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雨萱 《视听》2023,(5):55-58
奇观电影是好莱坞“大片主义”的产物,以《阿凡达》系列为代表的奇观电影在全球盛行,是当今审美文化趋向于高度视觉化的缩影。《阿凡达》系列作为奇观电影中的翘楚,遵循了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本位秩序,并凭借数字技术为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赋能,在剧情内容、视觉传达与叙事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奇观性”特质。  相似文献   

2.
杨树鹏是中国内地最近十余年出现的新导演中,极具个性化风格特征的一位。在他目前已有的三部电影作品《烽火》、《我的唐朝兄弟》和《匹夫》中,他探索了一些一以贯之的主题表述域和风格符码。同时,他也力图通过战争片、古装动作片等类型载体,实现电影“作者”性和通俗性的协调与平衡。但从总体上看,对风格的强烈追求占到了上风,而类型意识的相对薄弱则阻碍了他的影片获得市场佳绩。  相似文献   

3.
陈静 《青年记者》2016,(5):62-63
伴随着2015年暑期档的结束,《捉妖记》凭借24亿元的好成绩刷新我国电影票房纪录.它的传统叙事策略为当下华语电影奇观式影像开辟了新的视角,这一现象在电影工业急速发展之时值得深入思考.导演许诚毅20多年的梦工厂动画经验,使《捉妖记》或多或少带有迪士尼的影子,但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搭配西方技术创造出一个融合与共生的东方故事的经验值得肯定.本文以《捉妖记》为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东方叙事融合好莱坞技术经验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好莱坞往事》是美国著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第九部影片,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末的洛杉矶,讲述了时代下电影演员们在风云变幻的电影圈里摸爬滚打的故事,并以创造性手法再塑"曼森家族"案。影片通过对这一时期电影的缅怀,实现了一次对自我风格的转变和自我总结。本文将以昆汀式电影为切入点,分析昆汀对于《好莱坞往事》在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和表现形式上的转变和继承。  相似文献   

5.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发现目前中国电影,像陈凯歌的《刺秦》、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张艺谋的《英雄》,风格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浓郁,越来越有好莱坞电影的风格,这样很可惜。好莱坞电影像一把大伞罩住了全世界的电影,我自己坚决逃离这把大伞的笼罩,绝不会与好莱坞电影为伍。好莱坞的制片商出上亿美金请我拍片,我都拒绝了”①这一席话给中国电影提了个醒。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马丁·斯科塞斯被很多人视为在世的、从未得过奥斯卡奖的最伟大的美国导演,今年依旧如此。三个月前,《飞行家》一片再次与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尊奥斯卡金像无缘。他一再落选并不出人意料。他是好莱坞王牌导演,骨子里流淌的却是纽约的血。他不缺少离经叛道的精神,但说到底还是个妥协者,调和多过坚持。正如他所言:“我是一位美国导演,那也就是说,我是一位好莱坞导演。”  相似文献   

7.
石丹 《今传媒》2014,(8):102-103
电影创作的核心是导演,但"东方好莱坞"香港出现的明星主宰系列电影风格的神话却成为特例,其中周星驰电影更为典型。周星驰的电影被标示为"无厘头"风格,在故事情节和视听形象上都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1]。而他从一位演员到一位导演的转变,更经历了多年的历练,本文将周星驰作为演员的代表作《大话西游系列》与其作为导演的最新作品《西游降魔篇》进行对比评论,阐述周星驰先成"魔",后成"佛"的蜕变。  相似文献   

8.
王家卫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他带给我们精致、雕琢的影像世界和风格性极强的音乐。文章通过对影片《花样年华》音乐使用的剖析,来说明他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对音乐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9.
谢珺 《东南传播》2016,(5):83-85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都市影像作为都市形象的重要建构方式之一,逐渐呈现出对历史、现实进行完美想象加工的趋势,在都市影像的生成过程中,奇观化与怀旧化成为两种主要表现手法,形成了两种鲜明的都市影像风格,然而,这两种风格未必是对当下都市影像的最佳反映。笔者将以魔都上海为例,对都市影像在都市媒体形象建构中的影响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正光教授的新作《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从审美观角度入手,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像风格、艺术营养、时代背景、表现手法、文化内  相似文献   

