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育人”是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科课程标准中最为鲜明、最为重要的理念。育人是课程的本体价值,也是新时代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课程育人的目标是培养“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面”(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新课标强调变革育人方式,推进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技术育人。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关注特殊学生的幸福成长,坚持尊重生命,以爱育人,赋能每一位特殊学生做最好的自己。通过理念有爱、制度有爱、环境有爱、课程有爱、评价有爱的“五爱”育人实践,促进特殊学生得到个性化全面发展。理念有爱塑育人实践之“本”;制度有爱、环境有爱丰育人实践之“翼”;课程有爱、评价有爱造育人实践之“核”。“五爱”环环相扣,成就育人实践之“效”,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所谓“立体德育”,它有以下特点:一是育人的全面性,即坚持“三全”——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展开;二是育人的综合性,即坚持“三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三是育人的主体性,即坚持“三主”——学生为主、活动为主、渗透为主。  相似文献   

4.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和行动指南,高校工会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参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其必要性。从高校工会地位、职能、变革要求等方面分别对必要性进行论述,对厘清其逻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在“三全育人”视角下,着眼解决高校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监督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工作困境,从育人主体、育人途径、育人目标三个维度,探索以育人为主线,以物质资助为基础,以“扶智”和“扶志”为抓手,以实现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资助育人格局的有效路径,助力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6.
林茂华 《考试周刊》2022,(41):158-162
开展“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戏剧创演主题活动是遵循幼儿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育人追求,也是顺应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戏剧创演主题活动与“五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过程三方面有共通之处。实践“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戏剧创演主题活动策略有三:确立对应“五育”的育人总体目标;实施兼容“五育融合”的主题开展路径;践行契合“五育融合”的创演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职数学蕴涵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是涵养家国情怀、培育求实创新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分析高职数学课程育人的必要性及实施困境,对高职数学课程育人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以数学文化为载体,挖掘课程育人切入点;打造“线上+线下”双线教学资源,提升课程育人效果;聚焦“有趣、有用、有思”,更新课程育人理念;“双课堂”实现“筑基、强能、践行”,拓展课程育人路径;构建“增值评价”模型,凸显学生成长;“三师”联动加强“数专融通”,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8.
教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无论哪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教师讲授知识和理论的过程就是育人过程,所以育人是教书中的应有之义,即教书必然育人。区别在于教书育人意识的强弱,育人渠道的宽窄,育人方法的巧拙。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善于挖掘育人资源,采取有效的育人方法,定会收到好的育人效果。本文是我在多年高等数学教学中注意育人的几点体会和做法,希望能得到诸位同仁的批评指教。 一、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数学知识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数学是关于“数”与“形”的学问。“形”是客观事物外部形状的抽象,“数”是客观事物量的抽象。有些数学定理正是反映了客观事物“形”与“形”、“量”与“量”、“形”与“量”之间的本质联系。正如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指出的: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我注意联系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梁淑娟 《河北教育》2023,(Z1):68-6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句话既有明确的育人方向,又有丰富的育人内涵。学校是国家的“教育场”,是育人的主阵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唯有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才能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三问。  相似文献   

10.
学科育人是全方位育人的一环,全方位育人是达成最优育人效果的必要保障。科学学科有其育人的特点,其学科特质又与“做思共生”高度吻合,其功能内聚与内容耦合自然成为实现小学科学学科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小学科学学科的基础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为育人功能提供第一手资源,具身的“做”“思”为育人功能做好坚强后盾。科学学科与“做思共生”在各自功能内聚和二者之间内容耦合的场域下实现小学科学“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以“大爱育人”理念统领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以大爱的胸怀来共同营造大爱的育人环境,让大爱育人成果惠及每一个学生,让“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得到充分贯彻。学院党委确定“大爱育人”工作的研究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具体推进和落实,是“大爱育人”工作的具体实践,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不仅要有“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课堂,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之一。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思政格局下,有必要阐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各自的内涵和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索大思政格局下二者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是教师,中坚力量在教师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教师和教师党支部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校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育人机制体制,完善内容、学科、教学和评价“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院系是中国特色大学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战场。高校院系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构成了高校院系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逻辑框架。在综合考察多所“双一流”建设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基础上,结合院系工作实际,归纳提出有院系特色的“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思路。通过构建“网络型”责任落实体系、完善院系“三全育人”领导机制、建立激励约束与责任监督体系、强化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效果的全过程管理等,可以初步构建起院系高质量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强调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和学生个人需要是否相符及相符程度高低的一种价值判断。“有效”指的是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教学活动是合乎规律性的、特殊的育人活动,更应当强调实事求是,尊重教学规律。任何违背育人规律、育人宗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无效的活动。只有合乎规律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是育人的“苗圃”,教师作为“苗圃”中的“园丁”,日日夜夜,勤勤恳恳地奔波于“苗圃”之中,为育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教师谓之“园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来讲,指传授知识的任课教师。从广义来讲,泛指“苗圃”中的一切“园丁”,既包括在教学第一线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师,又包括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服务人员。与之相适应,育人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它既包括教书  相似文献   

17.
“快乐生活日”是学校设置的独特课程日,是生活教育背景下的社区化儿童活动,主张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以“全人发展”为目标的校园生活日有其实践的基本路径:生活启“智”,儿童在丰富的校园创业中生长智慧;生活学“劳”“,做中学”课程是生活劳育的土壤;生活向“美”,引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向美而行“。快乐生活日”由点及面,由散到聚,日渐形成一个开放的儿童社区,实现生活育人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五位一体”育人机制,是指“专业育人、课程育人、课堂育人、名师育人、环境育人”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五位一体”育人机制的整体建构,亟须厘清其生成逻辑。实施“五位一体”育人机制,既要打造“专业+”新模式,融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建资源,推进“三个课堂”联动育人才,还要坚持名师引领促技能成长,创设高品质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是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培育大国“小匠”是高职院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能够深入挖掘课程背后的精神力量。将思政的“软实力”有机融入专业的“硬功夫”中,促进思政元素与课程有机结合,形成“科科有思政、处处有思政”的良好育人环境。为此,构建“一体化”领导、“科学化”运行、“过程化”育人(简称“三化”策略)体系,是引导大学生增强“树匠心、担使命”的有效之策,同时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应协同“思政课程”发挥好育人功能,形成“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与“思政课程”显性育人相连接的“大思政”新态势。二者协同育人的特征是主体的全员性、过程的完整性和方位的立体性,逻辑基础是“思政课程”向思政教育提出挑战和“课程思政”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思路,逻辑路径是非理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协同育人、非连续性教育与连续性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