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即将结束在中国的任期之际,我感到有必要向《中外文化交流》杂志表达我最热烈的感谢之情,感谢它使我有机会向中国人民介绍塞浦路斯拥有9000年历史的文明。同时,我还要对该杂志为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所做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我认为文化的力量要比政治的力量更加强大,因此我在任驻华大使期间将促进塞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作为首要工作之一。塞浦路斯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两国在吸收其他文明精华的同时,都保留了本国独特的文化和文明。我即将结束3年多的任期离开中国,而这恰逢塞中两国建交30周年。为庆祝这一时刻而举行的各种活动表明了我们对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3年里, 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官员互访频繁,从而极大地加强了两国人民的理解。我相信目前正在进行的将塞浦路斯诗歌翻译成中文的工程将成为两国文化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在我任职期间,我竭力与中国的同行合作以实现鲁迅先生所说的“相互关心,消除漠然”。我相信我们努力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促进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向中国和我许多中国朋友说“再见”是件令人伤感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正在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改变自身命运的历史性时刻。 不过我将以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包含有文科教材。 1995年春夏之交,国家教委高教司文科处处长刘凤泰同志找我,要我负责组织编写《中国历史》教材的任务。我有顾虑,因为我没有在大学教过中国历史课程。只是多次讲授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分支:中国思想史,由我任总主编不甚合适。凤泰同志说,编写中的困难,教委文科处可以帮助解决,各分卷的主编要聘请有经验的中国历史教授来担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上马了,当年夏季在东北师大召开了第一次编写会议。  相似文献   

3.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的化参赞扎哈罗夫先生及夫人伊琳娜-扎哈罗娃。谈话间,两个人对中国化的热爱和谙熟使我在惊讶之余,不禁暗自钦佩。虽然参赞夫人与我们的交流需要由参赞先生充当翻译,但她对中国的民间化,特别是中国民间玩具的研究,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开朗健谈的她对中国情结也是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4.
我爱中国画     
在中国两年半的执教中,我看到了品种繁多的中国艺术作品。一个国家有如此丰富的艺术历史,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精美的刺绣到精致的玉雕,中国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及对自己作品的精心创造都是为世界所公认的。我最喜爱的是中国画,特别是那种使用深浅不同的墨色来表达的中国画。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在写字台上的一面墙上就挂着两幅中国画,使我回想起我第一次为这种画的风格与特色所吸引的情景。这两幅画分别画了两座山:第一座山犹如从水面上升起,俯瞰着河中顺流而下的几只小船;第二座山越过一片松林高高地耸立在一个小村之上,村中…  相似文献   

5.
1992年11月,我接受伊利诺大学音乐学院的邀请去那里讲学并进行音乐研究,到1993年7月回国。这期间我除了在伊利诺大学工作之外,还应邀到匹兹堡大学音乐系和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进行短期讲学,到过奥斯汀、休斯顿、芝加哥、锡拉可斯、纽约和华盛顿等地参观、考察,还应邀去波士顿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去斯托克顿参加了“第七届国际大众音乐研讨会”。我在美国期间,接触了很多在美国的中国音乐家。他们以独具的才能和艰辛的奋斗,在美国形成了中国音乐网络;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从没有过的。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最好时机…  相似文献   

6.
“我能成为革命前辈创建的新中国的公民,感到无比自豪。我亲眼看到了一个古老的国家重新焕发青春,我年虽已80,但仍然感到年轻,并且迫切地想要做更多的工作。”在庆祝80寿辰的茶话会上,爱泼斯坦吐露了他内心真挚的感受。爱泼斯坦的父母在他只有2岁的时候,就带他来了中国。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平涛我曾经在几所大学作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演,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热情和兴趣。不仅是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即或是工科大学,例如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为他们学校的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学生们欢迎;我利用到...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从渥太华到蒙特利尔的时候,同行的人带我去了蒙特利尔老城,去了大教堂,去了蒙特利尔奥运中心,后来在中国城吃的午餐,可没有去拉丁区。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无数次地奔波于渥太华和蒙特利尔之间的417高速公路上,在很长时间内,蒙特利尔拉丁区一直不是我和我像机镜头的目标,虽然也曾多次驾车从拉丁区穿过,就是觉得这里的房子太普通,没有吸引我像机的理由。所以,我没有停车。后来,一个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加拿大朋友,其二胡拉得很专业,他非常正式地下帖子邀请我们参加他的独奏音乐会,地点就在蒙特利拉丁区的一个小画廊里。我们到…  相似文献   

9.
广东人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是很大的,中国电影自开创至今已快一个世纪了,其中我广东人从事电影事业的为数不少,无论在创业、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工以及其他工种,都有杰出的成就。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有4个“最”,也为我广东人所拥有。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见到立陶宛驻华大使戴·沃维利斯先生, 是不久前在中国和波罗的海三国建交10周年的庆祝宴会上。那天宾客如云,作为主人,沃维利斯先生无暇和我多聊。而大使那位才貌兼备的夫人,却以其去年3月份在“2001北京国际妇女艺术展”上的画作令我印象深刻。终于等到了可以采访百忙之中的大使的机会了,我受到了热情的邀请:“走,到我家去,和我夫人一起边喝咖啡边谈。”就这样,我走进了大使的家。温柔的女主人放下手中的画笔,微笑着迎上来,我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她还未完成的几幅画作所吸引——工笔,却很有些不那么“中国”的西方味道…  相似文献   

