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的艺术     
陈泽浩 《新读写》2014,(9):41-41
音乐曾给我带来源源不断的乐趣和丰实多彩的生活,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感受最深的也是克利斯朵夫对音乐的通透理解。克利斯朵夫追求的音乐,融会着古典精神和民间气息。克利斯朵夫出身于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公爵的乐师,家人向他灌输了不少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这给予了他追逐音乐梦想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十九世纪末欧洲社会生活为背景,主要描写了一个德国音乐家的一生。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莱茵河畔一个小城,祖辈都是贫穷的音乐师。他从小有音乐天才,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成了小音乐家。他的祖父米希尔是一个具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的小市民,一心想把约翰培养成出人头地的“英雄人物”。小约翰经常出入公爵的宫廷,为他们演奏歌曲,受到达官贵人们的尝识,但他鄙视豪门,敢于反抗权贵,曾打翻侮辱他的贵族少爷。16岁时,他给参议官的女儿弥娜作钢琴教师,爱情使他陶醉、幸福,但门第的差异使他们无法结合,他终于被弥娜的父母赶了出来。社会上没有人重视他的才华,他对德国黑暗的现实极为愤慨。有一次,他在故乡看到普鲁士大兵欺侮一个农村姑娘。他挥拳相助,造成人命,闯下大祸,被迫越境,逃亡法国。[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涛声阵阵,自屋后传来。莱茵河无愁无虑自由自在地奔流着,雨点滴落江面,化成无数的圆涡跟着水波打转。岁月的遗迹有如一枚细小的石子沉寂海底。惟独艺术与生命绿波绕过重重樊篱,唱着永恒的赞歌奔向遥远。亘古不变的乐音中,隐约夹杂着声声婴孩的啼哭,响亮的哭声在美丽的莱茵河畔荡漾…… 约翰·克利斯朵夫生在德国一个小城市的穷音乐师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公爵的御用乐师,母亲是一个厨娘,舅舅是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克利斯朵夫对音乐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还在摇篮中作梦的时候,周遭喧闹的声响、骚动的阴影、痛苦、欢笑、恐怖,便在…  相似文献   

4.
李忠阳 《新读写》2014,(9):39-40
很多人说,一位艺术家的伟大,在于他舞台下的掌声。但我想,对于约翰·克利斯朵夫来说,这并不是全部。让他的生命折射出如钻石般光泽的,是他的爱情。那一段段直达心底的爱情,才是引导一个英雄人物走向高远与明朗的陌上繁花。  相似文献   

5.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他的父亲和祖父均是当地的宫廷歌手。贝多芬4岁时,父亲就教他音乐。但由于他年龄太小,开始对音乐表露出厌烦情绪。父亲为了使贝多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硬是用棍棒和拳脚,迫使贝多芬8岁时就能很好地  相似文献   

6.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中,儿童时的小约翰.克利斯朵夫用指挥棒指挥天上的云,命令云向东,但是云没有听从他的命令,反而向西走。小约翰.克利斯朵夫又发出了一道命令,让云向西去。这一次,云服从了。  相似文献   

7.
<正>《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沦为妓女之后的故事。聂赫留朵夫的愧疚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也是支撑他行动的力量源泉[1],如果说聂赫留朵夫是作者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那么他的愧疚则是他心灵中善念的化身。为了给自己的愧疚赎罪,聂赫留朵夫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进行碰撞,虽然最终上诉失败,但其中寄寓的人性理想却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辉。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相似文献   

8.
贝多芬与《月光曲》贝多芬(1770年一1827年)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他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一座美丽的城市──波恩。他的祖父在亲王的宫廷乐园当乐长,父亲也在乐团中当歌手。他五岁起跟父亲学音乐,后又随作曲家奈弗学习,1792年定居维也纳,从事创作和演出活动...  相似文献   

9.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最著名的长篇小说。1890年,罗兰24岁时就开始酝酿构思。1912年,小说完成最后一卷,前后历时二十二年,倾注了作家大量心血。这部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的十卷巨著,主要取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人类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事迹,其渗透全书的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尤其多受贝多芬的感应。罗兰这样谈到贝多芬与他的神交:“然后我又和他单独相对,倾吐我的衷曲,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些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浮着他的苦难,他的勇气,他的欢乐,他的悲哀,我跪着,由他用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在他的祝福之下,我又踏上巴黎的归路,得到了鼓励,和人生重新缔了约,一路向神明唱着病愈者的感谢  相似文献   

10.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在苏联一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直到翘起的小胡子中出现了一根根令他叹息的白毛。②像往常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在黑板上飞快地画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苹果,然后让孩子们每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临摹。③米哈朵夫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孩子们画的苹果简直可以拿到莫斯科去参加展览。  相似文献   

