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捧起这部讲述国外风情的游记,仿佛打开引领我通向大千世界的窗牖。不必为如何到达那千里之外的异国风情发愁,带着脚印从未企及的渴望,静静享受面前优美的文笔,随着作者的脚步,想象的翅膀在不知不觉中得以伸展。  相似文献   

2.
正李怀宇这本《知识人》价值,不仅仅在于她为我们勾勒了十六位台湾"知识人"的形象,更是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知识人群体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补充"和"开拓"。很荣幸,201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本《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  相似文献   

3.
王丽雅 《中国出版》2012,(20):53-57
利用《中国文化印象》调查数据初步展示了汉语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四国传播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央视春节特别节目<行走唐人街>选择了春节这个典型时刻和唐人街这个典型场域,实现了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华文化的符号呈现和形象表达;同时又以宏大叙事与微观讲述、直播主导与整合传播相结合的传播创新,整合了节目内容资源和沟通交流渠道,实现了注意力资源在新传播范式下的重新聚合和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电视新闻的权威重塑.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融入外国电影并逐渐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本文就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应用及传播为例,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因素的考量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好莱坞常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策略与手段,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塑造更为正向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时尚电子杂志《INTERPHOTO印象》入手,对其封面内容进行分析,试探讨客观时尚同波德里亚的时尚观点的区别,讨论文化权力对社会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宣振宇 《今传媒》2022,30(2):85-87
影视作品的文化传播需借助媒介来呈现,历史剧的传播也不例外,其中“叙事”在传播中的占比较大。文章以《觉醒年代》为研究对象,以视觉媒介的形式,从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符号、叙事意象等多个维度分析历史剧的传播方式,以文化传播相关理论为导向,研究分析历史剧的文化传播新图景。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14):54-57
《文化与符号经济》在哲学、文学、人类学、经济学的跨学科视域下借鉴国际前沿理论,多侧面、全方位展现国内人文学者应对迅速崛起的符号经济大潮,知识转型实践中的自我探索,有着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和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桃 《今传媒》2017,25(11)
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以自然为媒介、将山水媒介化,并且把源于神话传说的形象——刘三姐置于漓江山水间,从舞台剧到电影再回归自然历经两次祛魅过程.在一次次的文化传播中,"刘三姐"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印象·刘三姐》在传播中成就本土文化产业的深层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种相关机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沉淀、意义变迁、祛魅提纯、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李钧 《出版广角》2011,(10):68-69
曾纪鑫新著《一个能够走多远》让人感到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惊喜。亲切是因为他延续了业已成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路径,依然持守新启蒙立场和新历史主义精神,还有大气磅礴的跨文体写作试验;让人惊喜的是他没有固步自封自我复制,没有停留在既有的风格上,而是继续拓展,行走得更远,思路更宽广,穿越了更多迷障,在思想与  相似文献   

11.
王鸳珍 《声屏世界》2009,(11):37-38
《我的丑娘》是一部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巨额投资、没有任何炒作的“三无”家庭伦理剧,面对“四星联播”、被媒体炒作得热热闹闹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强势登陆,在地方台低调亮相,却缔造了收视率是对方数倍的神话。这部“草根”“市井”题材剧被称为老百姓最喜爱的催泪大戏,获得了包括白领在内的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消费能力的观众的喜爱,并引发了网络对伦理道德的新一轮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2.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作为主流媒体的浙江卫视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联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共同打造了一档以党史知识为主题的文化益智类节目《世纪航程: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学习达人挑战赛》.节目组从全国各地海选了100名党史学习达人,通过6期节目的 答题比拼,决出一位党史知识学习冠军.节目播出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电影《赤壁》为例,从身份、制度及内容三个方面对跨文化传播中民族文化符号意义的象征性参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胡怡 《出版参考》2015,(6):27-28
《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册,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在为期一年的夏威夷访学期间,将自己在当地的所见所感记录成的日记.作者踏着洛克的足迹,风餐露宿,攀爬数十条山道,实践着他所倡导的“博物人生”.他以第一人称的游记体生动记录并用精彩照片展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大量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  相似文献   

15.
高盛楠 《新闻窗》2014,(2):41-43
王全安团队精工细作了7年将民族史诗般的小说《白鹿原》搬上了银幕,电影公映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却饱受争议,褒贬不一。白鹿和朱先生这两个核心意向的缺失,让对《白鹿原》饱含期待的读者慨叹《白鹿原》丢了核心和灵魂,观众也并不为田小娥的大篇幅情感戏而买单。  相似文献   

16.
张晓萱 《视听》2022,(3):58-60
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以"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重温流传千古的英雄赞歌.本季节目在延续"和诗以歌"原创模式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充分发挥"音乐+经典"的表达优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英雄精神的当代传承为切入点,运用融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方式,借助言语文本符号、非言语符号...  相似文献   

17.
最初翻阅《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一书时,不会想到去为它写一篇评论。这首先是因为该书与其说是一本闪现着思想火花的专著,不如说是一本带有综述性的教材,书里夹杂着来自技术决定论、品牌研究等不同视角的各种观点,议题并不集中。另外,笔者本人并不喜欢英国的文化研究,这一思潮的许多代表作家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学者有一种莫名的故作高深和含糊其词,而且通常站在一种调和主义的立场之上。这种模棱两可的含混极大地着削弱了这些学者思想中最闪光的发现和最锐利的洞见,吉姆·麦圭根不仅不能例外,而且尤甚。最终促成动笔的唯一理由,是对中国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海角七号》彰显台湾新生代导演深谙人种志文化阐释传播,他们一方面明晰了族内受众共同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唤醒并继续培养着人们的影像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这都昭示着本土文化生态重构工程在影视文化产业中的崛起。  相似文献   

19.
一、英国文化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作 《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以下简称《重新思考》)是英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研究的重要成果,入选英国开放大学“文化与媒介研究丛书”(Issues in Culrural and Media Studies)。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中国文化印象》的调查数据,探讨海外受众对孔子学院的认知态度,分析受访者特点,从受众角度探析孔子学院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