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薛涌 《课外阅读》2011,(14):54-58
2010年夏,《南方周末》报道了豆瓣网上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网络讨论小组。该小组的成员主要是"八十年代后"。他们在一起批评"五十年代后"的父母,甚至发泄自己的愤怒。他们的父母多为小学老师,最爱看CCTV、春晚。在子女眼中,他们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但另一方面,这代人的父母为了他们的成长作出了  相似文献   

2.
《今日中学生》2013,(11):4-7
最近某卫视亲子节目热播,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关于家庭教育,有这样一类父母很特别,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竞跟“动物”挂上钩。  相似文献   

3.
柯进 《成才之路》2011,(1):92-I0021
最近,网络上一个有近2万组员的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这个小组,在网络上讨论的话题,大多集中在父母如何对自己造成伤害,对于几乎相同的“遭遇”,他们彼此安慰,  相似文献   

4.
家长的苦恼 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基本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有时父母即使主动与孩子交流,也难以打动他们,更多的回应是冷漠。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反映与父母在一起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很反感与父母在一起,一听他们说话就感到不耐烦。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几年来一直在做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根据我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了解,发现留守儿童中学困生占大多数。就我校而言,学困生的比重也大。通过对他们的“诊断”,我发现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有个共同点:学习习惯差。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得到真爱,没有得到应有完整的爱。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少或者是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自控能力差的儿童变得不上进,学习成绩下降。正如干涸的土地,他们渴望得到源源不断的爱的滋润。如何解决好这部分学生的转化,最初我很困惑,很迷茫。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他们多数从小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去爱别人,他们习惯于接受父母付出的爱,从不知父母所受的苦,更不思回报父母的情。子女与父母不是同时代的人,在对待人、事方面存在着分歧。面对学习压力和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或抵触或敬畏的情绪,他们大都反感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易出现沟通障碍。  相似文献   

7.
行阳 《家教指南》2005,(8):30-31,40,41
父亲董广瑜(中学副校长):前面有位同学的发言,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追星”,父母该怎么办?据一项对青少年“追星”现象的调查显示,看着孩子成天沉迷于“追星”,大多数的父母都束手无策。于是,便整天提心吊胆,总是担心孩子因为“追星”会影响学业,甚至误入歧途。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谈星色变”,只需尝试着这样做:第一,要正视明星。就是要正视明星的长处和短处,目前,有不少父母总带着歧视的眼光看待演艺明星,甚至认为他们唱唱歌演演戏,没什么了不起。因而,看见自己孩子对这些人如此崇拜,实在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还有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故意贬低明星。两代间的隔阂因而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升入初一的那一年,学校开设了几个兴趣小组。我对化学特别感兴趣,很想参加化学小组。可是,加入化学小组要交50元活动费,我家里条件不好,每一元钱都得计算着花,我实在没法向父母开口要这50元,只好放弃。  相似文献   

9.
如何批评     
刘霞 《生活教育》2014,(7):121-123
经常有父母和我倾诉,说他们很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要求很高,看到孩子哪里做得不对,都会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可让他们觉得特别头疼的是自己的孩子似乎天生就不受教,无论父母怎么批评、打骂就是屡教不改。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和父母进行激烈的肢体及言语的对抗。父母们苦笑着说:“孩子就是父母前世欠下的债,这一世是来讨债的!”  相似文献   

10.
离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粗暴。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管。没有责任感的父母,一旦看到孩子学习退步,就对他们责骂加棍棒。孩子就对家产生了恐惧、反感和厌恶,甚至在外过夜、离家出走。二是放任。离异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孩子不是觉得有冷漠感,就是觉得有无聊感,与家庭日益疏远。这时,外界一旦有人给他们“关怀”、“温暖”,他们就很容易“羊入虎穴”。三是简单。离异父母对子女生活学习无暇照顾,一味地限制孩子外出与人交往,与外界隔绝。然而孩子的心是关不住的,为了对付家长,他们学会了撒谎,找到了对付家长的…  相似文献   

