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艳如 《今传媒》2016,(7):158-159
《论书》是唐太宗李世民从军事角度出发,以其对军事思想的把握和对戎马生涯的深切体会融合其丰富的书法实践经验而悟出的书法理论著作,在此篇中唐太宗以兵喻书,使两者建立了深切的联系,较同时代的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等以文学见长而无实战经验的文士而言别有一番建树,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系统,而且在书法实践上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该篇论著入手,同时结合唐太宗其它论书著作,梳理太宗对书法和军事的相关论述,以期揭示其书学理论与军事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栋 《大观周刊》2012,(40):141-141
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l中”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化古为我,书入我神”的书学论述,为书法创作提供了准确合理的方法。本文即从书法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在书法学习中如何进行书法创作进行论述,以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中关于创作的观点为出发点,参照古人对书法学习的论述,综合分析,探寻一条正确、合理、便捷的学习方法,将书法学习推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3.
黄道周的书法是"丰骨"与"美韵"的统一,同时也是书家全部文化素养和人格的一种折射。一如其倔强而率直的为人,他在其字里行间充盈的力量感与压迫感反映出乱世颠沛的情态来。本文从黄道周的书法风格、书法渊源、书学思想、书法人生四个方面论述黄道周书品和人品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晚清学者杨守敬在金石学及书学领域造诣深厚,成果卓著,驻日期间与日本书界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日本书道影响深远。论文通过梳理杨守敬碑帖并尊书学理念形成的脉络及其携带至日的书学文献,考察杨氏向日本书界推介的复兴古法的书学知识;结合日本友人的相关记述探讨杨氏在日交流的书学思想,包括金石碑版的鉴别和经典书作的评价,及其金石著作的出售和借阅等活动,帮助日本书界拓展碑学书法的新维度;从与之相关的著述出版和日本书道发展历史考察杨守敬书学理念的在日接受情况,凭借金石著述的大量出版和与友人讨论书道笔谈的发表,杨守敬的金石学知识和碑帖融合书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助推日本书道的转型与发展,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清末苏州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姚孟起(字凤生,附贡生),对稍有书学知识的人来说应不陌生,其书学名著《字学臆参》为论者所推重。但一般的书画史传文献对姚氏的记述不外记其善书能画,兼工篆刻,以书法教授里中而已。故亦仅能使人了解其艺事方面的某些成就,而对其生平的理解,显然还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6.
王迅 《群众文化》2002,(1):40-41
客观地说,丽水的书法艺术基础还是薄弱的,它的发展起步还是很晚的。相对于化大省、书法大省的浙江省而言,丽水的书法发展还是相对滞后。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丽水的书法终于有了破土而出,并呈现出快速蓬勃的发展趋势。许多人的作品走进了“国展”的大门,也有人在“全国中青展”、“全国正书展”、“全国新人展”上获奖;许多人的书法论入选交流或获奖于全国书学理论研讨会;丽水有20余所学校成为浙江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还有两所是全国书法法教育实验基地;丽水中青年书法合作群体一经崛起,便呈现出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化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7.
赵望来 《档案》2022,(3):43-46
朱克敏是清代中期甘肃著名书法家,其隶书成就最高,时称“朱八分”。他自幼受到良好的书学教育,但在科举中屡试不第。在甘肃等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书法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林则徐、程德润、姚元之等人的交游,使其开阔了书法视野,提升了审美格调,终成陇上一代名家。通过对其生平及交游的考释,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百多年来其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的形象已为大众认知。与此同时,康有为也是近代卓有建树的书法家及书学理论家,广受书法界尊崇。《康有为手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关于黄庭坚赴任贬所及其相关书作、交游的专题研究.黄庭坚自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二十三日到达贬所黔州始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二十九日离开蜀地,大约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期间,黄庭坚的书法面貌逐渐形成.当代关于黄庭坚的书学研究中,对其赴任贬所黔州的行迹、书信往还、交游等相关描述存在诸多舛误.在书法史料考证...  相似文献   

