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稿是编辑的中心环节之一,是科技期刊保证其学术质量的重要措施。从编辑初审、审稿专家的选择、审稿专家库的建立等方面,探讨了审稿工作的重要性,阐述了专家审稿将直接影响到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提高专家审稿质量的编辑措施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基于编辑实践,提出科技期刊编辑为提高专家审稿质量应采取的几项措施:①加大初审力度;②提高文稿的成熟度;③设计高质量的审稿单;④选准审稿专家;⑤切实做好匿名审稿工作;⑥与审稿专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晓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69-1372
为了解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编辑遴选优秀审稿专家提供依据,选取《广东医学院学报》160篇论文送予89名专家进行审稿,并以问卷形式对审稿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教授与副教授的审稿率、审稿时间和审稿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下专家的稿件审回率最高且审稿质量最好;60岁以上专家的审回率则最低,但其审稿时间亦最短,且其审稿质量仅次于40岁以下的专家;审稿方式、审稿制度、个人素质、审稿人身体状况和审稿心理均是影响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建议编辑在遴选审稿人时应根据稿件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专家的特点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4.
审稿对科技期刊论文质量的创造性贡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编辑和同行专家对稿件的鉴审是保证科技期刊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审稿不仅仅是对稿件质量和发表价值作出恰当的评判,而且可以对原作有创造性贡献。所谓创造性贡献即对原稿内容提出了有创见的补充、修改意见和建议,并为作者所认可或采纳,从而使论文在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等方面的质量水平有实质性提高。审稿对论文质量创造性贡献的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应积极提倡和鼓励编辑和审稿专家对稿件内容作出创造性贡献,以促进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冯广清 《学会》2016,(12):55-60
同行评议的审稿机制建立了从专业角度对科技论文进行独立判断和综合评价的论文遴选体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行人审内行稿的不合理现象,较好地保证了学术期刊刊发论文的专业性。现行的同行评议审稿方式分为封闭式审稿和开放式审稿(公开审稿),前者又分为单向匿名(单盲)审稿、双向匿名(双盲)审稿。通过对155种科技期刊的调查表明,同行评议已成为科技期刊的主要审稿方式。其中,以双向匿名(双盲)应用最多,单向匿名(单盲)其次。此外,公开审稿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视。各种审稿方式各有利弊和特点,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完善同行评议政策、建立同行评议实践指南、优化同行评议流程等途径加以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过程中存在审稿时间冗长的问题,不仅让编辑难以面对作者急切的心情,也不利于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所在编辑部对同行评议审稿流程进行了改革,使审稿周期明显缩短,同行评议过程比以往更加有效率、有效果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在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责编审稿与专家审稿共同承担着稿件审理和质量把关的重大责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了解责编审稿和专家审稿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加强责编与审稿专家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审稿质量,进而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冯广清 《学会》2016,(5):61-64
同行评议是国际上绝大部分科技期刊惯用的一种审稿机制,现已成为保证文章发表水平、保障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有学者将同行评议称作学术的"守门人"程序。我国科技期刊审稿中同行评议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清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同行评议审稿方式逐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行评议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在学术型科技期刊审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同行评议已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倡导,逐步成为对学术期刊审稿的一种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审稿专家的评价进而提出优化审稿专家的措施。【方法】 选取《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2015年267位审稿专家7756条审稿记录,统计267位专家的审稿数量、审稿时滞及审稿结论。【结果】 通过统计和分析,5年间审稿篇次>31篇的66位专家是期刊的核心审稿专家,其中,审稿时滞在3周以内的专家占92.5%;审稿时滞上,就所有专家而言,74.2%的能在3周内审回稿件;审稿结论上,拒审占5.0%,无具体审稿意见或审稿意见过简无针对性的占10.5%。【结论】 要保证期刊的核心专家队伍,必须从专家和编辑两个层面进行改进。对专家适当取舍,保证核心审稿专家的数量;同时编辑应做好服务工作,重视专家的知识回报。  相似文献   

10.
专家审稿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整理、分析了我刊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专家审稿记录,总结了专家审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期与同行编辑交流。  相似文献   

11.
指出目前科技期刊编辑选聘审稿专家的局限性,提出的建全国性科技论文审稿专家数据库,出版光盘并使其网络化是提高送审效率,保证审稿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析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工作,防范审稿失范行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方法】 通过对同行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调研,探究同行专家审稿行为后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途径和评价方法。【结果】指出审稿行为后评价工作应基于评价指标,通过编辑、其他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来完成,并应重视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质量的相关工作环节。【结论】建立规范的审稿行为后评价制度对防范审稿行为失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工作,防范审稿失范行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方法】 通过对同行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调研,探究同行专家审稿行为后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途径和评价方法。【结果】指出审稿行为后评价工作应基于评价指标,通过编辑、其他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来完成,并应重视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质量的相关工作环节。【结论】建立规范的审稿行为后评价制度对防范审稿行为失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者简介”应有助于科技期刊遴选审稿专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选择审稿专家一直是编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笔者认为科技论文的“作者简介”所著录的信息应有助于科技期刊准确遴选审稿人,建议了“作者简介”应著录的内容和格式。  相似文献   

15.
张瑞麟 《科技通报》2022,(4):116-120
期刊同行评议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有效措施,严格、规范的审稿机制是同行评审的基石,提出制定有效的评审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同行评议的培训与认证机制,将第三方审稿平台融入现行同行评审体系中,使期刊的同行评议更加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审稿中的需求与服务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岭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42-1245
同行专家审稿对科技期刊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科技期刊应重视专家在审稿中的需求。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专家在审稿中主要有五种需求:减轻审稿负荷,规避审稿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通过审稿获得友情和归属感,通过审稿获得利益回报和精神回报,通过审稿促进自身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服务建议:降低专家审稿劳动强度,帮助审稿专家规避风险,帮助审稿专家在学术共同体内建立更广泛友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审稿专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精神回报,助力审稿专家科研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专家审稿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科技期刊编辑应对专家审稿意见进行适度加工。从编辑工作的具体要求、审稿人的选才旱、专家审稿意见的管理等方面,提出科技期刊提高审稿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审稿行为,为学术期刊提高同行评议管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预防医学》杂志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导出实际完成时间为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同行评议记录,对审稿数量、审稿时间、超时审回和拒绝审稿数量等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评审专家超时审稿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送审稿件1000篇,涉及评审专家137人,评审专家审稿最少1篇,最多48篇,中位数5篇。审稿数量不同的评审专家审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444,P>0.05);不同稿件质量的审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7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审稿超时与审稿数量、稿件质量存在统计关联(P<0.05)。【结论】 学术期刊应保持一定数量的评审专家人数,控制好稿件送审数量和节奏;编辑部应加强初审把关、及时更新评审专家信息。  相似文献   

19.
构建全国科技论文审稿专家数据库刍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指出目前科技期刊编辑选聘审稿专家的局限性,提出构建全国性科技论文审稿专家数据库,出版光盘并使其网络化是提高送审效率,保证审稿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提高科技期刊的审稿质量为目的,提出了对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思想,建立了审稿质量的发稿前期评价指标体系、发稿中期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发稿后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模糊推理的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开发了一种新的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模糊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