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淑红 《大观周刊》2011,(33):81-81
在现代民族绘画艺术中,林风眠和丁绍光两位先生可谓继往开来,二人在继承前人基础上融汇多种艺术形式运用到自己民族传统绘画中,寻找一种新的绘画风格用来表达中国人传统思想感情。林风眠和丁绍光是两个了不起的艺术尝试实践者,这在绘画史上都是非常有思想、了不起的创新;林风眠和丁绍光那种融合了世界各民族美术文化、绘画技法,运用到自己绘画创作中,他们的绘画技法都结合了当代新的美术思想,给观众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力,把中国现代艺术推向更广大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何奎 《新闻爱好者》2011,(4):150-152
塞尚作为"现代绘画之父",其最大的贡献是颠覆了西方四百多年的写实主义传统表现法则。他认为传统透视画法并不能表现自然的真实,利用这种方法所表现的自然,只是从事物瞬间的真实状态中,抽取出来的一种表层的假象,是对真实的一种错觉。塞尚在绘画表现中,从观看方式、结构表现和空间意境的营造和表现上都创造性地开启了现代绘画表现之门。  相似文献   

3.
何奎 《新闻爱好者》2011,(2):150-152
塞尚作为"现代绘画之父",其最大的贡献是颠覆了西方四百多年的写实主义传统表现法则。他认为传统透视画法并不能表现自然的真实,利用这种方法所表现的自然,只是从事物瞬间的真实状态中,抽取出来的一种表层的假象,是对真实的一种错觉。塞尚在绘画表现中,从观看方式、结构表现和空间意境的营造和表现上都创造性地开启了现代绘画表现之门。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塞尚绘画风格转型的时代背景和起因,以塞尚对于造型、空间、色彩的读解为论述中心,进一步强调塞尚绘画新风格对于当代具象表象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对于绘画真实性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5.
林风眠是现当代倡导中西绘画融合的大师级画家。他早年游学欧洲,获得了西方世界极高的艺术肯定。回国后,林风眠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经历了画风的转变,但也让他在探索中西融合的道路上更加超脱,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6.
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美术界发生了一场重大变革。从新美学思想的兴起到美术院校的创立与发展,民国时期的美术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飞跃发展。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启导下,林风眠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在中国美术教育中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现代版画的奠基人。鲁迅与林风眠曾有三次交集,本文考察并论述他们在同一时代个人关系的交集,以及在美术革命中分别所起的作用,并比较二人在美术思想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塞尚、梵·高、保罗·高更三人被后人合称为"后印象主义三杰"。塞尚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自小衣食无忧并在生前功成名就。梵·高在即将得到认可的时候自杀了,身后遗作受人追捧、价值连城。高更没有塞尚那么好的运  相似文献   

8.
艺术无国界,在学习中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地域或者不同国家画家的作品在绘画理念上有惊人的相似处.在本文中,笔者将西方后印象派的画家梵高与中国清初大写意画家朱耷放在一起来对比.正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造成他们内心极度的孤独感,但他们又不愿意向生活妥协.所以他们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在绘画上都不追求形似,都是借物抒情.本文通过他们的生平经历、宗教信仰、内心情感变化历程等的影响来描绘这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画家,如何在绘画理念上有高度的相似处.  相似文献   

9.
梅杨 《今传媒》2017,25(10)
在西方的绘画史上,印象派、新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后印象派对于现代西方绘画史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因此,本文以后印象派为研究对象,首先将后印象派与印象派以及新印象派绘画风格进行了对比,其次,介绍了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即塞尚、高更以及梵高,并对这三个代表人物的绘画风格以及创作手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文章介绍了后印象派对于现代西方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徵录》里称查士标"与同里孙逸、汪之瑞、释弘仁称四大家"。在"新安四家"中,汪之瑞是最为纵情任性的一位,他的山水画创作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远大于对绘画技巧的追求,画面重写意而不求工细。汪之瑞与查士标交往最为密切,他们之间不仅有着深厚的同乡之谊,而且客居扬州时还经常聚首交流绘画艺术。在查士标的眼中,汪之瑞性情豪迈,特立独行,是类似于米芾一样的人物和颇有个性的画家。在存世至今的汪之瑞画作上,几乎每一幅作品上都有查士标的题跋,这些题跋既有对汪之瑞性格、绘画技巧的描述,又有对汪之瑞绘画观念的赏识与赞许。本文通过文献和绘画资料,勾勒了查士标与汪之瑞之间的交往过程,分析了他们二人在师法传统上的相似与画风观念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徐璞 《大观周刊》2011,(33):92-92,158
女性形象的问题在中西绘画中都是一个永恒存在的话题,早期绘画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多是对生殖崇拜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反映。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形态,风俗习惯等背景的不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显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海南出版社出版)是一本针对绘画初学者以及美术教育并在全球发行250万册的经典权威读物。 前期购买本书的读者为绘画初学者和他们的家长。要想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国内家长注意,我们必须在新闻制作上下苦功,找巧点,提出:五天教会你绘画!实际上五天教会绘画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另外,著名画家陈逸飞对本书也极为感兴趣,只要名人为本书说话,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个神话通过名人在  相似文献   