11.
上完了中国书法课,我爱上了这门独特的艺术。我学到的不仅只是使用毛笔的技巧,更是东方哲学和化,它使我更加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异与同。中国书法的运笔和结构、个体与全部、枯与湿、大与小、快与慢、阴与阳……其中充满了哲学的奥妙和人类的智慧,表现出人的生命的运动。这是西方美术中没有的。 中国书法为我开启了一道门,学习它将使我受益终身。[编按]  相似文献   

12.
埃文斯·卡尔逊(EVANSF·CAlll3ON)是中国人民真挚的友人,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他比我长18岁,照中国的说法,我们是“忘年交”。在58年前,他同刘白羽、汪洋和我等到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八路军敌后根据地进行考察,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5省,行程30X)余公里。我们一同在炮火中穿过敌人的防线,一同过着敌后艰苦的生活,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那时他42岁,我24岁,刘白羽和汪洋比我小一些,所以他以年轻人阿OUNGBOYS)称呼我们,而今天,我这个“年轻人”已经是80多岁的老翁了。值兹纪念他百岁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毗邻的文化大国,两国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采的民间艺术。中国人民对俄罗斯的文化艺术,诸如音乐、民间舞蹈、民歌、芭蕾舞、大马戏等等绝不陌生。特别是近几年来,两国间的文化艺术往来络绎不断,生动活泼,令人欣喜。最近,我就这个问题走访了俄罗斯驻华使馆。文化处一秋波塔(POTAPENKO)和新闻处H秘伊萨耶夫(ISSAEV)在一间宽敞的大客厅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们二位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待我说明来意,,他们就滔滔不绝地开始了介绍。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中国,两国签订了包括文化、…  相似文献   

14.
去年一月我应邀访问台湾。欢乐的笑容,熟悉的乡音,家庭式的会晤,坦诚的交流,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两岸相隔虽近50载,但民族之情,国家之情,文化之情,语言之情,始终把两岸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中华巨龙的腾飞始终是两岸人民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台湾民主基金会执行长高辉教授在发给我的邀请信中,写下了“共创中国人的世纪”这样的语言,令我激动不已。今天我翻阅当年的台湾《中国时报》,始知早在本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预言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当时中国人民正处在列强侵略和清王朝腐败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这个预言恐…  相似文献   

15.
我在日本工作期间,因参与策划一些美术展览,常听人谈起活跃于日本画坛的中国画家吕中元。渐渐地,我对吕中元及其绘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建国门外秀水南街奥地利驻华使馆大使官邸西侧的一间会客厅里,记者见到了应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邀请来华访问的魏德(WOLTE)夫人。她身材高大,眼睛明亮,浅栗色的头发剪得短短的,脸上挂着爽朗亲切的笑容。寒暄过后,她便用妇熟的汉语就中国电影和我们款款而谈。记:魏德夫人,您第一次看中国电影是什么时候?魂:那是1972年。当时我丈夫在纽约任奥地利驻联合国大使。有一天,中国驻联合国大使黄华先生请我们吃晚饭。饭后看中国电影。在那之前我还从没有看过中国电影。我记得很清楚,那部电影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那音乐、…  相似文献   

17.
左贞观是著名的俄罗斯籍华裔作曲家,也是第一位荣获“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的华裔艺术家。“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6岁到俄国定居。我接受的是中俄两个国家的文化和教育,这使我的生活很有意思。我的根在中国。”这便是左贞观在接受我采访的开场白。左贞观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系中俄混血血统。其父母均曾在复旦大学教书。适值1958年反右时期,其父遭遇不公正待遇。1961年,母亲将其4个孩子统统带往前苏联学习生活。左贞观曾求学于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大提琴专业和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学毕业后,作为职业作曲家,他在前苏联对华广播的…  相似文献   

18.
肇庆市首届“端砚文化节暨中国文房四宝展”虽说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那隆重的场面、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毕竟这是端砚问世一千多年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化节,我作为“端砚文化节暨中国文房四宝展”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自然是感想颇多。  相似文献   

19.
异域之眼     
我是一个中国人,人生三分之一的时光却又是在东邻日本渡过的。所以,当我第一次踏上西方世界的领土,第一次领略到西方世界的人情、风俗、制度时,东西方化间所折射出的巨大化差异,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令我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20.
5月4日,我如约来到瑞士驻华使馆,采访了瑞士驻华大使周铎勉先生(Dominique Dreyer)。最早认识他是去年年初,经罗马尼亚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鲁白安先生介绍认识,那时得知周铎勉是现在在中国工作的老资格汉学家之一,对中国化很有研究。在和他一年的交往中,我发现这位大使还是位音乐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