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场原以为平淡的苏格兰独立公投在最后十天突然逆转,英国在分裂的十字路口胆战心惊地兜了一大圈。9月19日,结果出来,55%险胜让卡梅伦松一口气,但在弥漫全英国的释然气氛中,过去两年多因“苏格兰独立”所引发的种种困惑依然存在。公投虽然说不但英国已被深刻改变。英国修复伤痕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
陈水扁渐进性“台独”梦想近来正在加快步骤!“公投制宪”风波尚未平复,12月7日晚,台湾民进党在台中市举办的大型造势晚会上,陈水扁又表示,将在明年3月20日的“大选”时,同步举行所谓“防御性公投”,该“公投”的题目就是要求大陆“撤除瞄准对台湾的导弹”,并“公开宣示不再对台湾使用武力”。  相似文献   

3.
环球人物     
谜一样的普京 无论是真实的还是伪造的,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亲俄罗斯分子5月12日宣布,在脱乌公投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无疑,这将加剧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若普京承认公投结果,则乌克兰将更加动荡。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6月23日,在英国关于是否脱欧的公投中,脱欧派以3.8%的微弱优势获胜,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然而这次脱欧事件的结果,很多西方媒体在结果出炉前10天就非常准确地预测到了,多数金融市场并没有发生重大灾难的原因,是因为在一个月前几乎都做了防备。这是数据新闻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数据新闻会预测公投脱欧的结果,也会预测后脱欧时代的英国人口将经历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8,(11):24-34
一个四年过去。又是一个四年过去。3月22日,台湾民众用手:中的选票,解决了困扰他们8年的难题。结局没有太多的意外,中国国民党的候选人马英九和萧万长获胜。765.87万张得票,220万张的胜出票数,陈水扁和民进党处心积虑力推的“入联公投“失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李唯一发表谈话称,这再次说明“台独“分裂势力搞”台独”是不得人心的。本文中台湾民众吴先生的父亲说,“阿扁把我骗了,也骗了所有的台湾人”。陈水扁执政8年,以一己之私、一党之私,裹挟台湾民众。经济停滞不前。族群对立,利益集团贪腐。两岸关系倒退,普通百姓也有切肤之感。这一次,他们用手中的选——给了陈水扁及其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一个“公投”  相似文献   

6.
作为欧洲一体化积极推动者的法国,第一个站出来对《欧盟宪法条约》说“不”。5月29日,4170万法国选民被问及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授权建立一部欧洲宪法的条约,你是否表示同意?54.87%的选民回答:否。而公投的另一个结果是,5月31日,法国总理拉法兰向总统希拉克提交辞呈,他的接任者是法国内政和国内治安部长多米  相似文献   

7.
随着欧盟宪法公投在法荷的相继失败。欧盟在短期内已不可能接受新的成员。部分曾想“西化”为欧盟成员国的独联体国家.再次将注意力东顾。克里姆林宫也突然获得了重振独联体这个松散组织的历史契机。普京在今年3月曾这样评价独联体.“创建独联体就是为了使苏联体面地解体”.“期待独联体取得特别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事实也确实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独联体首脑会晤多多。签署件不胜枚举,但真正落实的却寥寥无几.普京的失望不无缘由。但现在他突然拥有了对独联体满怀希望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杨驰原 《传媒》2016,(15):25-26
从6月23日到7月22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国际上有两大新闻值得我国新闻界关注:一个是英国“脱欧”公投,一个是美国大选希拉里团队近2万封电邮被公开事件。这两大事件之所以值得关注,不仅是因为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更在于事件背后关于媒体的倾向性和被操控问题,这对于一向标榜新闻客观公正的西方新闻界不啻是一个巨大打击,从中折射出了西方新闻观背后的丑陋现实。  相似文献   

9.
名刊要览     
欧盟之歌法国被告知,欧盟宪法没有替代计划,也没有重新谈判的余地,如果欧盟宪法不通过的话,欧盟必将陷入一场危机。但法国和荷兰两国民众,仍然坦诚地表达了对欧盟宪法的不满和愤怒。就目前情形而言,5月29日和6月1日举行的两国公投中,他们很可能对宪法说不。可见,两个欧盟创始国国内的不满情绪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  相似文献   

10.
卿志军  席芳芳 《今传媒》2020,28(1):16-20
2019年2月27日至28日,特朗普与金正恩在越南河内举行第二次“美朝峰会”,这是继2018年美朝新加坡峰会后,美国、朝鲜两国领导人再次就半岛核问题进行讨论。此次事件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有着重大意义,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应。因此,本文基于新闻框架理论,分别对新华网和联合早报网在第二次美朝峰会期间的新闻报道文本进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和归纳总结,探究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以期对我国媒体新闻报道的实践工作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有突发新闻事件首先要看天空电视台,这已经成为英国民众的共识,多年来,天空电视台凭借24小时新闻直播赢得了观众的遥控器。而在BBC,直播也成为新闻竞争赢得先机的利器,BBC新闻中心共有3000人,新闻节目中,70%都是直播连线,每天BBC有25辆  相似文献   

