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把模糊理论作为方法论引进文章学研宄,论证了“文章具有模糊性”。还运用模糊认识论、模糊集合论、模糊数学等理论对文章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曾祥芹先生对"文章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和倡导,是对文章学事业的战略性贡献。"文章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学术背景和职业背景。"文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五:把文章发展看作语文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文章发展战略;文章学"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文章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学"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文章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价值有四:对文章学理论研究具有战略指导价值;对文章学理论成果应用具有战略支撑价值;对文章学教育改革具有战略调控价值;对文章学事业发展具有战略驱动价值。"文章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方略有八:更新发展理念;树立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整合发展资源;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发展保证;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发展绩效。  相似文献   

3.
曾祥芹作为当代著名的实用文章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阅读学研究专家、中国语文教育学研究专家,于文章本体研究、文章阅读研究、文章教育研究、文章写作研究、文章学学科建设、文章学史研究、文章学方法论研究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于文章教育方面,曾先生由文章学入手更新了语文教学理念,同时又提倡在教学实践中以文章学为指导,扭转了脱离文章学的误区;而在文章学学科建设上,他不仅为文章学的独立提出了理论体系,还为文章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文章学教育观念也是曾先生学术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内核"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裕钊不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桐城派发展史上重要的文章学家.张氏与其师友及门人的论文书信,多有关于文章学的论述.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张氏的论文书信,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章学思想:倡导“萧疏暗淡”的文风;为文主张以“意”为主,而以“辞”、“气”、“法”辅之;注重声调,并提倡“因声求气”.考察张氏论文书信中的文章学观,既有利于我们探索其文章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又有利于我们看到其文章学对桐城诸贤的继承与超越,还有助于我们对从姚鼐到曾国藩再到张裕钊的这一文章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代学者王廷相不仅有丰富的文章创作实践 ,而且对文章写作的理论见解精辟。从“实于治功”的基本观念出发 ,他主张 :(1)文以释道 ,务为补世 ;(2 )核古照今 ,文尚质朴 ;(3)不刻意为文 ,而志专于道 ,自然成文 ,理畅文至 ;(4 )文贵己见 ,道非玄远 ,而近在几席 ,切于日用 ;(5 )措手施斤 ,以法而入。并具体提出博学以养才、广著以养气、经事以养道的“三会”方术 ,以及运意、定格、结篇、炼句的作文“四务” ,从而形成完整的文章写作理论。与他的写作实绩结合考察 ,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章学家  相似文献   

6.
原创性是“自主创新”的自我主体诉求。文章学的“自主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提高文章学原始创新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写作实践,有所舍弃、有所保留、有所发展。因为“任何一种文体的探索,既是作家个体审美创造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文化深层结构的折射”。在“创新”的多元化的以共生为目的的生态学意义下的文章学应该自寻出路,自我了断,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7.
钱基博文章学论著丰富,论文讲求复杂、组织、美丽三者并重;重视古文,不轻视白话文;重视文章选本,其自编选本具有选型多样、体例完备、选文精当等特点;注重从史的角度考察文章之发展变化。研究钱基博的文章学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民国时期文章的发展变化,为构建民国文章学史奠定基础;钱氏的文章学观,对当代的文章学建设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八股文是在综合古代众多文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一种非常讲究文章技巧的文体,可谓集古代文章学之大成。它的一些技法并没有随着八股文的消亡而消亡,而是潜移默化地进入现代文章,为现代文章提供技法的支持,因而成为现代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文辨》是王若虚专门论述文章之学的文话著作,该书以辨博著称,论文推尊苏轼,具有明显的金源文化特征。《文辨》以文章“惟适其宜”为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文字表达、文体风格、文章体制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构成了一个自适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文章学知识.主要有以下五点:文章的含义,文章的亚类。章法和脉络,段落的连贯、衔接及构成方式,表达方式。由于“表达方式”的问题较为复杂,拟单独在下期论述。一、实用文章(一)“文章”概念的演变“文章”这个词语.古今经历了一个“变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档案学与文章学是关系密切的姊妹学科,原因有三:一是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来看,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转化;二是从两门学科的起源发展来看,档案学与文章学同源、同流;三是从两门学科的内容体系来看,档案学和文章学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要想通过借鉴文章学,达到发展档案学的目的,必须明确以下几个观点:第一,文章(文书、文件)是档案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档案与文章的价值鉴定都遵循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标准。第三、通过档案性文章的"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可以提高档案学的理论高度、历史深度和国际广度。第四、改善档案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要借助文章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第五、档案学和文章学应"克隆"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档案文章学"。  相似文献   

