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一、在捕捉战机、迅速发动平津战役问题上两种军事思想的斗争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日,人民解放战争中第一个具有战略决战意义的战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我军解放了东北境。全十一月六日,另一个具有战略决战意义的大规模战役——淮海战役在南线展开。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之间的战略决战进入最紧张的高潮之中。  相似文献   

2.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毛主席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一文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分析和估量了全国的战争形势,提出了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为胜利地进行辽沈战役制定了无比正确的作战方针。但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却从右倾机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淮海战役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在战役期间,《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对战役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宣传报道。其重点报道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中的人民解放军获胜和国民党军溃败情况、投诚起义的国民党官兵情况、共产党对国民党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共产党员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的情景等。这些宣传报道对鼓舞人民解放军士气、各个击破敌人,鼓励民众支援全国解放事业以及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现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规模宏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我军浴血奋战66天,以65万兵力打败了蒋介石的80万大军。歼敌55.5万余人。它连同平津、辽沈战役的胜利大大加速了蒋  相似文献   

5.
1949年关健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开入北平(现北京)城内,至此,人民解放军在战略进攻阶段与国民党军主力进行的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部胜利结束,全国已处于革命胜利的  相似文献   

6.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这三大战役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开始,至翌年一月三十一日结束,历时一百四十二天。在毛泽东同志亲自组织和指挥下,人民解放军连续取得了三个战役的伟大胜利,总计歼灭(包括起义、改编、投诚和俘虏)国民党军一百五十四万余人,使蒋介石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和全国革命胜利的到来。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座划时代的光辉里程碑,具有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决战》是一套三部六集总长十一个小时左右的革命战争巨片。第一部《辽沈战役》和第二部《淮海战役》已经公映,第三部《平津战役》也将在年底前后问世。影片放映后,得到了上下一致的高度评价,人们赞誉其为大场面、大视野、大意境,气势宏伟,内涵丰富,动人心魄  相似文献   

8.
1948年深秋,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于11月2日解放了沈阳。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 讲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这次会议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掌握国民党反动政权覆灭和全国大陆基本解放的简要过程,从而认识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解放南京。难点: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三、教具:1.《渡江作战示意图》2.自绘《南京解放后向全国大陆进军路线简图》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总决战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它包括哪几次战役?总决战的胜利有什么伟大历史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从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人展开了主力决战,先后组织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到1949年2月胜利结束,历时一百四十多天,人民解放军共歼敌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国民党赖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八年七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人民解放军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且使自己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第三年开始,全国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更加迅速地向前发展,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伟大领袖毛主席根据形势的  相似文献   

11.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共中央制定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华东野战军首先破击了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并相机攻占了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的重要兵站基地——许昌。许昌的解放,不仅使我军得到了有效的物资补给,而且使豫皖苏解放区和豫西解放区连成一片,打乱了敌人在中原地区的全面防御体系,为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实施战略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北平和平解放后,困守在绥远的国民党军队日趋孤立。为加快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和减少绥远人民的痛苦,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解放绥远问题的独特方式,即“绥远方式”。傅作义将军正确理解党中央、毛主席的意图,竭尽全力,团结、说服、引导在绥远的旧部“走人民的道路”,并亲自领导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通电的发出。绥远方式的顺利实施,使绥远人民免于生灵涂炭,并迅速转入地方建设与发展。“绥远方式”的成功实施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居于幕后的红军公共卫生和对伤病员的抢救、后送、安置等工作,看似不如前线冲锋陷阵那么显眼,但在战争中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的卫生医疗工作,包括注重公共卫生、进行战伤救护、安置重伤病员、全心为民服务、加强人才教育、组建干部休养连、参与断后收容等,为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奠定了基础。简言之,红军的卫生医疗工作不是单纯的技术活,它是和革命任务、军事需要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具有政治意义,这是区别于旧式军队卫生医疗工作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国民党内部也爆发了反蒋事变,内外局势错综复杂。中央苏区被破坏后,国民党继续"清剿"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福建各游击区彼此隔离且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在艰难的环境下,红军游击队根据形势不断改变番号,并将此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手段,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继续革命。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转战陕北取得伟大胜利,成为我军战役史上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光辉范例。主动放弃延安,中央在陕北不走,采取"蘑菇"战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这些战略决策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战略策略。其中体现的制胜机理,对于我军今天,还有在未来,在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中,仍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6.
昌黎是北宁线上一个主要县城,在解放战争中,由于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昌黎城成为国共两党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曾在一年多时间内被先后三次解放,显示出这座古城在冀东地区解放战争中的独特性。昌黎解放战争不仅扭转了冀东区的战略态势,还有效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文章在论述抗战后昌黎的革命形势、三次攻克昌黎战役经过的基础上,探究了三次攻打昌黎县城的军事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反动军队,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分担了压力,创造了条件。南方各根据地、游击区的艰苦斗争,保留了重要的南方战略支点,从而与西北红军遥相呼应。同时,南方红军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下的坚持斗争,保存了军事骨干,保持了党对南方的影响力,也集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中央苏区县龙川的革命,与中央苏区革命发展态势有五个一致:都积极利用国内反动军阀内争局势使革命力量获得发展壮大的时间空间,随着国内反动势力内争局势结束都遭受国民党"围剿",革命力量都随着正确领导下的反"围剿"胜利而得到发展,革命都因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呈波浪式发展变化,龙川革命随着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中央苏区丧失转入低潮。  相似文献   

19.
高兹认为劳动解放与人类解放是同一的,而且是人的解放的根本。他从劳动解放的主体、时间的解放和自我管理、人的身心和谐三个方面对劳动解放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劳动解放的主体已经由传统的无产阶级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无产阶级,时间的解放和自我管理已成为劳动解放和人解放的关键因素,只有消除经济理性和技术理性对社会的控制,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才能被消除,才能实现人的身心和谐。这三个方面是高兹劳动解放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前期,新四军在江南抗战取得了一定的战绩,同时也遭遇到许多困难,如日军的强大、地形的不利、兵员的缺乏等。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及时作出了“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在中央正确决策的指导下,华中军民粉碎了敌伪顽的夹击,并全面深入地进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巩固和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长期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直至胜利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