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理论的发展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电影改编作为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之间最典型和最直接的互动,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七十年代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研究才正式进入学术研究体系,而国内的文学电影改编研究远远滞后于国外。因此通过四个时期八大阶段来系统回顾和梳理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探索改编研究理论演变的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解构文学电影的二元对立,拓展我国改编研究的视野,以期对我国改编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主要有两种倾向:忠实于原著;颠覆原著。判断改编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应该看其是否忠实了原著,而要看最终的影像文本是否符合美学和历史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对中国当代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这一现象的分析,对建国后中国电影改编研究的得与失作了简单的梳理与总结,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法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董鑫 《华章》2011,(12)
本文首先探讨了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异同比较,以<德伯家的苔丝>被改编成<苔丝>为例.进而以小见大,推广到多数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与原著的比较:(1)电影偏重情节的起伏;书写重视思想的深度;(2)电影可能带给人当时的震撼;名著可以给人长远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目的:影视借助原著的艺术影响力而赢得社会关注,谋取正当利益;而名著在翻拍过程中重新获得大众青睐,引导读者获得更深层次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试论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名改编更难建国以来,鲁迅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仅《祝福》、《伤逝》、《药》、《阿Q正传》四部,工作虽竭尽才智,仍不免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电影改编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拓宽内涵,进行审美的阐释和创造。  相似文献   

6.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获奖之后受到了越来越多影视圈人士的关注,如何改编莫言小说成为摆在电影人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小说文本的选择、改编风格的追求以及改编方法的适用三个方面总结了以往莫言小说电影改编的经验,希望这对中国电影人开发"莫言小说"这座文学宝库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尹兴 《宜宾学院学报》2005,5(2):115-117
全剖析中国学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从中国电影学改编题材的变化和改编原则的变化来探讨新时期中国电影学的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电影界掀起了一股青春校园题材热潮,这些电影大都由热销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成。小说本身就是电影重要的改编来源,而具有新媒体时代特征的网络小说,与电影更具有共通性。这股青春校园题材热潮凸显了二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共通性,同时电影在对网络小说改编时又根据自身特征作出了相应的改变,显示出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之初的电影改编与伤痕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之初,文学和电影开始复苏。伤痕文学的兴起,直接引领了电影理论的大讨论和电影实践。改编自伤痕文学的电影,在文学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各方面受到伤痕文学的影响。作为一种接受方式的电影改编,从弘扬人道主义和淡化反思精神两方面对文学做了当下的"重读"。  相似文献   

10.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由于文学自身、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改编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和规律。文章选取了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阶段试着探索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1.
与原著相比,一些电影叙述内容单薄无力,表达暧昧,视听觉影像媚俗化,虽然暂时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对电影的长期发展毫无好处。电影制作方与观众方不是对立关系,电影的艺术审美与娱乐性也不是对立关系,它们二者相辅相成,具有双向建构的特性。电影应当将特色鲜明的影像运用、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个性塑造、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挖掘展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健全的充满生命的影像语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我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发展历程,结合一些具体作品来分析影视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利与弊,探讨今后文学作品与电影如何更好的结合,为观众奉献上优秀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3.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的独特艺术.它与其它前辈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继承、借鉴关系,尤其与文学中的小说有着不了的情缘.<巴黎圣母院>是雏克多·雨果的力作,试图通过它的两个电影改编版本之间比较,来探讨经典改编的是与非及电影改编的忠实与否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肯·克西的代表作<飞越疯人院>是一部反主流文化小说.它以一个印第安病人布罗姆登的视角,再现精神病院的丑陋内幕,揭露美国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1975年,这部小说被捷克导演福尔曼改编成同名电影,并成功地搬上了银幕.影片与原著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中心人物布罗姆登进行了边缘化.本文旨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是中国电影改编不可或缺的艺术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电影改编的意义走向:传统叙事因其具有跨越历史、跨越文化、跨越媒介的特性而纵贯于中国电影改编史;原型叙事为电影改编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经验;教化传统是电影改编无法回避的叙事立场,它不仅为电影改编提供素材,而且提供成熟的叙事经验或策略;传统叙事美学常常成为电影改编的美学向度,两者存在着传承与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电影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建国60年来,我国小说电影改编在时代条件、文学状况和电影自身发展情况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观念上不断深化,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理清我国小说电影改编的历史过程,对推动改编电影发展,繁荣电影创作,提升我国电影业的整体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影《白鹿原》游走于雅俗之间,改造了原作的叙事主线,使其叙事含混、破碎;试图以轻盈的画面表述复杂故事,定位不甚清晰;以影像奇观取代厚重思想,原作的精神意义被消解。  相似文献   

18.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9.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该书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艺术境界博大精深,这是理论界所公认的。然而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小说在内容方面一般不受篇幅限制,电影则必须服从时间性的要求。论述了笔者拟从材料的取舍、人物形象塑造、影片色彩运用,以及故事情节方面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一些基本想法。其中主要是对内容的删节,因为在区区一部影片中是不可能完全展示该小说的完整形象的。所以,谈及改编,肯定要有所取舍,但是前提是不伤害小说的主要情节以及主题深度。  相似文献   

20.
电影和文学的中国式婚姻——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由于文学自身、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改编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和规律: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尽量地学习模仿文学;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自觉化的道路上借助文学这个拐杖,取长补短的同时又保有自己的独立;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俯下身来迁就电影而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