12.
苏格兰民族党人认为,小国家独立后都能过上好日子。但英国的卡梅伦知道,苏格兰选民听得进去他在签署"爱丁堡协议"后说的一番话,"我们联合在一起会更好、更强、更安全、更繁荣"为苏格兰赢得独立公投权后,萨尔蒙德要转换一下角色,接下来他要尽可能地说服每一个有投票权的苏格兰人在两年后投下赞成票。对于身为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的萨尔蒙德来说,他和英国首相卡梅伦于10月15日签下的"爱丁堡协议"是他多年来致力于推动的苏格兰独立运动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只是这远不能说是萨尔蒙德的一次胜利,而应是其政治生涯的一次豪赌。如果两年后的苏格兰全民公投中苏格兰实现了独立,不出意外的话,萨尔蒙德将是苏格兰的首任首相,他的"以‘国父’  相似文献   

13.
李岚 《新闻爱好者》2012,(24):58-60
2011年由墨多克的新闻集团在英国的分支(世界新闻集团)引发的窃听门事件激起了英国民众的极大愤慨。这次事件揭示出的英国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更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人们普遍认为,正是政府官员与有权势的媒体之间的关系暧昧才导致了媒体的不合规行为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恶果。窃听门事件始末新闻集团在英国的竞  相似文献   

14.
窃听丑闻为何会闹得如此大?《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因英国《卫报》记者尼克·戴维斯的调查而曝光.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公众普遍批评,缘于《世界新闻报》不仅仅窃听王室、名人、权势人物,而且将窃听的魔爪伸向普通民众、弱势人群.在英国,媒体往往揭示公众人物的许多爆炸新闻,这些做法虽然难见阳光,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法也非正当,但较为公众容忍,因为民众多认为权势人物作为强势一方,应该得到适当监督,从而规范甚至制约其行为.比如当年英国公众对媒体对戴安娜王妃等王室成员的"狗仔队"式采访报道并未表现出很大愤怒,而这次却让默多克多少有了点英国"全民公敌"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由于涉嫌窃听丑闻,英国百年老报《世界新闻报》在被谴责中停刊。事情并不到此为止,《世界新闻报》事件正在发酵为一次国家事件,甚至英国首相、前首相以及议会都为此谴责。英国公众更是由这个事件引发,而对英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传播价值观产生重大怀疑,并且引发对英国媒体责任感和公信力的一次系统性损毁。振荡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初步解读的结果可以断定,这是因为《世界新闻报》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田华英 《大观周刊》2012,(47):273-273
近年来频频暴光的虐童事件一次次刺痛着无数家长的心,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幼师虐童事件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激起了广大民众无比的愤慨。虐童事件不仅为学前幼儿教育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出了当前民办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本文拟将以虐童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民办幼儿园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7,(6):95-101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假新闻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20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公投之后,"后真相"和假新闻逐渐成为全球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2017年欧洲国家普遍面临大选,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网络媒体中假新闻的泛滥,对欧洲国家的民主进程也形成了威胁。本文详细梳理了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假新闻治理措施,并对未来治理假新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传媒观察》2014,(8):64-64
据英国媒体报道,时代华纳拒绝了来自鲁伯特·默多克旗下二十一世纪福克斯的800亿美元收购要约,影视界两大品牌就此演起对峙戏码。而受此消息刺激,时代华纳盘前股价大涨近20%。目前尚不清楚默多克是否会发起第二次收购,如果收购成功,这一事件将重塑美国传媒与娱乐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2014,(8):54-54
据英国媒体报道,时代华纳拒绝了来自鲁伯特·默多克旗下二十一世纪福克斯的800亿美元收购要约,影视界两大品牌就此演起对峙戏码。而受此消息刺激,时代华纳盘前股价大涨近20%。目前尚不清楚默多克是否会发起第二次收购,如果收购成功,这一事件将重塑美国传媒与娱乐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环保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民众的反对方式日趋激烈。本文运用"逾越界限的抗争"理论框架,以四川什邡市民反对钼铜项目事件为例,分析环保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对此类事件起着动员和激化作用,将民众和地方政府对事件的不同解释进行扩散与激化,导致相关各方的不确定感持续上升,从而使原本小规模、有节制的社会群体走向极端,最终发展成为逾越界限的对抗行动。了解这一演变过程,有利于反思现有的危机处理方式,减少激进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