11.
雅乐是历朝历代宫廷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西周雅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最早形成的规范化、制度化的音乐文化,在当时雅乐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进步,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由于宫廷也有能力和条件运用当时最先进的音乐物质技术研究发展音乐,这样就使宫廷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了很深的艺术成就。而历史上的乐舞与民间音乐也正是在西周雅乐中才得以汇合,雅乐本身就蕴含有像十五国风这样的积极而具有生命力的成分。本文通过对西周雅乐制度的辨析来说明西周雅乐所具有的宗法性、开放性、教化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启迪人们思考时代与个体的互动关系,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本真意义,廓清心灵中躁乱的迷雾,让人们变得宽厚真诚,并自觉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3.
解读贝多芬     
古老的莱茵河默默地流淌着,历史悠久的波恩城年复一年地迎接一个个黎明……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出生在波恩城中一个宫廷歌手的家里。贝多芬3岁时祖父去世了。他的离开不仅使贝多芬少了一份疼爱,也改变了小贝多芬的命运,“艰苦”成了他童年的代名词。在他的印象中,除了祖父温和的笑容,就是父亲烂醉如泥的样子以及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小贝多芬从孩提时起就与音乐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贝多芬越来越迷恋音乐。他几乎把全部精力和感情都投入到那神奇而美妙的旋律之中去。从1798年开始,贝多芬的听力开始渐渐衰弱。一天,他的耳朵中…  相似文献   

14.
吴珂 《中文自修》2022,(3):24-25
<正>我这样理解《复活》:聂赫留朵夫灵魂的复活,玛丝洛娃生命的复活,革命者对一个时代的复活。小说的一开始,聂赫留朵夫公爵在一次庭审中遇见了自己曾经亵渎过的美丽少女玛丝洛娃,他见着她明明无罪,却因为庭审人员的荒唐而背负了苦役,出于良心的不安,聂赫留朵夫下定决心婚,想"洗白"自己的罪孽。我想,一时的冲动脑热谁都会有,而聂赫留朵夫却付诸了行动,也正是在聂赫留朵夫的申诉途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见证社会对百姓的压迫,由此开始了灵魂的复活之旅。  相似文献   

15.
快活的磨坊主和他的后裔从前,有个德国人叫维特·巴赫(1685~1750)。他是个快活的磨坊主,也是个音乐家。他一边碾面粉,一边弹拨齐特拉琴。兴许,还唱唱欢乐的歌曲。维特有个儿子,名叫汉斯,是个织地毯的。汉斯酷似其父,天性快活,也是个音乐家。汉斯拉小提琴,父亲弹拨齐特拉琴,琴声和谐优美,父子俩还不时搞搞二重奏。汉斯也有个儿子,叫克利斯朵夫,做过宫廷乐长。他有两个男孩,是一对双胞  相似文献   

16.
贝多芬     
贝多芬的祖父出生在荷兰的安特卫普,20岁时住到了波恩,做了当地大公的乐队长。波恩在德国的西部,临近莱茵河畔,是个文化发达的城市。他的祖父除了宫廷乐团工作外,还兼作葡萄酒生意,而贝多芬的父亲早年在宫廷乐团担任男高音歌手,由于喝葡萄酒成性,渐渐地嗓子就不行了。贝多芬的母亲是一个厨子的女儿,开始的时候嫁给一个男仆,后来丈夫死了,便嫁给了贝多芬的酒徒父亲。贝多芬出生以后,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一些出息,当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四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  相似文献   

17.
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能飞快地调出各种颜色,闪电似的画出各种线条。尽管他爱发脾气,但所有的孩子还是特别喜爱上他的图画课。他在苏联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的图画课,直到翘起的小胡子中出现了一根根令他叹息的白须。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范图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在黑板上飞快地画了大大小小十几种苹果,然后让孩子们每人选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米哈朵夫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孩子们画的苹果…  相似文献   

18.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它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的伟大声誉,获得了世界人民的注目崇拜和热爱。小说的基本主题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人生及命运,这一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坎坷曲折的遭遇揭示出来的。整的来说,克利斯朵夫是一个贝多芬式的人物,一个才华横溢天赋极高的音乐家。在他身上,寄托了作家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包含着作家本人对艺术的使命、人生的目的和社会前途等一系列哲理问题的深边思考。同时,克里斯朵夫又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严肃正直的艺术家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作者:熊芳芳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8月文学能够带给我们审美享受,这是一种必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描写了一位苏兹老人读克利斯朵夫根据古老赞美诗谱的曲子时的精神变化。他先是"手索索地抖着,大颗泪珠从腮帮上淌下","浑身打颤,气呼呼地……"此后,"一连几天,他好像出了神了,他再也不想到他的痛苦,不想到冬天,不想到黯淡的月色,不想到自己的孤独。周围的一切都是爱,都是光明"。在这里,老人胸中的审美情感唤起了他对人生的重新审视,帮他树立了新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0.
<正>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边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的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一天,像往常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