语文课,但若没有精神浸润,那还算不得是好的语文课。真正有境界的语文课,应该如同于漪老师所说,将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把文章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小学语文课堂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让语文课堂充满"三味",即把语文课上得有"情"味、"趣"味和"新"味,真正把语文课上成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有"情"味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教师语文教学缺乏"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我们  相似文献   

10.
何谓语文课?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一堂好语文课是什么样的?对此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以人为本"和"以文为本"两大原则说,有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三种境界说(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佳境)。令外还有情感课堂说,感悟课堂说,激情课堂说,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说等等,不一而足。不管怎样,"有效性"应该成为评价一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的感受是:语文课应该要倾情、倾心,读文章的感受,生命的感悟,心中的那一份情怀,要传递给学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心底的情丝,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白,童心、童趣的展示。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目的,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明白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的价值吻合。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体验中,人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实现对生命的创造和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生命;丰富实践教育内涵,帮助学生认知社会生命;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认知精神性生命是其基本方法,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是自我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立体式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禅宗发展到晚明,已经深入到文学、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神魔小说或多或少都有禅宗思想的影子。小说《西游补》中主人公出入幻境的整个过程正与吉州青原惟信禅师的"三境界"说这一开悟之道不谋而合:相对于第一境界,孙悟空刚进入新的大唐境界,是他的未悟阶段;相对于第二境界,是孙悟空表现出的对知识及原始未开悟"自我"的否定。小说到最后,孙悟空突破"心迷"的困境,正与第三境界相合。  相似文献   

14.
余木龙 《考试周刊》2013,(45):25-26
<正>语文,从四书五经的学习开始就成为中国文人、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一种文化境界,但在当代,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又意味着什么?有这样一份调查,题为"你认为最轻松的学科是哪一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课被学生评为最轻松的课程,而紧随其后的便是语文课。有老师不解,曾几何时语文课竟然和体育课相提并论了,学生却从容淡定地答曰:"语文课究其本质就是室内体育课,当然应该和体育课相提并论了。"语文教  相似文献   

15.
<正>只要对"深度语文"和"新教育"略有所闻的人,对干国祥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我在看到他《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这本书时,仍觉得透着几分狂妄。毕竟课改前后,语文课仍处于被诟病的地位,争议与批判从未停止过。课要上到何种境地,才敢号称"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但翻开一读,就完全被吸引住了,甚至连读两遍,又返回去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几天下来,觉得诚如网友评论的那样:"他可能  相似文献   

16.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可见,语文课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很是关键,而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尤为重要。一、教学设计要恰当有效课本中所选的课本文质优美,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思想、民族风俗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渗透的思想教  相似文献   

17.
夏本琴 《语文天地》2011,(24):23-24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是求知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呢?一、触动心灵,激发兴趣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语文重视作文。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是最有效的动力,它是启发自觉性的最好因素。因此,开学之初的第一节语文课,我常采用趣味谈话跟学生谈为什么要学好语文,为什么要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8.
帕斯卡尔著有《思想录》,海德格尔著有《面向思想的事情》,都表现了思想家对思想的沉思。思想是人的特征及其本质,没有对思想的超越也就没有人生境界的提升,生命运动是思想的运动,生命不止于呼吸,而止于思想,善于思想是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陈志丹 《成才之路》2011,(16):91-I0020
语文是一门灵性飞扬、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综合基础学科,它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语文课是美的,它不仅要展现本文固有的美,而且要发现、领悟、创造美。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引导他们欣赏生活、珍爱生命、感知人生的真、善、美,培养健康纯洁的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理念。面对美文,就要美教,但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呢?这就需要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领会作者思想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人手,领会作者思想,体会作者情感。  相似文献   

20.
美的教学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富有生命情感的活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沃野。然而在今天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大量与美的境界相违背的现象,教学过程缺乏诗性智慧和美的意蕴,给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了解、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非美”现象,剖析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改进教学,达成教学美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