13.
刘慧 《大观周刊》2012,(28):40-41
本文从个人认识角度出发,浅谈古典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绘画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绘画做了其艺术风格的比较,从光源、造型、色彩、题材四个方面入手,加上对它们各自代表画家及作品的分析,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古典主义绘画和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特色及对它们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古典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绘画各有其特点,散发着不同的魅力。另外,他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都是世界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两个流派,为世界艺术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批湮没四十多年的文化宝藏——中国早期油画前不久在浙江被发现,作品数量近二百幅,作者达五十多位,其中有中国最早赴国外学习西方艺术的李铁夫,有最早在国内创办西洋画学校的周湘,有中国现代绘画之父美誉的林风眠,有著名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徐悲鸿,有色彩学大师之称的颜文樑,有国际大师级的赵无极,有至今未见其油画真貌的李叔同,以及吴冠中、常玉等。  相似文献   

15.
八桂大地是壮族聚集区,该民族的服饰非常奇特,色彩和款式别有韵味,特别是他们的"道公"服饰在图案纹样上,以及"道具"中的绘画语言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和壮族人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现代招贴设计的形式,许多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独特的意境美和形式美.我们都知道,水墨绘画是中国画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独特的韵味.随着现代社会招贴的普遍使用,使得水墨绘画在传统绘画的功能上找到了新的载体.水墨绘画中的元素融入到招贴设计中,使得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能发挥得更好,形成具有我国本土风格的招贴设计.传统水墨绘画在招贴设计中个应用,不仅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表现手法,而且促进了我国绘画的发展,充分展现我国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肖晓良 《今传媒》2014,(6):153-154
摄影和绘画有诸多共性,都是用图像表现主题,展示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绘画先于摄影记录社会生活,必然有更多的内在规律可循,让摄影自觉传承绘画创作传统,有益于摄影家与艺术家的本质融合,有益于摄影事业和绘画创造的对接,更是对摄影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伸展。从立意和内涵上、从构图上借鉴绘画特点,提升审美意识、摄影技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国画作为绘画品类中重要的一种,本文试图论述如何从绘画尤其是国画中汲取营养为摄影服务,以及如何具体运用到摄影的实践中去,从而实现摄影创新,拍摄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8.
孙浩 《今传媒》2020,28(5):143-144
中国皇家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中国皇家宫廷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狭义的意义上理解,中国皇家绘画又可称之为"院体画",主要以描绘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绘画创作,历朝历代的皇家绘画都有着不同的制度和创作表现手法,虽说在历史行进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皇家绘画的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  相似文献   

19.
尹斐斐 《大观周刊》2011,(33):95-95
现实主义一直在绘画史上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无论是国内国外,都造就了一批十分杰出的艺术家。本文通过对西方画家米勒和中国画家罗中立的代表作品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他们作品中的农民形象的表现,全面分析他们创作的风格特点,通过对他们的对比分析,让我们对现实主义绘画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自幼喜爱绘画的赵忠祥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书画大师.在他们的启发下,赵忠祥将绘画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赵忠祥和黄胄、范曾、周怀民过从甚密、亦师亦友。他曾说:“我非常幸运。我喜欢绘画,又能遇上这些大师。”以下文章中纪录的就是赵忠祥与国画大师交往的逸闻趣事.以及他由此而生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