12.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首先被运用于诗学批评领域,后来又被运用于词学批评领域.宋代文章学正式成立,文人将“味”范畴移植到文章学领域中:他们以“味”作为品评文章的审美标准,对文章之“味”的创造与生成予以探讨,并提出了“玩味”的鉴赏方法.宋代文人将诗学“味”论移植到文章学,包含了对文章审美特质的肯定,同时也认识到“文味”与“诗味”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在唐代以前就初具规模。“言志明道”说明了社会生活乃至阶级属性对文章功能的干预作用,“缘情尚文”则显示了文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纵观整个古代文论,“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始终处于对峙发展之中。本文试以秦汉隋唐文论的状况分析为基础,找出文章理论双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近三十年来的文章学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0-1987年)为当代文章学的自觉期;第二阶段(1988-1999年)为发展期;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为兴盛期。文章学研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特点。回眸、考察新时期以来的文章学研究历程,不仅对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的自身发展和文章学学科的真正确立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现代文章学与古代文章学的汇通与互动,以及对未来的文学研究和文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茂军先生的新著《宋代文章学》,理论新见迭出,考证成绩斐然,是一部代表了当前宋代文章学研究水平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6.
"曾祥芹文章学"是从"一语双文"新语文观引发出来的.他独著《实用文章学研究》,主编《文章本体学》《文章阅读学》《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等书,建构了"一体两翼三层级"的文章学体系,主张语言、文章、文学三育的和谐发展,证实其学科开创和奠基之功.文章素养是整个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素养的中坚和核心.采纳运用"曾祥芹文章学"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写作学界的人们无不希望写作学尽快获得如同语言学和文艺学那样重要的独立地位。写作学至今未能获得独立的原因很多,一些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没有把写作学与文章学相对区别开来便是其中之一。这主要表现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两种“等同”观:把写作学等同于文章学,把写作学等同于文章写作学。两种“等同”观人为地削弱甚至勾销了写作学本身固有的独立性,使得理想中的写作学的独立地位无法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文人王之绩的《铁立文起》,按照以文章功用为主、以语体、体式为辅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古代文章分为五大类、一百零九种。《铁立文起》这种分类方式及其文体排序情况表现了作者尊经重史的文章学观。这种文章学观既是清代学者的自觉,也来自统治者的提倡。同时,由于这是一部具有教学辅导书性质的著作,书中的种种观点也与当时科举制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文章学是语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以写实为主的文章即普通文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专业文章(新闻文、史志文、应用文、学术文等)、变体文章(文学报告、文学传记、科学小品、杂文等)的读写听说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己任的语文学科,必须将“语文学”(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之一的文章学置于“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地位,从而树立“文章学意识”,即明确文章学是语文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学是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文章学是语文世界的鼎立学科。下面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在视觉传媒多样化迅速发展的现实中 ,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依然是写作教学的主要途径 ,在写作教学中 ,应改变“强调勤写多练 ,忽视阅读借鉴”、“急功近利 ,以例为证”的教学方法 ,正确处理多读与精读、丰富学养与写作借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直接作用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要以文本为本 ,明察文章结构之法 ;透过表面信息 ,扩展并丰富文章的审美内容 ;类比联想 ,发展迁移能力 ,领略不同文本的创造个性 ;延伸文章结构 ,锻炼构思表达技巧。总之 ,为写作教学目的的阅读教学 ,应是以文章学为特定内容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