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战线》2020,(2):I0001-I0001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6日召开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专题评议会,组织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围绕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做法,剖析成因危害,探讨改进举措,进一步推动新闻媒体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报道,与会委员认为,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责任,在宣传党的政策、反映人民心声、推动问题解决、促进各项工作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强新闻监督,搞好批评报道,按新闻规律办新闻,不仅是新闻界的事,也是领导的事。只有领导热忱欢迎、大力提倡和支持,舆论监督才能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领导运用舆论监督推动工作,首要的是要改变思维方式,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加强舆论监督是新闻的报道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过去,我们的舆论宣传,对“喉舌”、“耳目”的理解比较片面。过分强调了正面宣传,即使揭露问题,也得“反面文章正面做”,使批评报道成了薄弱环节,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政协新闻界委员呼吁充分发挥 舆论监督的作用近年来舆论监督出现良好势头,但也同时遇到一些阻力。为此,全国政协新闻界委员们呼吁: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要尽早立法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委员们指出,开展舆论监督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梦雄委员,新华社副社长张宝顺委员谈到,近年来各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违法违纪行为、腐败现象和各种歪风邪气,进行了公开揭露、批评和剖析,受到…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新闻     
政协新闻界委员呼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近年来舆论监督出现良好势头,但也同时遇到一些阻力。为此,全国政协新闻界委员们呼吁: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要尽早立法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委员们指出,开展舆论监督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依法治国重要内容。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梦熊委员,新华社副社长张宝顺委员谈到,近年来各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违法违纪行为、腐败现象和各种歪风邪气,进行了公开揭定、批评和剖析,受到广大…  相似文献   

5.
新闻官司与新闻真实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实践中,相对于一般性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在新闻真实性上要求更高。但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无时无刻不在的变动性,决定了新闻真实尤其是舆论监督报道真实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近年来,一些党报舆论监督报道在真实性上屡遭质疑,甚至屡遭反诉和新闻官司,而且报人败多胜少。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在新闻实践中,作为新闻舆论监督载体的批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批评报道的质量,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功效。例如: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即记者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者;批评报道越多越好,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就得靠"曝光";认为舆论监督极容易引发纠纷和官司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在新闻实践中,作为新闻舆论监督载体的批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批评报道的质量,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功效。例如: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即记者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者;批评报道越多越好,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就得靠"曝光";认为舆论监督极容易引发纠纷和官司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报业市场的拓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报业意识到,舆论监督对报业发展的重要,但更多的媒体也意识到,搞好舆论监督报道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报道轻了,如同蜻蜒点水不起作用,报道重了,触及了隐私、夸大了事实等,轻者对方找上门来,与你纠缠,影响正常办公,重者引发新闻官司。因此说,舆论监督报道把握好尺度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搞好新闻舆论监督报道?怎样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尺度?这里笔者想就本人近年来从事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体会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丁柏铨 《新闻界》2002,(6):22-24
(续上期)(二)新闻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新闻舆论监督难以开展,这在当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新闻工作者,由于进行舆论监督,写了批评报道的文章,因而遭遇了一系列麻烦事,或受到种种刁难,或被告上法庭,或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有些新闻传媒,由于刊播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报道或者节目,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总之,对于新闻传媒来说,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是困难重重。舆论监督难以开展的问题,很值得好好研究。舆论监督难以开展的原因探寻——1.进行舆论监督客观上难度很大进行舆论监督,就要对问题进行揭露和报道,就会遇到种种无法想象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报业市场的拓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报业意识到,舆论监督对报业发展的重要,但更多的媒体也意识到,搞好舆论监督报道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报道轻了,如同蜻蜓点水不起作用;报道重了,触及了隐私、夸大了事实等,轻者对方找上门来,与你纠缠,影响正常办公,重者引发新闻官司。因此说,舆论监督报道把握好尺度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搞好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笔者就自己近年来从事新闻舆论监督的体会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党报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报道,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反映社情民意的管道和桥梁。按说,这样的报道应该是受到读欢迎的。然而,我们的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并未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就要求在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要把好关、把好度,进行有效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2.
新闻舆论监督做为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在蓬勃开展的新闻舆论监督中出现一种倾向:即认为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批评报道,衡量媒介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舆论监督的功能,主要看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和言论有多少。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念。什么是新闻舆论监督?应该说,随着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媒介体制的不同,新闻舆论监督的涵义是发展变化的。在我国,梁启超1902年首次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理论。他在这年10月2日的《新民丛报》上…  相似文献   

13.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新闻实践中,作为新闻舆论监督载体的批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批评报道的质量,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作为学术话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舆论监督”一词开始比较频繁地见诸报刊。而过去新闻实践话语中的“批评报道”、“负面报道”等。也逐渐为“新闻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报道”所替代。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将“舆论监督”写进了大会报告。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5.
王蔚 《新闻实践》2014,(6):73-74
2014年开年以来,以浙江日报《治水拆违大查访》、浙江卫视《今日聚焦》等新闻栏目的开办开播为标志,浙江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走向常态化,无论是报道规模还是监督力度,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栏目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记者调查为主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是党报“内容为王”的主打品种,是党报公信力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那些政治性强、采访扎实深入、能够揭示问题实质的舆论监督报道,会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引发受众和社会的热议,从而推动政府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但是,多年来,有的党报的舆论监督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刊发的舆论监督报道缺乏政治深度,有的报道纯粹是跟风炒作,引起社会和读者的反感。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党报舆论监督的性质是新闻监督。但笔者认为,它不仅是新闻监督,还是政治监督,是将违反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等给党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通过党报这个新闻媒体公开进行批评或曝光的一种监督形式。  相似文献   

17.
王天洋 《今传媒》2012,(9):30-31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省级党报,舆论监督稿件从选材到立意都有其特殊要求。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省级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实际和经验,从舆论监督稿件的导向、选题、时机和尺度把握等方面,阐述了舆论监督这一特殊的新闻题材,为如何搞好党报舆论监督报道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新闻舆论监督是正面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搞好舆论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各地领导人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认识和态度,给新闻界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和实践动力。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舆论监督工作,必将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报道以大量事实来揭露腐败、抨击邪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针砭贪官污吏的丑行。人们喜欢看舆论监督报道,媒体也因此提高了权威性、指导性、战斗性、可读性。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媒体,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违规行为进行的监督,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一种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作为媒体重要职能之一,新闻工作者应拿起舆论监督的武器,旗帜鲜明地揭露社会丑恶,批评不良风气,弘扬正气,并且发挥新闻舆论监  相似文献   

20.
开展舆论监督,是各级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各级党报纷纷开设专栏,增加了舆论监督报道在新闻传播中的分量。与之伴随而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是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因记者稍不“留神”便被报道对象“指控”其“失实”或“侵权”,从而引发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