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文学为开端的,所谓“五四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起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终于1927年,大约有十年的时间。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开端,许多文学史家都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而对五四文学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却少有论述,然这功利主义的倾向却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2.
3.
吴宓家族与近世三原大儒刘古愚关系密切。在清华求学近6年,吴宓与汤用彤、吴芳吉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饶麓樵、J.Pickett等老师对他的诗歌赏鉴观和文化价值观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同时,对儒家原典的熟读精思和对卡莱尔、爱默生、华兹华斯等人著述的阅读,也为他文化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分析吴宓当时的言论可知,是赴关留学以前的本土微观文化环境和经历促使吴宓主动选择了拜白壁德为师,并进而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share”被译借进汉语后即迅速语素化,短期内便以“晒”为“词语模”的“模标”滋生出了近百个新词语,在结构类型、语义特征、滋生来源、衍生机制及流行原因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网络流行词语十分不同的特征。“晒”族新词语的快速衍生和流行彰显出了“典型范畴”、“转喻”等语言认知心理及当代社会独特的文化思想对词汇变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文倩 《现代语文》2005,(12):35-37
中国文学在“五四”十年间(1917~1927)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历史的作用,更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然而“五四”文学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高潮又与西方文化的推动有着特别的联系,它是近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而这一撞击在文学领域的具体矛盾运作及其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总结。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杂以道家宇宙观的文化体系。其特点在于:它是一个“自足体系”,并强调“家族整体意识”。泯灭人的个性,使人缺乏“独立性”,而又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这些以人的感情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文化交汇语境中理解“五四”和“五四”人物,使得对“五四”的理解有了历史的同情。“五四”是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中的一次高峰,中国要面对文化水平远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民族焦虑,这种焦虑感直接催生了“五四”策略性的激进主义武的文化调整。“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整:在精神层面上,“五四”提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引发了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两大文化事件;在社会后果上,“五四”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在制度上,打破了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敏感地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语言的发展总是紧跟时代步伐,全面、真实、生动地展现社会生活的全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词新语来揭示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语义、语法和语音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五四”为新的政治提供了哪些前提? 周展安(以下简称周):二十年前,您在写作《预言与危机》以及《中国的“五四”观》的时候,在写作方法上,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分析,另一方面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共时的、结构性的分析方式。而在近来的研究比如《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五四”时代的思想战》等文章当中,似乎是动态的历史分析的意味更浓一些,“五四”是作为一个运动、一个内涵丰富的事件(event)被看待的。不知道我这种理解对不对,或者请您谈一谈您在不同时期的“五四”论述有些怎样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论"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中梁漱溟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文杰 《天中学刊》2000,15(1):43-45
梁漱溟在"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中的文化思想,具有独特而富有思辨的性质.这种文化思想自有它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对他此时的文化思想作出新的考察和认识,对于把握及弘扬"五四"的时代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酝酿、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梁启超的社会改造学说促进了五四运动思想气候的形成;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粱启超领导的晚清文化革新的继续和发展;梁启超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因此可以说,梁启超对五四运动是有所贡献的。但也应该看到,在主观上,梁启超并不想发动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1.
考试测验有作弊行为考试测验有作弊念头对考持试否测定验态作度弊54人(27%)88人(44%)92人(46%)有逃避清洁卫生行为有逃避清洁卫生念头对逃持避否清定洁态卫度生112人(56%)88人(44%)67人(33.5%)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经常为小事发脾气不愉快的心情持续多天23人(11.5%)118人(59%)160人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急剧的社会变革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也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引进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而进入校园,使学生思想陷入了困扰的旋涡之中,甚至导致其价值观迷茫、心理失衡和人格“缺失”。新一轮课程改革从学…  相似文献   

12.
13.
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与没有选择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的民族主义的异同的比较,旨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精神与经济的改革,是更自觉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历史上凡不假区别地抵制外来事物,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封闭、保守,甚至倒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诗歌文体中,对偶一直贯穿始终,在早期它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后来它是构成近体诗的必备条件.可以说,对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15.
胡适认为传统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纲常礼教是中国妇女解放的最大障碍。他反对缠足,反对片面的贞节观,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他特别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中国妇女的“自立”精神和能力,使妇女全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意志的、社会的人,从而使近代中国社会愚昧、落后的面貌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实事是的态度,将“教育救国”论就入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全面审视,认为“教育救国”思想与五四精神并行不悖,在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果,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和标准去抬高或压低它。  相似文献   

17.
田中阳的《承先启后的历史坐标》一书,契合湖湘文化的特性,是一本宏识孤怀、自辟蹊径、审思明辨之作,苓身已然成为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进程中的一曲小小的河湾,回旋幽深之处,自有一番静谧而博大的情怀和气象。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视野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消融了各自的身份,走向一种完全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各民族、各地域文化越发显示了独特的风貌,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不是大合唱,而是众声喧哗的局面。愈是片面追求全球化,则愈有可能失去本民族文化的个性身份,这一点可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片面追求现代性的失弊中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变化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同样受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冲击。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德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建设者。尽管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生活上有所不同,但大家都面临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道德问题成为全球的共同问题。许多德育理论走向融合。德育的策略和方法日趋接近.现代德育发展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五四”为起点的文学发展趋势,着重从几个方面论述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