10.
一、山谷书画理论与"韵" 书画理论,是论述书法绘画历史、技能、思想形成过程的理论表述.作为一种以论书法绘画为主题的文学形式,它既像诗词歌赋曲,又像哲理论著.但其文学性、可读性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其文辞精到,言简意骇,纵横捭阖,抱文含质也远远超越诗词歌赋曲.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艺术历经四千年,著名书家不胜枚举,历代书法名作、墨迹熠熠生耀,书法经典、论著汗牛充栋。为继承发展、弘扬我国书法艺术这一优秀传统,编纂书法辞典势在必行,该类辞书目前国内外虽然已有所见,然而或规模过大,如香港版《中国书法大辞典》,价格过贵,难以普及;或规模过小,如北京版《书法小辞典》,内容单薄,不足以满足读者求知欲望。据此,有必要编纂一部适合不同层次书学爱好者所能参考的中型书法工  相似文献   

12.
何云峰 《兰台世界》2012,(12):69-70
书学创新成为大多数书家追求的终极方向,这种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归根结底是对自我的突破。何绍基熔铸百家,立异标新,开宗立派,自成一体,走出了一条书学创新之路,其书学创新对后世书学文化乃至湖湘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沈尹默是当代书坛颇具争议的大师。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及社会名流对他的书法评价极高,如北大教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李书华称其书法为中国第一。彼时的于右任、马叙伦、谢稚柳、陆维钊等众多书家也都盛赞其书艺高超,如谢稚柳在《秋明先生杂诗跋》中称:"秋明(沈尹默号)先生书法横绝一代……以论正书,盖数百年中未有出其右者。"但随着当代书坛审美标准与书法观念的  相似文献   

14.
博爱在孙中山先生政治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贯穿于其革命生涯的始终。"博爱"也是孙中山先生非常喜欢且经常题写的词语。据统计,孙中山一生书写"博爱"题词有84件之多。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8件孙中山先生不同时期书写分赠给不同友人的"博爱"题词。本文通过对这8件题词不同受赠人以及赠予背景的整理、对比、研究,试图梳理孙中山博爱情怀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并通过梳理孙中山书学源流,展示其书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但凡有些成就的书法家往往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和学者,吕玉中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执著追求的浪漫情怀。长期以来,他将多方面的知识和自身艺术修养渗透到书法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书法艺术。同时,他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追求和创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与书体形式相统一,从而使书法更具文化内涵,且具时代气息。吕玉中1957年生于河南省罗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幼年时深受其二位堂叔吕金国、吕金石的书学之影响,在牛背、沙滩上用木棍…  相似文献   

16.
李一氓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当代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根植颜真卿,发展到晚年独具一格。新近发现的《颜书研究及碑目》是李一氓编纂的一部辑录历代颜碑著录和评价资料的参考工具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体现了李一氓的深厚学殖和治学路径。其中的《无所住斋颜帖存目》著录李一氓收藏颜帖46种,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当代颜碑专题目录,是碑帖鉴定的文字实录和书学评价的集中表达,既是李一氓碑帖收藏鉴赏和书法理论建构的珍贵史料,也是当代碑帖鉴定的有益参照和书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宋代的金石学,在元、明两代走向衰落。清初,在孙承泽等学者的带领下,形成一股寻访碑刻、研究碑刻的热潮,随之,这门古老的学问重新兴盛起来。孙承泽的金石学研究范畴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金石学家只是利用金石文献来考经订史、辑录遗文,而孙承泽不仅利用金石文献作为考据材料,而且对金石书法投入更多的关注,他大量利用碑版来探讨历代书法史的风格变迁,评骘书法家优劣得失等书学问题,大大地突破了前人仅以墨迹与法帖论书的局限,拓展了金石学的研究视野,开启了清代金石学研究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中洞又称"大万伍佛洞",唐代武周时期佛教书刻较为集中,可概分为题额与刻经两大类别,反映了武周时期高超的书刻水平,因长期被龙门石窟北朝题记书刻盛名所掩,故未受广泛重视.今基于书学之视域,从其形制及书体分类、书刻艺术、书写者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深入发掘其书法价值.据武周造字年代及使用规律,推定擂鼓台中洞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对何绍基晚年的书法状态为考察,分析其书体转变所形成的新的审美思想,找寻其艺术旨趣全面作用于书法作品的显现,并对其艺术学的立场予以了解和认识,以明确其在书法史中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祥 《文化遗产》2015,(2):129-134
作为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的许崇清早已为人们所熟识,但作为书法家的许崇清却鲜为人知。由于接受过旧学的熏陶,许崇清继承了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书法透露出对传统经典的理解和把握,并且体现出革命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本文以"文化、革命、艺术、人格"的"全人格"视野审视许崇清的书法,挖掘其书法中的文化和思想价值,从而展现许崇清不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