11.
有无自尊心,是儿童能否成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儿童的自尊心高与低,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那些有高度自尊心的儿童,父母对他们很关心,对他们的爱好、提出的问题,甚至对他们的小伙伴都很感兴趣。这些儿童的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且要求孩子们的行为好,他们严而不厉,大都用奖励而不用惩罚来对待孩  相似文献   

12.
春暖花开     
钱碧玉 《中国德育》2007,2(9):89-90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家境富裕,父母醉心于商场忙于赚钱,疏于对他们的教育。于是,他们被送到寄宿制学校,远离父母,远离亲情,更远离了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这些孩子身上,有着一些共性特征:自私、冷漠、任性,不爱学习,更因为缺少爱,所以不懂得关爱。  相似文献   

13.
王向阳 《考试周刊》2013,(62):179-180
<正>现在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的孩子放学以后无人看管约束,像荒草一样随意地生长,家庭教育缺位,孩子学业荒废。近年来,我校把这些学生按村组组成课外学习小组,让孩子在一个有约束的良好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并从多方面提高小组学习效率。1.勤家访,争取得到每一位家长或监护人的配合家访,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着他们的学习小组,可以使调皮的学生有所收敛,提高小组学习效率。家访,可以引起家  相似文献   

14.
一、家庭教育模糊的性别导向是造成孩子性别意识失衡的首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性别教育的启蒙老师,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性别角色不规范,就会影响孩子性别取向的确立,从而扰乱他们的性别认同。家中阴盛阳衰、父母长期分居、亲子关系不良、父母关系不和等都很容易导致男孩儿女性化、女孩儿男性化。  相似文献   

15.
滕朝阳 《教育》2010,(9):11-11
父母当然就是父母,而不会是别的什么,这难道还有疑问吗?但对这样很传统的观念和说法,现今的孩子显然不满意。在他们心中,父母已成别样的事物。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届的全体同学们:我很荣幸与米勒教务长一起欢迎你们加入耶鲁大学。同时,我也要向那些陪伴你们到此的亲朋好友,特别是向你们的父母表示热烈欢迎。作为四个大学毕业生的父亲,我理解作为父母的你们,此时此刻对孩子们的成就有多么骄傲,对他们的未来有怎样的期望以及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家长们,请你们放心,你们的孩子将爱上这里!不管你们是耶鲁大学的校友,还是因为孩子  相似文献   

17.
刘业庆 《德育信息》2002,(5):54-55,57
农村中学生的父母离婚、父母死亡、父母外出打工等对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到底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还没有上学时,我相信父母。因为父母会做饭,会写字,会种庄稼,似乎没有什么是他们不会的。我认为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所以我很听父母的话。上学以后,我相信老师。因为老师会写更多的字,会做题,教给我许多的知识。他们似乎比父母更有文化,我又认为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所以我很听老师的话。可是在父母面前,我却越来越不听话了。  相似文献   

19.
孩子蹒跚学步以后,大多数家长或看护人就开始有意识地去教孩子学习新的词语。在成人的不断教授下,孩子能说出的词汇越来越多。但是,某一天,细心的妈妈会惊奇地发现,孩子说出了成人并未直接教给他的词汇。那么,孩子是从哪儿学的新词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学习新词的途径很多,如父母直接教授、从别人对他的讲话中学习、从动画片中学习、听别人交谈时学习,等等。事实上,对很多孩子来说,从听到的其他人之间的交谈中学习新词在他们的词汇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任何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汇,每个词语又都有不少用法,父母…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赐予的,但我们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名字,再幼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常遇到有些父母忘记了孩子自己的名字,他们以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有权为孩子做出选择;作为教师,也常麻烦家长督促、检查孩子作业,并且凡事都要求家长签名。也常见有些父母不辞劳苦,每天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自己再步履匆匆地赶去上班;也常见已满头华发的爷爷奶奶拎着书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