11.
2017年一举揽获多项电影大奖的《爱乐之城》,无疑让好莱坞歌舞片重新绽放在观众眼前.导演查泽雷通过"去奇观化"的叙述设置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连贯性的剪辑重组了影片节奏和比例并保证了叙事的流畅感,歌舞不仅作为抒情表达也作为重要的情节线索穿插在故事当中,反乌托邦式的遗憾结局颠覆了"恋爱仪式"的传统情节模式,进而实现了歌舞片的"两种平衡".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也把好莱坞歌舞片指向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刘立红  连水仙 《新闻世界》2008,(12):154-155
本文试图以好莱坞动画《功夫熊猫》为现实文本,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其传播特色,本文以为,《功夫熊猫》作为跨丈化传播的现实文本,其传播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大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元素,暗合了中国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心理;二是秉承好莱坞一贯的喜剧风格,迎合了当下消费主义丈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2015年暑期档的结束,《捉妖记》凭借24亿元票房的好成绩刷新中国自1994年以来200项电影记录,它的传统叙事策略为当下华语电影追崇奇观式影像开辟了新的视角,这一现象在电影工业急速发展的当下值得深入思考。不论是以配角出现的萌宠“胡巴”,还是井柏然饰演的宋天荫等角色,虽以觉悟、追寻和成长为主要叙事基点,但其中对各个环节的创意编排成为了影片最大的“笑点”。导演许诚毅20多年梦工厂的动画经验,使得《捉妖记》或多或少有迪士尼的影子,但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一个融合与共生的东方故事的经验值得肯定。本文以《捉妖记》为例,具体阐释好莱坞技术融合东方叙事经验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领域中各个门类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动画电影也从传统二维手绘后逐帧拍摄的方式逐步过渡到由CG (Computer Graphics)技术引领的数字动画。而在好莱坞人称"鬼才"的另类导演蒂姆·伯顿,他以个人独特的艺术视角热衷于传统定格动画的拍摄方式,用华丽而颓废的非主流哥特风格诠释童话故事,其四部动画作品《僵尸新娘》、《科学怪狗》、《圣诞夜惊魂》、《文森特》全是采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概述蒂姆·伯顿导演的个人经历与其动画风格的形成,其次论述了哥特元素在伯顿动画电影中的表现方式,最后分析了伯顿动画电影中的哥特元素所表达的深层次意蕴。  相似文献   

15.
张之亮的《墨攻》拉开了贺岁片的大幕。这位在内地不甚有名、在香港却家喻户晓的导演,多年来一直在拍低成本、写实风格的文艺片(《飞跃黄昏》《笼民》),并无操盘大制作的经验。虽然这部新作是他十年磨一剑的产物,但仍不免为之担心。不过,看完之后,影片自信的影像和精良的制作态度,让这种担心显得着实多余。  相似文献   

16.
已播出四季的"现象级"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是亲子互动类节目奇观化特质的社会文化显现。在文化消费语境下,这种特质表现在奇观的视觉化建构和情节建构中,主要包括了视听盛宴的营造、"标签化"人物的塑造、"逆转性"情境的设定以及"亲民化"的讲述风格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虽然奇观化使得《爸爸去哪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但在奇观化的叙事方式下,儿童却成为了成人社会规则下和成人话语体系下媒体和受众的消费品,甚至沦为市场的卖点和工具。  相似文献   

17.
阮孟婷 《视听》2022,(5):71-73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电影化是"电影人"入驻电视场域,打造新世纪短剧的电影化风格的新路径.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借助短剧集发力,做出了诸多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尝试,推衍出了独特的电影化影像范式.这种影像新范式集中体现在蒙太奇叙事、美学构建、隐喻意象三个方面,导演试图在新语境下探索现实主义题材短剧创作的叙事策略和美学...  相似文献   

18.
《奇幻森林》的视觉奇观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青年记者》2016,(29):58-59
“奇观电影”与《奇幻森林》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生活本身展示为许多奇观(spectacles)的高度聚积.直接经验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① 这是居伊·德波1967年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一书中对“奇观”一词的阐释,即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同时也指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在德波这里,景观显然是一种社会生活发展的形式,他的存在由表象支撑,并且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示形式,但同时奇观又是以影像为中介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奇观不能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事实上它已经是物化了的世界观”.②德波阐释了“奇观”以及“奇观社会”的基本雏态是“不同影像为其外部显示形式”,并且能够作为“中介”而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时代儿童影像广泛传播,儿童网红大量涌现,短视频平台呈现出儿童"异化"的各种影像奇观:具有"成人美"的身体奇观;不健全成人价值观的话语奇观;凸显儿童主体性的创作奇观;成人视角下的观赏奇观.影像中的儿童虽然体现了成人化、商品化的特点,但在儿童影像他者建构的悖论中,不应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儿童话语权的回归与童年影像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任梓茹 《今传媒》2016,(1):122-123
提起当代中国电影,姜文无疑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他那激情四射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通过荧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到《太阳照常升起》每一部作品都被烙上了独特的"姜文式"印记.本文将试图对姜文早期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充斥的大量符号、意象以及隐喻进行解读,展现具有其独特风格的碎片化影像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