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静 《今传媒》2016,(8):48-48
主持人语: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以来,舆论工作引起了全国意识形态领域及各媒体机构的高度重视,全国掀起了开展舆论工作和学习的热潮。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精密、精细、精深的工作,需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传播风险就越大。媒体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中负面舆论引起的危机不容小觑,给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风险防范和控制尤为重要。有效的风险传播能够快速提高人们应对、防范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意识和技能,消除无谓的恐慌情绪,保持社会稳定。本期“风险研究”栏目选取的文章,重点论述在媒体事件中如何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及提高舆论引导力,以良性的舆论监督推动信息传播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着重探讨突发事件负面舆论进行正面引导面临的困境,从政府、新闻媒体、公众三个层面阐述负面舆论进行正面引导的对策,以及在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如何提高主流舆论引导力,以推动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在信息传播理论、基本社会服务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山市基本社会服务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信息传播视阈下提高中山市基本社会服务水平的对策。分析网络意见领袖对涉军舆情的影响及对策,以期正确应对和引导网络意见领袖。最后结合“5W模式”分析微信H5传播模式的新特征,以促使H5传播模式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栏目研究组织传播、信用风险、危机管理,总结新闻传播风险防范及规避策略,以提醒人们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力争推动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王静 《今传媒》2016,(6):53-53
主持人语:大众传播研究自十九世纪末发展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其正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数字化时代网络媒体的低准入门槛,也使网络传播所暴露出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尖锐。可以说,危机的出现已不需要“重大事件”来触发。数字化时代赋予组织传播新的特点,同时也加大了组织进行危机处理的难度,在大众传播事业快速发展的当下,迫切需要制定危机管理的有关机制,加强组织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和信用管理,同时注重对传播风险的规避。本期栏目在组织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风险及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着重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运作入手,通过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与方法应用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信用评价与信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以中国企业导入 CI 系统为焦点,对CI系统的文化背景、概念导入及影响等进行梳理,着重分析CI系统对企业自身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本土化存在的问题;以明清徽州家谱为对象,分析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特征及功能;并立足互联网时代,探讨字幕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基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高校微传播环境下公共领域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探讨高校微传播效果、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及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与方法。本期栏目所选文章,或通过数据分析,或以实际案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做以剖析,以期对组织传播、信用风险、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胡河宁 《今传媒》2013,(11):16-16
主持人语: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若要承担喉舌职责,就必须树立自身良好的传播形象,积极地进行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发挥各媒体组织的传播作用。如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推动了传媒产业逐步走向繁荣,然而问题也随之呼之欲出,激烈的竞争使各媒介组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媒业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事业,它肩负着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使命与责任。在媒介不断融合、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化传播本身的内涵,重视传播对各组织的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期“组织传播”栏目探讨媒介融合时代大众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首篇文章是以国家形象与传媒的关系研究为基点,探析传媒与国家形象构建的机制,并提出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第二篇是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12ZD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并倡议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真实生活和诉求,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最后一篇是中山大学社会管理论坛: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传播机制建设(17000-3161111)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以电影《KONY 2012》为例,探究新媒体环境给非营利倡导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分析公共倡导的策略。本期栏目各研究者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相信能为组织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交互性及其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无论在组织内还是组织外,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信息的互动机制。顺应信息文化的传播趋势,微博、微信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微博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不仅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快速渠道,而且频繁的互动使得信息在组织内传播变得更为有效。微信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立体式、交互型的沟通平台,使其快速成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本期“组织传播”栏目以微博、微信、互联网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文化需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2&ZD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流动人口的微信使用与社会网络想象》,文章基于弱关系假设,对微信的功能进行分析与归类,并说明微信在流动人口使用的社会现象。第二篇研究探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及传播特点,对构建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末篇则是从共情原理、身份认同观念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技术给传媒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丹凌 《今传媒》2016,(10):31-31
主持人语:媒介批评主要指的是基于人的传播活动对媒介现象进行的价值评判和反思性活动。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多元化、传播的多渠道、传媒的市场化等引起了网络的娱乐泛化,甚至是娱乐过度化,这种现象正在消解新闻传播中的文化深层意义。在这样的媒介时代是需要批评的,我们要立足媒介批评的理论来看传媒的角色以及传媒现象,这样才能促进媒介文化的进一步积累。本期栏目作者梅珊珊以里约奥运会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竞技体育传播的过度娱乐化问题,并对竞技体育传播提出合理化建议;覃秋媛以武汉高校学生为访谈对象分析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旨在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姜成坤则分析党报在媒体融合中的批判与解构问题,以促使党报在媒体融合中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映射出各自领域的问题。本期“媒介批评“栏目从国际、国内以及理论、现实的维度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各种现象进行研判和分析,以加深大众对当今媒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运用,也促使媒体在接受批评的同时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