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无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12):48-5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指出,要加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确保中华文化的脉络得到妥善守护。长城,汇聚了中华民族历代先民的心血与智慧,蕴含着中华文明深厚广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其文化形态经历了从古代军事防御工事到近代民族精神象征,再到现代国家象征和文化遗珍的演变过程。我国在推动长城文化价值传承与发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加强长城保护、挖掘长城文化内涵、推动长城文化产业发展等措施,使长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依据历史逻辑系统梳理长城文化的演变脉络,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为新时代长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程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32):74-79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冈石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标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和文化承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平台。该文通过挖掘、阐释云冈石窟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探究文物背后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轨迹,体悟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旨在从各民族创造的文明遗存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织一条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正为实现少时梦想,他成了第一个徒步走完中国明长城的外国人。因为爱长城,他用笔追踪长城的悠久历史,出版过五种专著;他用镜头展示长城的沧桑面貌,举办过多次图片展。30年专攻,他计划将长城课程开进大学。他叫威廉·林赛,是60岁的英国老头,更是颇具影响力的长城学者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论述文化遗产是支撑民族文化的基石,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和生生不息的精神。然后分析中华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态与和谐万邦的永恒价值,并详尽论述了中华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讲到莫高窟必须了解其所在城市——敦煌。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汉河西郡之一,史称“三危”、“瓜州”,自古为丝绸之路东、中段各线交汇的枢纽。在人类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历史长河中,有四种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2,(6):148-148
赵书在《前线》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我国的节日多,大体上可分为天文和人文两大类,设计农事、社交、纪念、庆贺、游乐等内容。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时间架构节奏鲜明,文化内涵主题突出,民俗事象可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情感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充分享受和合理利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作用。为此,我们一要深刻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其民俗文化事项,发挥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二要对龙抬头、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进行大力宣传;三要把近年新创造的节日进行梳理,佳节到传统节日的时间架构之中。 相似文献
7.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口述历史作为记录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手段,能够重建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口述历史的方式能够让人民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到一些边缘化的文化历史发展内容,是补充历史内容,拓宽人们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助力非遗文化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梳理口述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关系,探讨口述历史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机制,阐述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加强非遗口述历史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庞晓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12):133-137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传承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如何实现有效传承与创新,成为培养文化自信、塑造学生价值观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该文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包括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规范、勤俭节约防微杜渐的生活智慧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分析了文化断层、传播形式单一、实践困境及政策保护失衡等传承难题。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道德培养、家国情怀构建及中国特色思政体系创新中的作用。最终提出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契合点、结合社会实践增强文化自信等传承与创新路径,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佛性论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从印度佛教时期到进入中土之后,佛性问题不仅在佛教内部,而且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对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文学创作及审美情趣,都有深刻的渗。本文对佛性的内涵及其演变作了大概的描述,而着眼点则在于魏晋南北朝几位与佛教关系密切的著名文学家或艺术家,考察其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学观念、命题与佛性论的关系,主要涉及的问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神“的美学思想和佛性的关系、“顿悟”和“神理”的佛性论根基以及“神思”论与佛性思想的因缘。 相似文献
14.
长城地带地处农、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和文化属性相互交错、碰撞的敏感地区.考古发现揭示了内蒙古中南部长城地带春秋战国以来文化特征的演进和变化过程,反映出典型的汉式城邑及墓葬葬俗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证明先秦两汉时期长城地带经历了历史上最重要的汉化过程,奠定了该地区统一于中原政权这一政治格局的基础.长城地带经济开发的动态过程生动阐述了因中原政府行政介入而实行强制汉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正、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