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星 《视听》2016,(7):131-132
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纪录片因其直观、形象、生动、通俗等特性,成为历史和时代不可或缺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教育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众多纪录片制作者的青睐。2015年8月,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和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讲述了中国教师在英国中学运用中式教学方法授课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不同的争论。该纪录片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电视节目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汪洋 《新闻知识》2022,(8):67-71
近年来,国内各大院校相继开设纪录片创作类课程,但是在当前的新媒体语境下,不同教育者对“纪录片创作”本身存在基本认知差异,在教育思路、教学目的、授课方法上更存在观念的不同,导致教学效果大相径庭,教育产出良莠不齐。本文试图从教学需求角度,理清“纪录片创作”的概念分歧,并进一步思考“纪录片创作”类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将课程体系区分为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两个不同阶段;进一步明确了短片训练和长片学习两种不同教学目的;并且将“纪录片创作”从专业教育范畴拓展到“非虚构影像”的素质教育领域。最终廓清对“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认知,尝试解决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和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书主创邓康延先生及其团队的几位编导,在纪录片《盗火者》拍摄之后,用文字的形式沉淀充实了这一话题,编写了这部书稿,本书使用大量照片并借用记录影像语言,直面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希望,对纪录片中未能尽现的故事情节、嘉宾访谈及制作者的亲历感受拾漏补遗,使本书兼具文字的厚重和影像的生动。书中重点涉及教材改革、在家上学、农村职业教育、华德福教育、课堂改革、公民教育、大学改革等社会极度关切的教育话题。不仅给出现况的真实描述与专家学者的观察和意见,更关注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盗火者”,试图让读者了解那些奋斗在教育改革第一线的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理念、实践和困惑。  相似文献   

4.
吴姗  裴申燕 《视听界》2005,(3):56-58
法国的巴赟曾经说过,人类几千年来有一种“木乃伊情节”,希望通过保存影像来保存生命和人们的精神存在。纪实语言,是纪录片中影像化的承载基础和表达元素。本试图通过分析纪实语言在纪录片中不同程度和方式的运用处理变化,来对纪录片的类别和走向进行一个粗浅的归类和判别。不同的纪录片对纪实语言的运用手法和程度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5.
李倩 《声屏世界》2009,(3):27-28
中国影像的生产体制决定了中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个体的民间的纪录片制作。1990年,吴文光制作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标志着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的诞生。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中,独立纪录片发展迅速,影片数量呈几何级增加。同时,独立纪录片的地位则是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艰难而矛盾。本文试图真实、客观地展现独立纪录片曲折的发展历程、矛盾的现实境遇,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有两个指向,对外指向人、社会和自然,对内指向创作者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则是纪录片在用影像构建和表述世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借助某种视觉媒介,如文字、影像、音像等,把一件或者很多  相似文献   

7.
七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经过2012年的热播得到了国内业界如潮的好评,这在近些年的国内电视界实属少见。作为一档与美食有关的纪录片,能在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有市场、受众等外部因素的贡献之外,它在节目制作环节中的选题策划、叙事方法以及影像风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与大胆突破,才是它实至名归的真正原因。本文试图从该纪录片叙事策略与风格特点的层面,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8.
同期声是纪录片在影像表现之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学影像《玉扣纸》作为一部试图还原原生态造纸工艺的纪录片,在同期声的处理中具有独特魅力。环境音响、人声与歌谣从不同方面,共同建构了一个立体的造纸场景,也展现了造纸人原始淳朴的生活状态,完成了作者的内容表达。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在当下中国并不被广大人群所熟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成功,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逐步成为纪录片宣传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舌尖》之所以成功的因素,结合品牌和营销的定义,从纪录片的品牌价值、营销学和纪录片品牌构建以及品牌的延伸三个方面对纪录片品牌构建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灏 《现代传播》2008,(2):153-155
纵观影像发展历史,电影影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本文试图从这个艺术与技术纠结的历史当中,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技术对于纪录片究竟有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何凡 《新闻世界》2012,(8):218-219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1958牟开始,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本文主要采取文本分析的办法,将不同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不同特点和该时期的代表作品相结合,试图勾勒出一幅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脉络,并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产生到现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近年来,随着纪录片题材的扩张和对影像化的追求诱发了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从而产生了对纪录片真实的怀疑。而其实,无论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还是创作状况来说,50年来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仍然一直坚守着真实的基石。纪录片的真实理念并没有被颠覆,也没有必要进行重构。而面对纪录片真实的怀疑,我们有必要对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和近段时间出现的一些表现手法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  相似文献   

13.
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乡村纪实影像正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形塑国家形象的重要介质。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众多乡村题材纪录片相继涌现。其中,中外合拍的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凭借新颖独特的影像表达在海内外取得了不俗反响,实现了中国乡村故事和中华文化的柔性讲述。本文以多部中外合拍的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从表达视角、呈现内容、表达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总结其影像表达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提炼适合我国同类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沈晶 《新闻界》2012,(3):30-32
近两年,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四川国际电视节国际大学生评奖单元、FIRST青年影展、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学生单元等诸多专为大学生影像作品设置的电视电影节、影像展方兴未艾。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2011年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中国大学生纪录片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为将来的创作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生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应地,纪录片呈现出选题逐渐多元化、受众面扩大、意义传达回归主流、影像表达更具观赏性等特征.本文梳理了新时期以来纪录片美学主潮三次大的流变及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对纪录片美学在新世纪以来从选材到影视语言,从叙事模式到纪录观念等的新变进行了总结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6.
庞博 《档案学研究》2019,33(5):78-82
在后现代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全球历史观”与“社会史观”兴起,促使了“档案记忆观”的诞生。作为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重要再现形式之一,影像档案的编研也必然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等因素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记忆建构行为。本文选取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利用馆藏历史影像档案资料拍摄制作的首部以真实影像全景式记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试图探讨文献纪录片这一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属性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7.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赵翌  陈晓蕾 《新闻界》2007,(5):123-124
本文以“情景再现“为切入口,从固定镜头、运动镜头、动画影像等在《故宫》中的运用分析其如何通过影像语言来还原历史,并试图探讨“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方式在纪录片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江泓 《新闻世界》2004,(10):81-82
纪录这个词反映了人的本性.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人们就用各种方式来纪录自己的生活和化,并传播延续至今,人类明正是通过纪录这个方式得以发展、人们发明摄影、电影、电视,最初的本源正是为了纪录的目的.可以说纪录片是现代影像艺术的老祖宗。时代发展至今,世界的纪录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就中国而言,纪录片还很滞后.中国目前纪录片发展存在的最大的问  相似文献   

20.
李超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204-205
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史上,经典之作经过时间的洗礼至今绽放着熠熠光辉.但是所谓传世佳作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数纪录片很快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究其原因,除了题材上的先天不足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没有利用好纪录片视听元素修辞表意的功能,从而使作品没有很好地被艺术化表达,以致作品主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度,不仅直接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给“电视无深度”又扣上了一顶大大的帽子.本文将试图以几部中国经典纪录片为例,论述影像修辞在纪录片中的具体表现,并就其对于纪录片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