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否善于独立采写,是衡量一个记者业务是否熟练的重要标准之一。何谓独立采写?简言之,就是单枪匹马去采访、写作。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按理说,既然是调查,不是人越多越好吗?人越多了解的情况就越多,人越多好的点子就越多,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其实,问题并非这么简单,采访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了解情况,而是要根据了解的情况写出稿件来,向大众传播。于是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便有了特殊之处,要边调查、边思考,考虑怎样选题、怎样取材、怎样提问、怎样观察。采访,实际就是在了解基本情况、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围绕“怎  相似文献   

2.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3.
独龙江感受     
1996年.我在新华社云南分社挂职锻炼。这年夏天,我有机会到全国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一独龙江地区调研采访.随后又在怒江州4个县调研采访。总计45天的调研采访对我了解国情,了解基层群众,上了一堂难以忘却的课。(一)我从昆明出发,坐18个小时的长途公共汽车到怒江首府六库镇。从六库坐Ic个小时长途车,到达灵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行程886公里.然后,步行三天,翻越高黎贡山,进入独龙江。在贡山县采访时,一提起进独龙江采访.人们都摇头,甚至用异样的目光盯着我。由于进入独龙江山势陡峭,路途艰险功地匕每年11月到…  相似文献   

4.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5.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几年来,笔者认为电视采访比之文字、广播采访要复杂。电视采访是以特定背景作衬托的采访,电视记者不但要能够在几分钟内设法得到通常需要几个小时的交谈才能得到回答。而且还必须学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同各种人交谈。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笔者根据“指令性计划”,前往某地采访一位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一般都很忙,何况他还是一家拥有16个分厂的企业集团的总经理。经过有关部门联络和数次电话沟通,他终于同意接受采访。采访前两天,突降大雪,道路交通受阻。当笔者经历近8个小时的危险旅途到达采访地时,没想到采访对象竟以工作忙、记者可以根据现有材料写稿为由,无意会见记者。  相似文献   

7.
丁四川 《青年记者》2009,(21):19-20
最近,中国新闻网“洛阳一记者采访时被打被拘禁长达8小时”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该报道称,“10月18日,洛阳一媒体记者因拍摄社会新闻被警方带上手铐、限制人身自由长达8个多小时,身上多处受伤。”  相似文献   

8.
这次随首都新闻采访团赴陕京输气管线进行实地采访,是我们这些年轻记者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陕京输气管线全程860公里,沿途多为人烟稀少的荒山秃岭,河流沟谷。我们每天要在山路上颠簸六七个小时,采访两三处施工现场,累得连饭都不想吃。  相似文献   

9.
做为一名记者,应必须具备多种优良素质,最重要的是独到的洞察力及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知识面狭窄难以为被采访者接受。记者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职业。要与三教九流打交道,因而,知识面越宽,了解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越多,对于采访的深入进行就越有利,这是我一次失败的采访而得出的深刻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320公里的往返距离;6个小时的驻留;一个简短的表彰仪式;一群不会干农活却又生龙活虎的城里人;一次人数众多但又别开生面的走基层采访经历——这就是第十二个记者节也是第十届省十佳评比活动盘锦行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淡化表彰但又不失规格,让每一个获奖的人不会觉得这个奖很轻;强调基层的采访,提醒了每个获奖  相似文献   

11.
今年初, 《羊城晚报》一位女记者出差到福州,在“的士”上听司机说,当官的做坏事,最怕《新闻半小时》,颇感惊讶,就临时改变日程安排,带着采访本来到福建电视台新闻部……。香港一位记者在福建采访,看了《新闻半小时》,萌发出写一篇专稿的兴趣,于是找到了《新闻半小时》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生命。记者在进行采访时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越多,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真实性就越高。而同期声在保证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媒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要站稳脚跟,就要掌握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的编辑技术。本文重点探讨了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的编辑技术,拟期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也许是由于他的职业原因吧,我对他三个半小时时采访居然换了三个地点——办公室、招待所、他家里. 我久久端详着这位采访过成百上千人的被采访对象: 高昂的阔额,剑眉下的深度眼镜,总是凝神苦思的眼睛,总是紧抿着自信的嘴角。  相似文献   

14.
采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人生热线》节目主持人苏京平,第一个感觉就是他这条热线的确够热的。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里,我的访谈十多次被热线铃声打断。回想我对近千个人物的采访经历中,这是被电话铃声打断最多的一次。苏京平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向我敞开了一个广播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国新闻网"洛阳一记者采访时被打被拘禁长达8小时"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该报道称,"10月18日,洛阳一媒体记者因拍摄社会新闻被警方带上手铐、限制人身自由长达8个多小时,身上多处受伤。"随后,针对媒体"洛阳警察围殴记者,非法拘  相似文献   

16.
刘江今年93岁了,采访他之前,我们琢磨着怎么也得跑个三四趟,这么大年龄的老人家,一次能支撑着聊半个小时就不错了。结果打电话预约,被告知:刘老一早就出门开会去了。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新闻采访与报道中,记常常与数字打交道,动态报道、经验报道、人物报道……各种题材的报道往往涉及数字。当记与被采访对象交谈半小时、一小时,对他们所介绍的新成就、新经验仍心存疑惑之际。  相似文献   

18.
苏洲 《青年记者》2020,(13):38-38
空无一人的杨春湖旁的武汉站、商铺林立的楚河汉街、横跨万里的长江大桥,疫情期间的空荡与几个月前我进行军运会报道时所见到的繁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1月30日,我在武汉市肺科医院第一次穿上了防护服,进入重症病区。当时的情况是,将要接受采访的中部战区总医院护士长刘孟丽已经在重症监护室忙碌了3个多小时,无暇放下病人出来接受采访,唯一的办法就是我进入重症监护室。这次采访,从穿防护服、进病区、出病区、脱防护服,再加上等待的时间,足足有3个小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新国十条"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节目主题、采访对象及方式、关键词三个层次展开分析,描述《经济半小时》房地产报道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正不到基层走一走,总隔着玻璃窗,视野就不够开阔;不转变工作作风,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转变写作风格,文章就难以鲜活,表达就不可能到位。自参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笔者共发表相关稿件百余篇,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积累了些许体会和心得。好新闻是"走"出来的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防区"。近年来,笔者主要负责吉林市磐石市的新闻采访工作。从吉林市区坐3个小时客车才能到达磐石市,再从磐石市到各乡镇,还需要少则40分钟,多则1个小时40分钟的车程。每次采访,花费在路上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