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2014年10月HTML5标准正式推出之后,借由微信平台的巨大传播力,各种H5游戏和专题页面纷纷崭露头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聚焦于基于微信传播的H5页面的设计与营销,分析了H5页面在传播中的优势和误区,尝试为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利用H5页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霍凤  姜玲 《新闻世界》2014,(7):134-135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不仅是社交工具更是实时了解社会资讯的重要途径。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微博、微信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不乏有谣言夹杂其中,并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本文根据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探析马航谣言在微博、微信中的传播特点及阻断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微信发展势头迅猛,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借鉴微信发展的合适方式。房地产行业积极参与其中,微信现已成为房地产营销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以传播学"5W"为理论基础,以漳州万科城为例分析房地产项目微信传播的基本策略,探寻微信对于房地产项目营销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可视化成为传统媒体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报道的重要表达方式。本文通过对2016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两会报道的5条H5可视新闻的分析发现,其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交互性、可视化等传播特质,但主题不够明确、用户存留时间短、传播路径单一等问题也制约着这一新闻呈现方式的传播效果及社会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契合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要求,为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论文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维度探析档案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提高档案信息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进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间手机的变革,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1世纪初期是手机发展的飞速时期,在短短十几年间,手机的外观、功能等都得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特别是与互联网的结合,更丰富了手机的种种功能,手机APP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中,其中聊天工具是手机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软件,而微信就是目前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聊天、社交APP,成为APP市场中的主力。微信带给了人们更多的聊天体验和新颖的聊天环境,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自身功能的优化中不断的发展,微信文字聊天、语音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常用方式,带给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本文将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具体的探讨一下微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传播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更高效、更快速、更多元化的特性.为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信息传播的结构和特点,笔者借助于"5w传播模式",对武亦姝走红现象进行解读.结论认为,在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体、受众的共同作用力下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武亦姝走红的同时进一步传播了传统古诗词文化.  相似文献   

8.
条漫,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横的或竖的小漫画,因多页拼合和交互式的阅读方式而备受欢迎,它的出现是移动端阅读发展下内容适应媒介的典型表现。基于5W模式,条漫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具备专业技能的漫画家、个体业余的漫画作者、微博博主以及内容角色;条漫的传播内容主要体现在其表现形式和轻阅读理念;条漫的传播渠道主要是新浪微博、微信和漫画APP,并呈现微端化趋势;条漫的受众分为核心二次元人群和泛二次元人群;条漫的传播效果在于它提升了受众的参与程度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9.
微信是在信息传播模式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时期崛起的一颗红星,从最初的语音聊天工具慢慢变身为多元化的沟通软件。微信通过不断的升级改版在近几年瞬间成为信息聊天软件的巨头。本文主要通过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结合微信近几年的功能升级、广告模式和传播特征,从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四个角度探讨微信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环境下,中国科学院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以官方网站为基础,多渠道协同发展的科学传播体系.本文以中国科学院13个院职能机构、12个分院、114个研究单位以及4个公共支撑单位为分析对象,以拉斯韦尔5W经典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016年5月31日前开通公共账号的84个微信公众平台,为构建合理的传播体系、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新闻传播手段得到创新发展,H5新闻产品在此背景下得以开发应用。本文简要概述了H5新闻产品的视觉传播优势,从新闻形式、新闻内容、视觉质量、传播力度四个方面提出了H5新闻产品视觉传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解决方案,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铭珊 《视听》2016,(6):13-14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终端、网络基础设施规模持续稳定增长,H5广告日益成为新媒体广告的一个重要传播形式。本文基于对H5传播条件、传播的特征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提升H5广告的精准传播,应在技术上打造流畅互动体验,广告文本信息上巧用广告文案打造情感营销,在传播中克服技术短板,脱离单一的媒介平台独立传播。  相似文献   

13.
刘杨 《东南传播》2018,(5):12-14
在2017年的十九大报道中,涌现出很多的爆款H5产品,引发网民的刷屏热潮。H5的场景融合表达能够增强互动趣味,其移动互联的特性构建起了共享网络,这样的裂变式传播帮助主流媒体完成舆论引导的职责。十九大期间产出的H5报道呈现出媒体联动、媒体互动以及媒体驱动的特点,但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用户体验感差、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要从内容、形式和渠道上进行再创新。  相似文献   

14.
马庆贺 《新闻世界》2014,(10):140-141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来临。微博与微信是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应运而生的社交媒体,是新兴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分享与获取的平台。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2011年,微信后来居上,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正在全力赶超曾经异军突起的新浪微博。本文主要通过新浪微博与微信的SWOT对比分析,来研究二者经营模式的不同,探讨微信是否能在将来激烈的互联网产品竞争中取代新浪微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移动信息传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书法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微信客户端为调研对象,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5W模式"理论重点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状况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东方滢 《传媒》2022,(15):94-96
H5新闻建立在HTML5技术基础上,包含各种媒体元素,展示不同交互手法,是当下融媒体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H5新闻的内核中,处处流淌着修辞学的血液,可以有效推动传播过程的实现。本文以H5新闻为依托,以中国新闻奖相关获奖作品为实例,利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探讨修辞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各要素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总结归纳相应的传播策略,为新闻从业者制作融媒体新闻作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伴随技术的发展,传播体系的话语建构总是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良好的兼容性及优良的场景搭建功能使得H5技术在融媒体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H5技术逻辑的作用下,传播体系的话语建构在媒介内容层面、用户关系层面以及媒介市场层面相较于传统传播体系发生了内容多样、用户参与度高、多平台融合互通的话语建构转向。本文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互动类获奖作品为例,分析在H5技术的实现下,新闻作品传播体系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及智能设备技术的发展,H5广告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新媒体广告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广告形式。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阐述h5广告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分析H5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从而对H5广告如何增强传播效果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进友 《新闻战线》2015,(5):181-182
微信平台作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模式,从微信的传播特征、传播模式、个人账号和公众平台等方面都进一步促进了信息的有效传播,超越了以往任何传统传播媒介的高度,带领大众进入了全新高效的信息传播新时代。2011年1月,腾讯公司正式推出基于智能终端的免费通讯服务——微信。微信借由网络可以快速发送语音、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同时,运用个人账户、公众平台等功能共享媒体信息并完成信息的有效传播。微信平台将大众传媒传播与人际交流传播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新媒体发展的今天,移动互联网无疑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竞相占领的高地,而在媒介多元化和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微信何以从众多社交媒介中脱颖而出成为用户最多的媒介之一,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值得探析。本文将结合传播学和新闻学相关原理对微信的传播模式进行探析。探析微信本身的商业价值及其作为媒介形式本身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