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纾,作为古文大家,既兢兢于古文,又热情于小说翻译与创作,其中的转换因子是"小说笔法".林纾对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笔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圆融,并逸出到小说翻译与创作,使其古文与小说独具风味与魅力,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体现了雅俗文学的共容与交融.林纾和他的作品凝固成新旧文学的临界态,而"小说笔法"则成为这一状态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方苞以为古文杂小说乃不讲义法之表现,会导致为文不够纯正,故而严忌小说。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使文章生动传神,尤其是涉及人物描写或叙述细节时,其古文便与小说笔法又每有相通之处,具有重细节、含虚构、富趣味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用小说笔法写散是取小说之长补散之短,增添散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读,从而使散创作从单一旧模式中跳出来,给散创作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分散性研究较多,但张爱玲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与创作中应用的研究却成果了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笔法”为切入点,将张爱玲研究与《红楼梦》研究相结合,分析“红楼笔法”对张爱玲小说语言、叙事方式与意境营造的影响及应用。具体而言,张爱玲模仿、套用、描摹《红楼梦》的语言表达,借鉴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赋予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远的美感。在叙事层面,借鉴《红楼梦》的多元叙事视角与封闭的叙事结构,结合“镜子”“月亮”等意象营造出苍凉诗境,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林纾的小说创作实践显然受到自身小说翻译实践的影响,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小说内容上,林纾小说受所翻译的西方小说的影响,表现出现代爱情观念的觉醒以及小说社会批判功能的突显;在小说的形式上,林纾小说借鉴西方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是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的一种自觉变革。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继承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博纳众长,脱去陈骸,转益多师,自标灵采,在其小说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笔法,求变、求新、求活,使思想内容得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以女性诗意而弥散的视角,用亲切的感性姿态从单纯而深邃的主题、苍凉而浪漫的情怀、纤细而透骨的写实、古典而通俗的韵味四个方面,浅析张爱玲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女性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觉醒意识和美丽而优雅的中国女人笔法.  相似文献   

8.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继承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博纳众长,脱去陈骸,转益多师,自标灵采,他的小说创作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笔法,求变、求新、求活,使思想内容得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通过仔细分析著名翻译家林纾的译著,可明显感到其受到当时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和影响,从而证实了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合理性,并运用该理论对林纾这位伟大的翻译家作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1.
“兴象”是一个传统的美学概念,穷其渊源,它既与中国诗歌“赋、比、兴”中的“兴”是相联系的,但又突破了“兴”的窠臼,把“象”的呈现作为和“兴”并列的一个内容。而“象”一方面得力于天然,另一方面得力于人力,“兴”与“象”的关系不同,情韵的表现方法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2.
林纾的“口译者”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纾的“口译”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其实他们也是“林译”作品的重要参与,王寿晶,魏易,陈家麟,普宗巩等精通西,并有着一定的学修养,与林纾合作默契,为林纾能翻译出这些多优秀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其他一些“无名英雄”,我们也要肯定其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应有的地位,当然,他们对林译作品的失误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中化",是林纾小说翻译方法的实质与特点。从语言层面来看,林纾的"中化"翻译可以用省文、增文与变文三种方式来概括。从文化层面看,林纾的"中化"翻译遵循着叙事为主、重视叙述的逻辑与严密性、强调意思的清晰和显豁,以及考虑中国文化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等准则。"中化"的翻译方法既是林纾的翻译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翻译的不足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有追求的政治教师,始终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够充盈着和谐的阳光,闪耀着灵动的火花,洋溢着智慧的音符,孕育着时代的生命。构建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综合构课,板块设计、弹性展开,多着并举、精神共舞,人本合一的圆融的政治课堂,成为教师们不断探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林纾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学家.《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旗下最为重要的综合性刊物,在它的早期刊发了林纾大量的译作和诗文,成为林纾作品发表的重要阵地.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林纾与《东方杂志》都受到了陈独秀等激进派的严厉批判.林纾致力于译介西学,最终落得个“守旧”之名;《东方杂志》以理性之态度启导国民,介绍西学,也同样落得个不新不旧的“杂乱派”之恶名.  相似文献   

16.
外文作品的翻译工作是我国早期了解外国思想、科技、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的有效手段,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字的运用主要是受到翻译者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外国研究者曾经提出了将意识形态纳入到翻译研究工作中,并探求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求能够在二者之间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本文即是对小说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操控与翻译进行的分析,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为例,了解翻译工作和意识形态操控之间的合理性,并运用这一理论对林纾的翻译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18.
商务印书馆早年名声鹊起,效益奇丰。除教科书广为发行外,严复的汉译名著和林纾的翻译小说的出版,尤其是后者所带来的大规模品种,在商务印书馆的产业化运作下,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十几年间,在商务印书馆教科书之外的业务撑起了半边天,为商务印书馆品牌串红起到了功不可没之效。作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奠基人、最后的古文家,林纾依托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的推动下,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李老师:您好!在写作训练中,老师常常提醒我们要学会运用“浓情笔法”,您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种写作方法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