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平 《青年记者》2012,(6):34-35
在家庭内部的不均衡使用 从宏观方面看,受地域经济水平、教育程度等条件的限制,电视、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是不均衡的.微观方面即从家庭内部来看,家庭成员因年龄差距、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性别的不同,对这两种媒介的使用频率与偏好也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王平 《新闻世界》2011,(12):118-119
电视和互联网,因其独特的媒介特性以及使用的普及化、功能的丰富多样化,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求知、娱乐、交流的需要,其作用力渗入到家庭里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对整个家庭的生活模式、人际关系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是从电视和互联网这两种普遍的电子媒介在现代家庭中的普及以及功能的发挥,研究它们对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以及邻里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媒介情境论视角下新媒体对家庭互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体的介入影响着家庭信息场景的建构,进而也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互动行为.多屏时代,新媒体以不同形式进驻家庭信息系统内,打破了家庭中传统的信息系统.家庭内,信息分享与隐秘行为的对象发生转移,群体“后台”信息被大量曝光,信息垄断地位被剥夺,由此使“家”的框架边界、儿童与成人间阶段化的分界、家庭权威的认可趋于模糊.在新的信息场景内,家庭内互动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家庭内群体感的重塑、儿童社会进程阶段化的缩短以及家庭权威的更替.  相似文献   

4.
媒介情景论是美国传播学家约舒亚·梅洛维茨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微信群,它是一种新的网络群体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场体验感。随着微信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喜欢使用微信,然而家人在微信群里中区或后区的暴露,在线上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家庭关系。本文论述了家庭微信和家族微信群创造的不同情境,并希望年轻一代帮助处于家庭边缘的老人参与群中,回归家族。  相似文献   

5.
吴晓 《视听》2024,(4):129-132
互联网的时空分离机制为家庭交往中的关系运作提供了更多权宜空间。以微信家庭群为例,结合媒介情境论与关系理论来探究互联网情境下家庭中的交往样态,可得到以下结论:从权威层面,家庭群成员通过“数字借权”和“权宜之策”来重新分配权威;从群体身份层面,家庭群成员以“松散边界”和“时空补偿”来商妥形成群体共识;从社会化层面,互联网使得人们的社会化转变从本体义走向象征义、交往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为例,根据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分析了社交媒体对大众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社交媒体主要是从渗透式参与和二次创作后的再次参与两方面影响大众的行为,而这种参与行为也是在媒介场景融合之后出现的结果。希望通过结合实例对媒介情境论的探讨,为当前的大众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徐姗 《新闻世界》2014,(7):207-208
本文从私人情境、公共情境、人际传播情境以及大众传播情境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微信与微博在媒介情境上的变化。进而结合麦克卢汉和梅罗维茨的媒介观点,分析这一媒介情境变化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林  钟雄飞 《视听》2021,(4):104-105
本文从媒介情境论入手,对李子柒现象呈现的影像情境进行解读,认为李子柒的影像情境中具有自然情境之美,跨时空的场景融入李子柒的影像情境之中,为我们展现原汁原味的自然之景;具有文化情境之承,展现传统美食制作与传统物件技艺之传承;具有人民百姓情境之乐,呈现日常生活之景和农村百姓之乐.  相似文献   

9.
媒介既具有一定的政治依附性,又具有一定的政治自主性.媒介与政治相互缠绕,形成了政治媒介化和媒介政治化的双向运动.就媒介的政治功能而言,主要有政治监督、议程设置、政治整合、政治社会化四种功能.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严峻的乡村儿童手机使用问题成为社会各方讨论的焦点,但乡村父母在其中的角色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以GH乡父母媒介干预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和问卷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发现,GH乡父母主要采取单一、威权式的规则和限制媒介干预策略,以主体性、交往性为要义的社交性干预和灵活柔性的技术方案则处在边缘位置。这一情况与特殊的乡村家庭经营理念、关系以及空间等结构复杂勾连,使原本不协调的父母媒介干预遭遇到更大的困难。这一情况在影响乡村父母对儿童手机实践脆弱的监督和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可能进一步加剧乡村家庭的亲子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1.
杨震 《新闻世界》2013,(4):164-166
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规范理论,在过去几十年里它一直是指导着我国大众传媒的规范。在互联网普及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要应对挑战,需要传统的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针对时代变化进行自身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掀起了媒介私人化热潮,个人通过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生产以及传播信息,同性恋群体积极掌握与利用媒介话语权维护自身权益。本文使用最新的数据,分析同性恋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得出同性恋群体对媒介话语权的掌握实现了从依赖网站和网页到大力使用社交媒体的转变,社交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成为社会少数群体与社会大多数人群进行沟通和传播的绝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官方话语与草根话语互动的桥梁,微信政务民生公众账号(以下简称政务微信)被各级政府部门视为管理社会和服务民众的有效平台和渠道,越来越被重视,也越来越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本文依据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对当前我国政务微信的发展现状、媒介特征、传播模式进行了探讨,试图概括出政府和公众在新的媒介情境下采取的行为,揭示出微信的圈层传播特点在政务微信的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媒介情境的融合让公诸于众的"前台"区域不断扩大,隐居幕后的"后台"区域不断缩小,这一社会现象的愈演愈烈使得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黄海波嫖娼事件所引起的风波正集中反映了这一点。由此,本文采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环境来分析媒介情境融合对社会行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15.
屏幕媒介的发展产生了以共享化、碎片化、移动化为特征的新的交往情境。这种情境必然改变人的交往行为,其中一方面就是语言表达的变迁。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理论视角,以网络缩写的社交表达为例,这种基于屏幕场景特性而诞生的社交语言存在一定的社交价值。屏幕的日益便携带来了语言表达的日渐简洁,网络缩写的出现和盛行完美契合了屏幕场景的信息流动模式,借助屏幕的开放性,网络缩写从固定圈层的特殊社交手段发展成一种社交话语体系。对此,我们既要采取包容态度看待新的社交手段,也要促进公众理性交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媒介审判和媒介监督的概念、功能、效果等方面对二者作了比较和区分,指出媒介审判的形式及其危害所在,给出相应的对策,以防止正当的媒介监督滑向媒介审判。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媒介角色认知"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关键指标,从实证角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观的影响,从而以管窥豹,折射出社会大变迁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与去向。以对全国16座城市56家媒体813名记者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证明,中国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正经历由传统(以宣传教化为主导)到现代(以信息监督为主导)的转变。互联网使用以及因使用而引起的互联网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上述转变。这意味着,互联网这一外部科技因素的影响力可被内化到记者的职业准则中,促进新闻专业主义,并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无线网络应用于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标志着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小巧、便携的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与互联网媲美的信息服务,将人从电脑前解放出来。同时移动终端的普及与运用也改变了传媒产业的格局与组织结构,使媒介融合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深层影响,试图借用媒介环境的相关理论,从媒介技术角度来研究互联网是如何从自身符号系统影响到信息的流动、如何从自身传播系统来影响到社会主体的传播习惯及行为,及影响整个媒介环境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17):40-44
互联网媒介自从诞生以来,经历了移植、适应、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互联网媒体首先移植了传统媒体的媒介形态;随后,依据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对移植而来的媒介形态作出了某些调整;最后,从互联网的技术环境出发,发展出创新型的媒介形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移植型、适应型、创新型三类互联网媒介形态。互联网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体现了革命性的媒介技术变迁中媒介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